含吡啶端基的新型噻唑生物碱及其配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含吡啶端基的新型噻唑生物碱及其配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噻唑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特别是在抗菌、抗癌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生物活性,为新药的开发设计提供了理想的先导结构。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含有吡啶端基的噻唑生物碱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配位点,能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络合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但是此类化合物的配合物生物活性报道尚不多见。为了进一步探索噻唑生物碱化合物的抗菌、抗癌活性,本论文对海藻及其浮游菌提取物中活性生物碱成分进行母核分析,并进行了结构修饰改造,合成了三个以吡啶为端基的新型噻唑生物碱化合物,2-(N-2-吡啶亚甲基)-肼基-4-(2-吡啶基)-噻唑(L1)、2-(N-3-吡啶亚甲基)-肼基-4-(3-吡啶基)-噻唑(L2)、2-(N-4-吡啶亚甲基)-肼基-4-(4-吡啶基)-噻唑(L3)及相应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一方面研究不同位吡啶取代物的噻唑生物碱与过渡金属配位形成的不同空间构象特征,一方面研究其对噻唑生物碱及配合物抗菌、抗癌活性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做了两部分工作:结构研究:我们以吡啶醛、吡啶酮、氨基硫脲等为原料,反应合成了三个含有吡啶端基的噻唑生物碱化合物(L1-L3),并将其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合成配位化合物,培养配合物单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质谱、红外、核磁(H谱)、元素分析、X-单晶衍射等表征;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性能。活性研究:对噻唑生物碱化合物(L1-L3)及其配合物的抗菌、体外细胞毒性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杀菌抑菌、抗癌活性的规律做了总结,同时探讨了此类化合物的配合物对于不同致病菌、癌细胞株的作用效果,这些结论为噻唑生物碱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开发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含吡啶端基的新型噻唑生物碱类化合物L1-L3均具有良好的配位性能,与过渡金属配位可得到不同维度的超分子配合物。2.化合物L1-L3均具有较弱的荧光性能(狭缝宽度为10nm,强度为25-80),但当其独与金属锌盐络合生成配合物后,荧光性能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此类化合物的金属镉、镍、铜、锰配合物却表现出不同的荧光变化规律,荧光效率或略微增强或下降。3.以吡啶为端基的噻唑生物碱类化合物L1、L2、L3因其吡啶取代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由这些配体与不同的金属盐生成的配合物在生物活性上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总体来说,配体L1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基本上对各种致病菌均可以达到全抑的水平,配体L2、L3及其金属配合物只对个别的菌种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菌种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化合物L1与金属络合后生成的配合物抗菌活性均显著提高,说明过渡金属的加入起到增强活性的效果;金属Zn盐与L1-L3化合物络合后抗菌活性明显高于其他金属配合物,此外,具有一定毒性的镍盐、锰盐与配体L2、L3生成配合物后抗菌活性反而降低,这为此类新型噻唑生物碱化合物成为重金属解毒剂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4.与抗菌活性相似,配体L1的锌盐配合物对四种癌细胞株抗增殖活性比相应的配体活性要高出数倍,但锌盐与L2、L3进行络合反应后,出现了抗癌活性不变或降低的现象,这可能与不同配体的模式不同有关。
【关键词】:噻唑生物碱 吡啶端基 金属配合物 生物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前言10-32
- 1.1 含吡啶端基的噻唑生物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在医药领域研究现状10-22
- 1.1.1 吡啶schiff碱型开链配体11-16
- 1.1.2 噻唑及其衍生物16-19
- 1.1.3 同时含有吡啶schiff碱、噻唑端基的开链配体19-22
- 1.2 金属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22-23
- 1.3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创新点23-24
- 1.4 参考文献24-32
- 第二章 2-(N-2吡啶亚甲基)-肼基4(2-吡啶基)-噻唑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32-47
- 2.1 引言32
- 2.2 实验部分32-39
- 2.2.1 试剂和仪器32-34
- 2.2.2 配体 2-(N-2吡啶亚甲基)-肼基4(2-吡啶基)-噻唑(L1)合成34-37
- 2.2.3 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37-39
- 2.3 结果与讨论39-45
- 2.3.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9-43
- 2.3.2 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43-45
- 2.4 参考文献45-47
- 第三章 2-(N-3吡啶亚甲基)-肼基4(3-吡啶基)-噻唑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47-61
- 3.1 引言47
- 3.2 实验部分47-51
- 3.2.1 试剂和仪器47-48
- 3.2.2 配体 2-(N3吡啶亚甲基)-肼基4(3-吡啶基)-噻唑(L2)合成48-49
- 3.2.3 配合物的合成49-51
- 3.3 结果与讨论51-60
- 3.3.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51-56
- 3.3.2 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56-60
- 3.4 参考文献60-61
- 第四章 2-(N-4吡啶亚甲基)-肼基4(4-吡啶基)-噻唑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61-69
- 4.1 引言61
- 4.2 实验部分61-65
- 4.2.1 试剂和仪器61-62
- 4.2.2 配体 2-(N-4吡啶亚甲基)-肼基4(4-吡啶基)-噻唑(L3)合成62-63
- 4.2.3 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63-65
- 4.3 结果与讨论65-68
- 4.3.1 配合物的荧光性能研究65-68
- 4.4 参考文献68-69
- 第五章 吡啶为端基的噻唑腙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69-83
