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硝基苯酚和重金属在高炉水淬渣上的竞争吸附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硝基苯酚和重金属在高炉水淬渣上的竞争吸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炉水淬渣 对硝基苯酚 重金属 等温线 热力学 动力学 竞争吸附
【摘要】:以高炉水淬渣(WBFS)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对硝基苯酚(p-NP)和重金属进行单一吸附和竞争吸附的研究,从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分析其吸附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p-NP,重金属离子在竞争条件下居优势地位,重金属离子对p-NP的竞争吸附作用依次为Cu~(2+)Cd~(2+)Zn~(2+).高炉水淬渣对p-NP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与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较好,D-R模型计算的p-NP在各系统中吸附能量分别为-7.53、-7.07、-7.96以及-7.86k J/mol,表明高炉水淬渣吸附p-NP的过程中以物理吸附为主,而重金属离子则以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为主.动力学曲线显示在二元体系下p-NP的吸附速率下降,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延长,而竞争组分的存在对Cu~(2+)、Cd~(2+)、Zn~(2+)达到平衡的时间基本无影响.高炉水淬渣对Cu~(2+)、Cd~(2+)、Zn~(2+)表现出更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无论是单一吸附还是竞争吸附,p-NP和Cu~(2+)、Cd~(2+)、Zn~(2+)均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G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说明高炉水淬渣对p-NP和Cu~(2+)、Cd~(2+)、Zn~(2+)吸附的自发性与温度成正比,属于吸热熵增的过程.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研究院区域能源系统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里贾纳大学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里贾纳萨斯喀彻温省;
【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311013)
【分类号】:X703;O647.3
【正文快照】: 在实际生产中,金属选矿-冶炼、制革、电镀、焦化等多种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往往同时含有重金属和酚类等污染物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金属和酚类化合物复合污染现象[1].鉴于对硝基苯酚(p-NP)和Cu2+、Cd2+、Zn2+在此类废水中的广泛存在,故选择其作为酚类化合物和重金属离子的代表.p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涵,杨浦生,张小吐;半微分阴极伏安法测定对硝基苯酚的研究[J];浙江工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许宏鼎;王彦;;聚氯乙烯膜对硝基苯酚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J];分析化学;1991年10期
3 朱利中,杨坤;对硝基苯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J];环境化学;2001年05期
4 曾云龙,唐春然;直接电位法同时测定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J];邵阳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5 马明广;魏云霞;张媛;吴应琴;童丹;陈慧;;对硝基苯酚在不溶性腐殖酸中的吸附行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余倩,陈贻文,张志华;非极性薄涂柱气相色谱法测定对硝基苯酚[J];色谱;1996年04期
7 沈慧芳,程江,陈焕钦;臭氧在对硝基苯酚溶液中的吸收与模拟过程[J];化学工程;2005年01期
8 田玫;王晶;杨丽娟;张晓雪;;阴阳极协同作用下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降解[J];应用化学;2012年11期
9 孙汉文;夏祥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用于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水中苯二酚、苯酚和对硝基苯酚[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李蛟,何燕;在线液膜萃取富集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对硝基苯酚[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明月;何茂霞;曹海杰;韩丹丹;李静;李鑫;;水中氢氧自由基协同其他活性氧化物降解对硝基苯酚的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5分会:理论化学方法和应用[C];2014年
2 顾建生;徐莉英;周静;;诺氟沙星与对硝基苯酚荷移反应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会亮;周国伟;孟庆海;;介孔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对硝基苯酚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董博;卢晓峰;李振宇;王策;;TiO_2/Au纳米纤维高效催化降解对硝基苯酚[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林会亮;周国伟;孟庆海;;介孔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对硝基苯酚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朱昌平;黄波;段红恩;王瑞华;文家成;;功率超声降解对硝基苯酚的频率效应实验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功率超声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易丽;光谱法研究对硝基苯酚、苏丹红Ⅲ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88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8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