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与某些超分子主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褪黑激素与某些超分子主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分子 磺化杯[n]芳烃 褪黑素 β-环糊精 葫芦[7]脲 荧光滴定法 密度泛函理论 传感器
【摘要】:超分子化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化学分支,其中涉及的大环化合物特别是金属阳离子配体的超分子最先发展起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合成了穴状配体,有空腔结构的超分子才开始了广泛研究,如冠醚、环糊精、葫芦脲、杯芳烃成为了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引进一些官能团,对这些主体分子进行修饰,改善它们的一些特性,形成了新的功能化超分子结构,主要应用于分子识别、自组装、分子相互作用、传感器等领域。本论文中,以超分子化学、仪器分析学及化学热力动力学为研究背景,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子模拟和核磁共振法等手段研究了药物褪黑激素与某些超分子主体相互作用的机理,并对不同超分子结构之间机理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同时,探索了以超分子为主体的薄膜荧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从而为褪黑素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测定方法。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主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史,并对第二、三、四代超分子及其衍生物的发展及合成进行了阐述,概括了这些主体化合物在分子识别、自组装以及传感器方面的研究现状。根据这些超分子主体结构的异同点,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通过荧光光谱法,测定了磺化杯[n]芳烃(SCn As,n=4,6,8)主体与客体分子褪黑素(MLT)相互作用的行为。从p H和温度等角度讨论了主客体分子相互作用的适宜条件,证实了主客体分子间静电作用、氢键作用以及空腔匹配效应占据主要地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磺化杯[n]芳烃(SCn As,n=4,6,8)的加入,在p H值不同的三酸缓冲溶液和不同的温度下,主客体分子的结合常数不同,且结合常数随着n值的增大而增大,即SC8ASC6ASC4A。为超分子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提供了纵向对比的方法,证明了主体分子对褪黑素空腔匹配效应的影响,即空腔尺寸越大相互作用就越强。此外,用1H NM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验证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机理,从主体分子空腔与褪黑素分子结构方面探讨了分子选择性识别的作用位点。3.采用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光谱法研究了空腔大小尺寸相近的SC6A,β-CD和CB[7]超分子主体与褪黑素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作用机理。首先用荧光滴定法,研究了某些超分子与客体褪黑素(MLT)分子形成包合物的最佳p H值和温度,探究了主客体分子的包合比。通过实验证明,在一定p H值缓冲溶液和温度下,三种空腔尺寸大小相近的主体超分子磺化杯[6]芳烃(SC6A),葫[7]芦脲(CB[7]),β-环糊精(β-CD)与客体分子的结合常数不同,其结合常数的大小关系为:SC6Aβ-CDCB[7]。并用1H NMR与高斯密度泛函理论对相互作用机理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了,褪黑素与SC6A因为磺酸基位阻与氢键的作用,主客体分子只在SC6A的空腔外部相互作用,分子间形成了氢键;而褪黑素进入β-CD的疏水空腔,由于疏水作用和空腔内部形成的静电和氢键作用,形成了包和比为1:1的MLT-β-CD包合物,建立了主客体包合物的分子模型,超分子CB[7]与MLT相互作用很弱。4.根据超分子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建立了一种以超分子为主体的新型荧光传感器。主要探索了用主体分子CB[6]修饰后的聚氯乙烯薄膜和壳聚糖薄膜的制备方法。对薄膜传感器制备的具体条件进行了探究,对使用不同的物理铺膜方法制作的薄膜传感器进行对比,并应用于巴马汀溶液荧光的检测。结果表明,使用壳聚糖做基底铺膜比用PVC做基底铺膜更有优势,且制作薄膜传感器方法简便,为葫芦脲超分子传感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剑峰;;卫敏:无处不在的超分子[J];科技潮;2009年05期
2 陈强,谭民裕,刘伟生;超分子中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研究方法概述[J];化学通报;2001年04期
3 李长顺;;超分子材料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6年09期
4 詹海莺;刘海洋;胡军;江焕峰;;卟啉超分子的组装合成及其应用新进展[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03期
5 Э.П.Высоцкая;倪宜平;;聚酯长丝的染料得色量与其超分子结构的关系[J];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三废治理分册);1980年12期
6 咸文淑;纤维的超分子结构与力学性质[J];合成纤维;1981年04期
7 刘汉兴,兰兴文;高模量维纶湿法长丝超分子结构和力学性能[J];合成纤维;1981年06期
8 许长安;;煤的超分子结构与煤尘致病作用的特点[J];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3年01期
9 梁伯润;;热致性羟丙基纤维素液晶的超分子结构[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10 周成飞;医用超分子材料[J];现代化工;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成勇;;金属-有机超分子与环境能源材料[A];2012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苏成勇;;金属-有机超分子结构、组装与应用[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苏成勇;;金属-有机超分子材料与能源环境[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C];2013年
5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4分会:胶体分散与多组分体系[C];2013年
6 王宪龙;梁昌萍;周成合;;磺胺双三唑新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银超分子抗菌药物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锋;陈慧兰;;芳香碘基在新型配位超分子构筑中的应用[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大会报告[C];2013年
9 孙炎;王宏;方铭清;肖萧;杨亚江;;圆二色谱研究具有手性结构的超分子凝胶的相转变行为[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崔艳杰;刘丽;孟河;庞文琴;;一个新颖的具有超分子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的水热合成与表征[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超艾;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N];中国质量报;2007年
2 记者:游雪晴 实习生:姜靖;超分子:探索在化学学科前沿阵地[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贤;苯并咪唑类衍生物超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李亚男;芳香磺酸有机超分子晶态网络结构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李杰伟;氟/氰基取代对超分子弱作用及其光电性质影响的理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丁雪华;基于氢键构筑的含氮杂环超分子晶体结构及其理论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岳亮;多金属氧簇离子有机骨架自组装[D];吉林大学;2015年
6 周培;基于核苷酸配体的手性配合物和超分子组装体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谭丽丽;基于柱芳烃的有机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闫毅;多金属氧簇超分子复合物动态自组装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任玲玲;超分子结构层柱型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插层组装[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10 马栋;功能化超分子水凝胶的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畅若星;多重氢键键合的聚乳酸/聚(乙烯-co-丁烯)超分子弹性体[D];浙江大学;2016年
2 王硕;以{BW_(12)}为建筑块的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钟阳;CBn与发光金属配合物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谢菊生;2-己基苯并咪唑酰腙类超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张远超;均苯三甲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超分子性质[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杨鑫;基于二苯醚羧酸的功能超分子的合成、结构和性质[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田玲玲;两类水性凝胶因子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超分子共组装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邹晓春;基于水溶性柱[6]芳烃构筑的刺激响应性超分子药物转运体系[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廖烈强;二胺衍生物与脂肪胺构建新型双组分超分子热致可逆有机凝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10 巩彦君;基于离子自组装构建的超分子纳米材料及其功能[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371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3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