- 5.1 引言69-70
- 5.2 体外杀菌活性的研究70-77
- 5.2.1 实验部分70-74
-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74-77
- 5.3 体外抗癌活性的研究77-80
- 5.3.1 实验部分77-79
- 5.3.2 实验结果与讨论79-80
- 5.4 小结80-81
- 5.5 参考文献81-8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83-85
- 附录一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85-87
- 附录二 结晶学数据87-89
- 致谢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民;;生物碱及其生物合成[J];齐鲁药事;1985年03期
2 蔡艳华,赵红卫,钟本和;中草药中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J];四川化工;2005年01期
3 查新未;李卫红;邹宜贤;李祥生;;激光诱导生物碱类中草药的荧光观察[J];中国激光;1988年09期
4 许勇华;饶琼;王沫;;杀虫生物碱研究概述[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年05期
5 徐小龙;邹建国;刘燕燕;彭海龙;吴琴芬;;药用生物碱的应用与分离纯化技术[J];食品科学;2009年15期
6 王德强;;石蒜中生物碱的提取条件优化[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8年06期
7 叶春田;;基于生物碱的理化特性的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7期
8 刘杰;潘见;张文成;杨毅;吴方睿;;富含黄酮和生物碱的桑叶提取物的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12期
9 荣国斌;;亚胺参与的Diels-Alder反应及其在生物碱全合成中的应用[J];有机化学;1989年02期
10 李立坤;夏建军;施荣富;王春红;;天然植物中生物碱的提取及树脂法在其纯化中的应用[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哲元;郑学钦;金琪洋;赵秀贞;;闽台两省含生物碱类抗癌植物(四)[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2 刘桂菊;纪恒胜;徐惠霞;;常用几种含生物碱类中药之毒[A];全国中医药研究暨中医药科室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严淑;刘宝瑞;;七种天然生物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A];2010’全国肿瘤分子标志及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4 郑学钦;金琪洋;黄哲元;赵秀贞;;闽台两省含生物碱类抗癌植物(续六)[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5 朱伟明;;耐盐微生物来源的生物碱之化学多样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沈剏;林文翰;;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 pupurea的特殊生物碱的化学多样性和药学功能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7 赵伟杰;王世盛;孟庆伟;李悦青;;海洋生物碱类药物研究进展(Ⅱ)[A];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术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8 全琪漾;黄哲元;郑学钦;赵秀贞;;闽台两省含生物碱类抗癌植物(五)[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9 赵秀贞;金琪漾;黄哲元;;闽台两省含生物碱类抗癌植物(三)[A];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集上册(1988~1994)[C];2007年
10 刘芹;李茹恬;谢丽;禹立霞;钱晓萍;刘宝瑞;;生物碱类抗肿瘤中药单体的pH依赖性生理性耐药[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博;中药合煎 有理要说得清[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中药沉渣是弃之还是服之[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海亭;茶水送药有忌有宜[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音;生物碱吸附分离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黄学石;有毒中草药三分丹抗肿瘤活性成份研究及菲骈吲哚里西丁生物碱全合成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3 金日生;生物碱类化合物配位色谱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4 续洁琨;茶组四种植物化学成分的比较及生物碱theacrine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5 程国林;天然哌啶类、托品烷类和溴吡咯类生物碱的全合成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张朴永;咔啉类和吡咯类海洋生物碱及其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胡一冰;附子甘草药对组分配伍减毒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章强;β-咔啉类生物碱dichotomines A-D、pyridindolol、pyridindolol K1和pyridindolol K2的全合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豆曼;反柄紫芝中活性芳香杂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晓云;马钱子生物碱体内代谢物及分析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田磊;反柄紫芝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4 肖云盼;β-咔啉类生物碱Dichotomines G和H以及Oldhamiaines A和B的全合成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马英丽;蜜楝的生药学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6 邹训重;含吡啶端基的新型噻唑生物碱及其配合物生物活性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7 裴国英;千层塔中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陈东晖;由雅连多体生物碱生成四氢四羟基雅连原碱及其衍生物的工艺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亮;菲类生物碱的化学合成及八角中莽草酸的提取工艺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10 王聪;两株海洋来源放线菌的生物碱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24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2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