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论争论的科学之维
本文关键词:共振论争论的科学之维
【摘要】:共振论是鲍林将量子力学引入化学所做的最根本贡献,它在科学和非科学界遭遇持久争论。共振论批判的意识形态特点多受到关注,其在科学领域的影响被忽略。本文分析了鲍林引入共振论并介绍给化学家的方式,探析了共振论在科学界引起争论、以及争论之后成为化学领域基础概念的原因,并考察了中国科学家在科学层面应对共振论争论的模式。研究发现:共振论以非数学方式沟通量子力学与化学,用化学家熟悉的概念和方式去描述新概念,以及有机化学的学科特征中的结构和分子的图形符号表征,为量子化学这门亚学科的自主性提供了张力;通过对结构和价键进行分离的方法解决本体论问题,保留价键理论的化学本质,是争论后共振论被广泛接受的原因。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唐有祺院士采集项目(2012-K-Z-XH04)
【分类号】:O641.121;O413.1
【正文快照】: 共振论是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在1930年代提出的一种分子结构理论〔1〕。共振进入化学,或者共振论被化学共同体接受的过程,吸引了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的注意,这不仅因为共振论是鲍林将量子力学引入化学最根本的贡献,还因为共振论遇到了来自科学界和非科学界的争议。共振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化凯;;我国对化学“共振论”的批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唐有祺;化学中共振的本质和键型变异原理[J];科学通报;1980年1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晶;叶青;;共振论争论的科学之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06期
2 程学礼;;浅谈鲍林的科学成就和创新方法[J];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胡化凯;;我国对化学“共振论”的批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崔结;浅谈“共振论”[J];湖州师专学报;1985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化凯,勾文增;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关于数学“唯心论”的批判[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01期
2 唐有祺;;谈谈双百方针与共振论[J];化学通报;1986年11期
3 唐有祺;化学中共振的本质和键型变异原理[J];科学通报;1980年17期
4 丁忠源;;论有关“共振论”的若干问题[J];化学通报;1980年05期
5 胡盛志;;再评“共振论”[J];化学通报;1979年02期
6 ;共振论及其批判[J];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2期
7 唐有祺;;有机物的电子}P构理娭UO楲[J];科学通报;1964年01期
8 筹备小组;;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讨论会总结[J];化学通报;1953年11期
9 徐光宪;;中介共振论的批判[J];化学通报;1953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钟文,沈富仁,史好新;化学中的“共振论”是什么货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年01期
2 熊汉缙;试论共振论的研究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82年03期
3 吴坚平;由共振论的荣辱起伏而想起的[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年03期
4 滕怡群;共振论与共振结构计数[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5 陈景宇,苏治魁;对教好共振论的几点看法[J];商洛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6 张爱清,沈长虹;定性及定量共振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张爱清,沈长虹;定量共振论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化学系举行关于“共振论的科学价值”的学术讨论会[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年02期
9 煍育之;;化[xi嗽炖韸諹O楲,
本文编号:11723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7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