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单质材料(Se、Bi、Sn)的光催化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3 12:13

  本文关键词:单质材料(Se、Bi、Sn)的光催化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催化 单质材料 光电性能 催化活性


【摘要】:随着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化合物半导体被用作光催化材料,然而广泛的研究表明化合物半导体禁带宽度过大、光稳定差、光量子效率低等缺点严重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为克服多元光催化材料的缺点,大多数研究者往往采用掺杂、复合等方法以调节光催化材料的能带结构,加强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及材料的光稳定性。然而,单质类光催化材料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目前光催化材料的种类和内涵,其简单的组成和优良的光催化性能使之迅速成为当前光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鉴于此,本论文将开展针对单质类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光催化性能以及光催化机理的探索性研究结合不同单质材料的XRD、SEM、TEM、UV-Vis DRS、XPS等表征测试数据和光电测试结果,考察单质薄膜材料晶型、组成、形貌、厚度等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电化学沉积方法成功制备出了非晶态单质硒薄膜,随沉积时间增加会引起薄膜表面形貌发生变化,膜厚对硒薄膜的吸光范围有所影响,且电流时间曲线测试表明膜厚是影响薄膜光电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沉积2小时所得硒薄膜具有最佳的光电催化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所获硒薄膜为n型半导体,具有较好的可见光吸收性能,可见光下能有效的降解亚甲基蓝。单质硒薄膜的光催化机理与传统半导体化合物光催化剂类似,实现染料的光催化降解。2、利用电沉积法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半金属性质的单质Bi光催化材料。光电及ESR测试表明金属性的单质Bi在光照下能明确的产生光生载流子,氧化OH-产生羟基自由基。单质铋薄膜表面存在非晶氧化层,除去该层氧化物后铋薄膜的光电流强度提高到原来的4.4倍,说明Bi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源自半金属性的单质Bi。发现电沉积铋薄膜能有效的光氧化降解NO,并有稳定的光催化性能,具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带间跃迁两种光吸收途径。通过对半金属铋的能带结构分析,提出了深层价带能级和导带能级参与的金属光催化反应机理。利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了具备半金属性质的单质铋薄膜。发现溅射制备的Bi薄膜随膜厚的增加其紫外可见光吸收曲线表现出近似带边吸收的光吸收特性,发现铋薄膜的吸光特征与铋薄膜各向异性的光响应有紧密关系,发现调节铋薄膜的a/b轴比率分布情况可增强铋薄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吸光性能。解释了最终光氧化产物为NO2的原因,并提出了NO在溅射铋薄膜上的光氧化降解机理。3、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单质Sn薄膜。与Bi薄膜类似,Sn薄膜表面也存在一层尺寸在纳米范围的非晶氧化层,且光照会导致氧化膜膜厚和晶化程度的增加。实验结果表明Sn薄膜存在带间跃迁和等离子体共振两种光吸收方式,其中前者由表面氧化层中存在的Sn02和SnO的带隙吸收引起,而后者则是由表面氧化层覆盖下金属Sn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引起的。光电实验表明表面氧化膜的厚度或晶型是影响光电流大小的关键因素。光电实验还证明沉积Sn薄膜可以在电辅助条件下光解水产氢。金属Sn颗粒与表面氧化层的功函数的差异,引起Sn02和SnO能带向上发生弯曲,结果导致氧化物的导带电位明显负移,产生了催化氢还原的能力。本论文以单质类光催化材料(Se、Bi、Sn)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光催化行为,以光电性能和催化活性为研究重点,探究三种材料的催化机理,本论文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和磁控溅射沉积技术制备硒(Se)、铋(Bi)、锡(Sn)单质光催化薄膜材料。通过改变电化学沉积和溅射沉积参数来获得具有不同形貌、组成颗粒尺寸及厚度的单质薄膜材料。利用电化学测试手段考察不同光照条件下各单质薄膜材料的光电响应曲线,获得相应的光电催化性能。针对不同单质薄膜材料,分别采用染料降解、氮氧化物氧化以及光解水制氢等手段考察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皓月,卢柯,,胡壮麒;纳米晶体Se的微观结构特征[J];金属学报;1995年15期

2 ;SE型蓝色分散染料的剖析[J];染料工业;1979年02期

3 任同祥;张生栋;郭景儒;崔安智;吴王锁;;从高放废液中分离~(79)Se的流程研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05年04期

