酚类聚合物的酶催化合成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酚类聚合物的酶催化合成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辣根过氧化物酶 酚类化合物 聚合 抗氧剂 聚丙烯
【摘要】:催化剂在现代化学与工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可以催化苯酚类与苯胺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现已作为一种新的聚合方法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商业化应用较早的一种酶类制剂,可以催化合成许多传统化学方法难以合成的物质,且反应条件温和。本论文以HRP为催化剂,在十二烷基硫酸钠胶束(SDS)体系中催化酚类化合物的聚合反应,并研究聚合产物对聚丙烯的抗氧化性能。(1)在SDS胶束体系中,用HRP催化邻甲氧基苯酚的聚合反应,得到紫色粉末状的聚合产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热失重(TGA)对聚邻甲氧基苯酚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聚合产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9×102,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将聚邻甲氧基苯酚作为抗氧剂加入聚丙烯,通过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氧化诱导时间(OIT)来比较市售抗氧剂与聚邻甲氧基苯酚的抗氧化效率,通过TGA及热分解动力学来研究聚丙烯复合材料热的氧化降解过程,并通过加速老化试验考察聚丙烯复合材料加速老化过程中化学组成及拉伸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邻甲氧基苯酚的酶催化聚合产物可以作为新型的抗氧剂应用于聚丙烯的抗氧化。(2)在SDS胶束体系中,用HRP催化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聚合反应,产物为红褐色粉末。通过核磁共振(H1 NMR)表征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在SDS胶束体系中的增溶位置,结果表明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主要聚集在SDS胶束栅栏层的C2-C6 5个亚甲基附近。利用FTIR、GPC、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TGA表征对叔丁基邻苯二酚聚合产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4×102,Maldi-Tof-MS结果显示聚合产物多为三聚体、四聚体,且热稳定性明显优于对应单体。将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作为抗氧剂与聚丙烯复合,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氧化诱导时间(OIT)与氧化诱导温度(OOT),结果显示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抗氧化效果要优于单体及市售抗氧剂1076。通过TGA数据对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氧化分解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的添加能大幅提高聚丙烯热氧分解时的表观活化能。因此,通过酶催化合成聚酚,为抗氧剂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型绿色高效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O63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西;聚丙烯的国内外市场及需求预测[J];现代化工;1997年06期
2 赵文聘,杨健,刘革萍,徐丽芳;高性能户外用聚丙烯家具料的研究[J];塑料工业;2000年04期
3 马承银,杨翠纯,陈红梅,胡忠良;聚丙烯成核剂研究的进展[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2年01期
4 陈兵;;2007年中国聚丙烯研发与应用论文题录(Ⅱ)[J];上海塑料;2008年04期
5 ;聚丙烯的老化及其稳定剂简介[J];塑料;1976年04期
6 张雅丽;;注射聚丙烯的包装杯[J];塑料;1982年04期
7 ;聚丙烯的老化与防老化(简介)[J];老化通讯;1972年02期
8 程斌;增透聚丙烯[J];石化技术;1995年01期
9 康军,刘英俊,凌伟;粉状聚丙烯耐老化改性[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5年02期
10 苗迎春,况敬业,张成海,李德文,吕初旭,李忠新,杨军忠;医用聚丙烯专用料的研制[J];中国塑料;199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颖;程亚军;付俊;;高性能透明耐热聚丙烯的加工及性能研究[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2年
2 王玉林;;聚丙烯结晶及其取向态[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3 元文芳;金滟;丁树岩;蔡涛;石胜鹏;刘善元;;聚丙烯结晶行为对其划伤性的影响[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郑国强;杨伟;杨鸣波;陈静波;李倩;申长雨;;气体辅助注射成型聚丙烯制品的结晶层次结构[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关望;聚丙烯市场分析[N];中国包装报;2005年
2 章文;聚丙烯工业大型化趋势愈演愈烈[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韩平安;“透明家族”新动向[N];中国包装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向东;不同聚丙烯发泡体系的挤出发泡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亚会;酚类聚合物的酶催化合成及其对聚丙烯抗氧化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2 王云斌;负载型抗菌剂的制备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3 朱胜杰;聚丙烯的结晶细化及性能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5年
4 王景辉;聚丙烯/水镁石共混物的相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5 苗迎春;聚丙烯增透剂的开发及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0年
6 唐龙祥;滑石粉表面原位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1年
7 王恒兵;聚丙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浮纤改善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2年
8 朱元超;静电纺丝制备SiO_2纤维及其在聚丙烯改性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9 刁雪峰;抗静电聚丙烯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38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3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