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并吡咯二酮给、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本文关键词:吡咯并吡咯二酮给、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 吡咯并吡咯二酮(DPP) 受体小分子/聚合物 给体聚合物
【摘要】:吡咯并吡咯二酮(DPP)原是一种染料,也是经典的缺电子材料。有着较宽的吸收光谱,光稳定性好,烷基修饰后有很好的溶解性;在聚合物晶体管材料和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中有着广泛的应用。DPP的给体材料研究的比较多,目前基于DPP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已经超过了7%。DPP单元的LUMO能级较低,具有很好的光谱吸收。近年来,用作电子受体材料替代富勒烯的研究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在DPP受体材料方面,虽然从2010年以来不断有很多报道,但是效率都不太高。DPP分子呈高度平面性,比较容易结晶,在活性层中往往形成较大面积的结晶,不利于激子的有效分离。在减弱DPP分子在活性层中的自聚方面,我们课题组做了一些前期工作。2015年,我们课题组首次报道了基于螺芴(SF)为核的DPP受体小分子,其中以异辛基修饰的(SF-DPPEH),以P3HT作为给体材料;制作光伏器件得到光电转化效率PCE高达3.63%,对于DPP受体来说是个很大的突破。研究表明螺芴使整个分子呈十字交叉型结构,一方面有利适当的压制DPP分子的自聚;另一方面分子中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能保持一定的结晶,有利于改善活性层的电子传输。然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SF-DPPEH)的吸收光谱与给体材料P3HT有较大的重合,没有形成吸收光谱的互补。可以预见继续拓宽SF-DPPEH的吸收光谱,可以很好的和P3HT的吸收光谱形成互补,大幅改善活性层的吸收光谱,从而提高器件的短路电流(Jsc)。为此我们在性能优越的SF-DPPEH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修饰,在DPP的末端引入并环,期望拓宽其吸收光谱,并提高其结晶性。在这里我们对DPP进一步修饰,在其噻吩环上分别连接萘、苯并呋喃、苯并噻吩得到了端基修饰的三个分子SF(DPPN)4、SF(DPPBF)、SF(DPPBT)4。一方面,和上述提到的一样,十字交叉结构能够有效减弱其成膜时分子的自聚;另一方面,三个并环化合物修饰的DPP分子的共轭程度有所增加;从而拓宽了其吸收光谱。通过紫外光谱我们发现,新合成的三个分子相较于SF(DPPEH)4的吸收明显拓宽约30nm,和我们预测的一致。初步测试,SF(DPPN)4的光电转化效率PCE为1.15%。为了拓展DPP在非富勒烯受体材料中的应用,我们还用DPP单体和萘酰亚胺(NDI)与噻吩双锡聚合,通过调节DPP和NDI的比例,合成了四种DPP类聚合物受体材料。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我们发现,它们在300-800nm之间都有有良好的吸收。而且它们的吸收光谱随着DPP含量的变化而明显改变。DSC测试显示四个聚合物都有良好的结晶。与P3HT共混,制作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测试它们的光伏性能最高的PCE为0.5%。同时我们还将课题组先前合成的杂并五噻吩与DPP共聚,合成三个新型的有机聚合物给体材料。聚合物相对于小分子柔性更好,能够在制作器件时更好的成膜,同时其载流子迁移率也会高于小分子。从以上可以看出DPP无论是在有机太阳能受体材料,还是给体材料中都有良好的光伏表现,有待我们继续的探索研究其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6;TM91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晓菲,王金亮,毛景,裴坚;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J];大学化学;2005年03期
2 任斌;赖树明;陈卫;黄河;;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3 钱伯章;;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4期
4 周洪英;;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低成本性能卓越的有机太阳能电池[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Z1期
5 ;最轻薄有机太阳能电池问世[J];化工中间体;2012年04期
6 钱伯章;;最薄最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J];国外塑料;2012年03期
7 ;德国企业创立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新高[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2期
8 贺素姣;;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3年09期
9 刘佩华,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近期进展(上)[J];上海化工;1999年11期
10 刘佩华,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近期进展(下)[J];上海化工;199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斌;田清勇;白华;;可溶性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杝隆建;杝正_7;李宜璇;;可挠式有机太阳能电池之发展技术[A];海峡两岸第十六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9年
3 刘艳;曾庆华;张宪玺;姜建壮;;卟啉、酞菁类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陈涛;仰志斌;彭慧胜;;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仰志斌;陈涛;何瑞旋;彭慧胜;;基于取向碳纳米管膜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坚;杨栋;周玲玉;陈令成;赵斌;李灿;;化学改性氧化石墨烯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仪;;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相干电荷和能量转移[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8 唐卫华;海杰峰;朱恩伟;卞临沂;;有机太阳能电池用的二维窄带隙聚合物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易院平;韩广超;沈星星;;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过程的理论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10 马廷丽;;柔性及叠层薄膜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顾钢;德支持企业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毛黎;美评估有机太阳能电池对环境的影响[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田学科;突破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瓶颈[N];科技日报;2012年
4 刘霞;控制电子自旋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邰举;叠层型有机太阳能电池接近商用[N];科技日报;2007年
6 蔡佳;美国研发可拉伸有机太阳能电池[N];中国建材报;2011年
7 华凌;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增效50%[N];科技日报;2013年
8 本版编辑邋张浩 郑晓春 邓国庆 毛黎 何屹 顾钢 何永晋;2007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七)[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马悍德;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获重大进展[N];科技日报;2014年
10 记者 贾明;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取得重大进展[N];青海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美凤;高效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刘小锐;几种有机太阳能电池供体材料的光伏性能[D];西南大学;2015年
3 党东锋;含噻吩或噻吩稠环单元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于伟利;电沉积制备聚噻吩有序微结构及有机太阳能电池[D];吉林大学;2009年
5 乔芬;基于聚合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制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向东;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马朝柱;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学模型与数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陈丽佳;有机太阳能电池界面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杨倩倩;可溶性小分子方酸菁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10 黄江;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荷转移态等效电路和多重电荷分离界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绍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极修饰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蔡伦;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电流—温度特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付智勇;有机太阳能电池D-A型供受体材料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蔡佳林;利用飞秒瞬态时间分辨率吸收光谱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机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李盼盼;含傒二酰亚胺(PDIs)单元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旋;PIN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学特性的数值模拟[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丰艳婷;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诱导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万瑛博;富勒烯二加成衍生物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徐晓娟;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模拟[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李萌;基于聚噻吩及富勒烯衍生物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75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75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