4 钱浩庆,孙建国,李毕忠,张庆熹,王祥云,刘元方,张惟杰;二壬基二硒醚中的~(75)Se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测定[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84年01期

5 刘东,吴辉煌,张瀛洲,周绍民;p型Se的电沉积及其转化为n型CdSe的机理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年08期

6 朱国辉;螺旋藻分离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痕量Se(Ⅳ)/Se(Ⅵ)[J];漳州师院学报(自科版);1997年04期

7 张其土,沈大为,王关华;单矿物中痕量硒(Se)的氢化物洁原子吸收光谱分析[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8 杨志辉,李辉勇,熊远福,刘军鸽,葛旦之;淹水土壤中Se(Ⅵ)还原反应的机理及条件[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9 张王兵;;电化学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环境样品中的Se(Ⅳ)和Se(Ⅵ)[J];分析试验室;2009年05期

10 何明,蒋菘生,姜山,武绍勇,赵占霞,董悦安;加速器质谱法测定样品中~(79)Se的含量[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9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同祥;张生栋;郭景儒;崔安智;吴王锁;;从高放废液中分离~(79)Se的流程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潘奇才;李晓黎;;一个富民强省、保障人民健康的好项目——关于加强有机富硒(se)农产品研发的建议[A];老专家2008年建言献策选编[C];2009年

3 涂勇;;SE在装载机驾驶室产品开发项目中的应用[A];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4 康保安;苏引;路雪松;李进学;姚汉炳;单赤漧;;克山病病区粮橖养大白鼠Se~(75)代谢实歐观察[A];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二届全国营养专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5 徐晓翼;黄文学;胡志强;马瑞昌;;新核素~(65)Se半衰期的精确测定[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6 肇静娴;曾耀英;何贤辉;王南;狄静芳;曾山;;活细胞染料CFDA,SE在淋巴细胞增殖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康保安;徐柏楠;路雪松;陈所淑;苏引;;克山病病区粮饲养大鼠L-~(75)Se-硒蛋氨酸的示踪实验观察(摘要)[A];中国营养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8 高宝玉;黄红杉;岳钦艳;于慧;王艳;;SE—Ⅰ型混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四期)[C];1998年

9 蒋俊;陈立东;柏胜强;姚琴;潘伟;;织构化N型Bi_2(Te,Se)_3热电材料的制备与性能[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叶明富;钟海政;周yN;杨溢;李永舫;;Sb_2E_3(E=S,Se)纳米带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韩榕;波音F—15SE成韩国下一代战机最终候选[N];中国航空报;2013年

2 崔谦;斯巴达克9200SE显卡[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蒋金权;SE总装工段是如何提速的[N];中国企业报;2003年

4 谢灵宁;SE中国总经理离职[N];经理日报;2007年

5 上海 王光临;3DMark2001 SE:显卡性能测试必备(上)[N];电脑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宏芳;纳米黄铁矿和纳米零价铁原位固定地下水中Se(Ⅳ/Ⅵ)的机理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2 胡利鹏;(Bi,Sb)_2(Te,Se)_3合金的多尺度微观结构及其热电性能优化[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霞;水溶性的Cu_2ZnSnS(Se)_4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4 贾春澍;膳食低Se、低VE对克山病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贾乐;冬虫夏草原生质体育种及液体富Zn、Se、Ge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6 冯国林;Tl_(0.4)K_(0.4)Fe(2-y)Se_2超导体Se位掺杂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逯正旺;Mn元素掺杂对Ge_(0.8)Pb_(0.2)Te和Sn_(0.8)Pb_(0.2)Te及 Sm_2Se_3第二相对Pb_(0.96)Na_(0.04)Te_(0.8)Se_(0.2)热电性能的优化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2 李清梅;有机物及伊利石对Se(Ⅳ)和Re(Ⅶ)在蒙脱石中的扩散行为影响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3 苏琳;Eu(Ⅲ)、Th(Ⅳ)和Se(Ⅳ)在北山花岗岩上的吸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吴浪;绿锈去除水中四价硒Se(IV)的基础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5 邹佳丽;Se位成分改变对多晶SnSe热电性质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刘洋;SE安全访问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李伟;单质材料(Se、Bi、Sn)的光催化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8 王庆钱;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SE工艺优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年

9 张洪顺;Se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10 章珍霞;SE电池选择性发射极制造过程中的喷蜡技术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80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80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c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