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谷胱甘肽—贵金属荧光纳米簇的应用及光还原合成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14:32

  本文关键词:谷胱甘肽—贵金属荧光纳米簇的应用及光还原合成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荧光金纳米簇 谷胱甘肽 光还原合成 金属离子 生物小分子


【摘要】:贵金属纳米团簇由于具有较小的尺寸、较大的比表面积,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荧光发射波长可调性、光稳定性等性质,在医疗、环境监测、生物成像等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本论文合成了谷胱甘肽稳定的荧光金纳米簇,研究了这种金纳米簇在重金属离子分析中的应用,利用这种金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解决了该纳米簇在重金属离子分析中选择性不好的问题,实现了镉离子、铜离子的选择性、高灵敏检测。另外,我们使用光还原法研究了荧光贵金属纳米簇的合成新方法,合成得到了谷胱甘肽-金银纳米粒子、谷胱甘肽-荧光金银纳米簇,研究了它们的光谱性质,并探索了它们的生物小分子分析中应用。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谷胱甘肽-金纳米簇,加入半胱氨酸与之作用,使其荧光猝灭,得到不发荧光的谷光氨肽-金-半胱氨酸纳米簇。这种纳米簇与普通的谷胱甘肽-金纳米簇相比,有更好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和较高的选择性。常见的重金属离子中,仅有镉离子能选择性的使其聚集诱导发光,从而实现了镉离子范围为10~200μM的高选择性检测。2、合成了谷胱甘肽-金纳米簇,并加入镉离子诱导其聚集,得到了有良好荧光性质的金纳米簇聚集体。这种荧光聚集体能选择性的与铜离子作用,使聚集体的荧光猝灭。相对于普通的谷胱甘肽-金纳米簇,这种荧光聚集体对铜离子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通常干扰金属离子检测的汞离子,几乎不影响铜离子的检测,从而实现了铜离子范围在0.1μM~5μM的铜离子的选择性检测。3、以谷胱甘肽和柠檬酸钠作为稳定剂,使用光还原法快速合成了具有特征吸收的金银合金纳米粒子。这种光还原合成的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和抗盐性。此外,在pH为12的环境中,能与多巴胺作用生成纳米粒子聚集体,产生吸收光谱的变化。根据吸收光谱的变化,我们实现了浓度范围在5μM~160μM的多巴胺的检测。4、基于光还原的原理,用谷胱甘肽和柠檬酸钠作为稳定剂,在硫辛酸存在下,光还原合成了发红色荧光的金银合金纳米簇。我们对这种金银纳米簇的成分、荧光光谱、量子产率等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这种荧光纳米簇的稳定性,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5、合成了人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簇,并基于叶酸与人血清白蛋白金纳米簇作用后,620nm处荧光峰的下降和450nm处的荧光上升建立了一种荧光比色法,实现浓度范围在1μM~30μM的叶酸的定量检测。这种荧光比色法相对于普通的荧光法有更好的线性关系和较高的选择性。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B38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瑞祥,杨汝栋;铁和铈对光还原分离铕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年02期

2 丁世敏;韦钰;封享华;;铁-苹果酸配合物对高价铬的光还原处理[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3 刘延湘;张旭;张长波;吴峰;邓南圣;;Fe-OH/UV-Vis体系中Cr(Ⅵ)还原和BPA降解的协同效应[J];环境化学;2008年01期

4 王晓衡,王复东,顾婉贞,顾长立;四嗪化合物对光还原水放H_2催化体系的促进[J];太阳能学报;1982年02期

5 王晓衡;提高光还原水反应产H_2效率的研究——添加物1,2,4,5-四甲基-3,6-二吡啶基-六氢-1,2,4,5-四嗪的研究[J];应用化学;1984年03期

6 赵吉寿,颜莉,,牛振江;水溶性镱卟啉合成及其光还原水产氢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7 邵昌平;李娟;郭和夫;;配位体对VCl_2·Ln络合物溶液光还原氮和溶剂质子还原放氢反应的影响[J];化学通报;1986年04期

8 赵翔,崔卫东,彭必先;明胶水溶液中银离子的光还原[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02期

9 杨建军,冯良波,张治军,金振声;在纳米CdS颗粒表面MV ̄(2+)光还原的ESR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5年03期

10 赵吉寿,颜莉,戴建辉;水溶性稀土卟啉配合物光还原水放氢条件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丽;顾丁红;沈燕;夏兰艳;张仁熙;侯惠奇;;光还原法降解强温室气体SF_6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玲艳;谷胱甘肽—贵金属荧光纳米簇的应用及光还原合成方法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26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26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a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