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铬、钴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过渡金属铬、钴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出处:《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氧化铬 氧化亚钴 催化燃烧 化学气相沉积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摘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电厂锅炉燃烧、汽车尾气排放和垃圾焚烧发电等都会产生VOCs,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且会促进光化学烟雾的产生,同时也是PM2.5以及雾霾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催化燃烧可以在低温下简单高效的去除VOCs,而且该方法在去除过程中可有效避免NOx和CO等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催化剂在催化氧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催化燃烧效率的关键。研究和开发价格低廉、方便易得、催化活性高及热稳定性好的催化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过渡态金属氧化物是对VOCs有很好催化效果的新型催化剂,而传统制备这类催化剂的方法或者需要昂贵的生产成本,或者需要复杂的后处理过程,而得到样品的物相纯度与表面结构难以控制,为此设计搭建脉冲雾化热蒸发化学气相沉积(PSE-CVD)实验台,在成本相对低廉与操作简便易行的前提下,制备厚度和表面形态可控的氧化物薄膜。本文利用PSE-CVD法制备单相纳米氧化铬(Cr203)和氧化亚钴(CoO)薄膜,并利用丙烯(C3H6)的催化燃烧研究其催化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所得薄膜的物相、表面形态和元素组成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同时,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了催化剂薄膜的表面催化过程。结果表明,对于铬氧化物,沉积温度在425℃时,Cr203是形成的唯一物相,所得薄膜为纯净的单相结构,薄膜表面呈现光滑的圆形颗粒且分散均匀。而对于钻氧化物,在350℃的沉积温度下就可得到纯净的CoO薄膜,薄膜表面呈现均匀的块状晶体;在前驱体溶液中加入2.5%去离子水后,SEM结果显示所得薄膜表面晶体出现团聚现象。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测试的结果表明,这两种催化剂的表面催化反应过程均遵循L-H机理。催化性能测试在镀有催化剂薄膜的不锈钢网上进行。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将C3H6在没有催化剂的空网上的氧化过程作为对比。结果表明Cr203和CoO均对C3H6有很好的催化活性;由加入2.5%去离子水的前驱体溶液制备得到的CoO,催化性能略有下降。另外,以C3H6转化率为50%时对应的反应温度T50作为参考,发现Cr203的催化性能与贵金属和钙钛矿等相似;而CoO可以使C3H6在更低的温度就开始反应并很快转化完全,表现出比Cr203更优越的催化性能。
[Abstract]: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boiler combustion, automobile exhaust emissions and waste incineration power generation will have VOCs, it will cause great harm to human health, and will promote the photochemical smog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and the haze is PM2.5. By catalytic combustion, VOCs can be removed easily and efficiently at low temperature, and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production of two pollutants such as NOx and CO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moval. Cataly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atalytic oxidation, and it is the key to catalyze 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evelop a catalyst with low price, easy availability,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good thermal stability. Transition metal oxide is a new type of catalyst has good catalytic effect on VOCs, while the traditional preparation method of the catalyst or the need for expensive production costs, or require complex postprocessing process, and get the sample material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the phase purity and surface structure, building design for the pulse atomization thermal evaporation an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SE-CVD) experiment, in the premise of relatively low cost and easy operation under the oxide film thickness and surface morphology controllable. In this paper, using PSE-CVD preparation of single phase nanocrystalline chromium oxide (Cr203) and cobaltous oxide (CoO) thin films, and the use of propylene (C3H6)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 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X 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t the same time, the surface catalysis of the catalyst film was studied by in 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r203 is the only phase formed when chromium oxide is deposited at 425 C. The obtained film is pure single-phase structure, and the surface of the film is smooth and round. For drilling oxide, pure CoO thin films can be obtained at the deposition temperature of 350 degrees. The surface of the films shows homogeneous bulk crystals. After adding 2.5% deionized water into the precursor solution, the S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crystals of the films are agglomerated. The results of in-situ diffuse reflectance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showed that the surface catalytic reaction of the two catalysts followed the L-H mechanism.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tes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tainless steel network coated with the catalyst film. Under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oxidation process of C3H6 on the empty net without catalyst was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Cr203 and CoO have good catalytic activity to C3H6, and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oO obtained by the precursor solution added to 2.5% deionized water decreases slightly. In addition, when the conversion temperature of C3H6 is 50%, the corresponding reaction temperature T50 is used as refere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r203 is similar to that of noble metal and perovskite. CoO can make C3H6 start reaction at lower temperature and transform quickly, showing bett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an Cr203.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娟;田成文;范庆伟;;催化燃烧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节能;2006年02期
2 马温亮;;催化燃烧技术进展及其应用的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6年08期
3 马温亮;;催化燃烧技术基本原理进展及其应用的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6期
4 马温亮;;催化燃烧技术基本原理进展及其应用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01期
5 李志伟;;新型催化燃烧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广东化工;2012年06期
6 谢秉仁,罗澄源,甘斯祚;催化燃烧在消烟和节能方面的应用[J];环境科学;1981年03期
7 徐可荣;梁继发;;催化燃烧在处理工业有机尾气上的应用[J];化工环保;1982年06期
8 ;采用催化燃烧新技术治理烤漆废气[J];劳动保护;1984年01期
9 徐吉浣;沼气催化燃烧研究成功[J];煤气与热力;1984年02期
10 熊成德;;国内催化燃烧技术的进展概况[J];绝缘材料通讯;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宝明;王耀军;;布朗气(氢氧气)的催化燃烧及其在危险废物焚烧上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陶明涛;赵国明;姜鹏明;吴帮玉;富喜;沈廷财;;苯催化燃烧反应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刘绍英;王丽;王公应;;稀土复合氧化物对二氯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公旭中;王志;郭占成;;煤基燃料催化燃烧时燃点的变化规律[A];2012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2年
5 陈景欢;李俊华;;掺杂钴铬尖晶石氧化物上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单石灵;唐旭东;刘忠生;;石化污水场含烃废气催化燃烧处理[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付慧静;傅立新;李俊华;;铟锡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燃烧甲烷性能研究[A];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世红;何林;孙威;;天然气催化燃烧理论和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9 明彩兵;叶代启;梁红;;铈铁混合氧化物催化燃烧碳烟的高活性氧物种[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永强;赵东风;薛玉芬;赵朝成;李石;;催化燃烧法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十一章)[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曹丙利;天然气低碳催化燃烧[N];科技日报;2013年
2 郑伟;橡胶废气催化燃烧技术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王秀江;燃煤催化燃烧节能技术通过鉴定[N];中国化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卢伟 实习生 陆小青;运用新技术 促节能减排[N];南宁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薛景照;稀土催化引领燃品未来风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薛景照;催化燃品前景诱人[N];中国矿业报;2002年
7 左云县质监局 周占胜;催化燃烧式甲烷测定器事关煤矿安全[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尘;微小圆管中碳氢及含氧燃料的催化燃烧和强化机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徐金光;高温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在甲烷催化燃烧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张佳瑾;低浓度甲烷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实验研究及模型化[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訾学红;甲烷催化燃烧技术基础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5 戴宇;锰基催化剂上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催化燃烧[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苑兴洲;过渡金属铬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甲烷催化燃烧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牛学坤;流向变换催化燃烧空气净化过程的模型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8 郑建东;掺杂六铝酸盐高温燃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烷催化燃烧中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9 李欣;抗湿性高活性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甲苯的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健礼;催化燃烧去除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整体式催化剂[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启猛;催化燃烧处理丁苯橡胶有机废气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张铭洋;一体式生物质气化燃烧炉催化燃烧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裴甜婕;玻纤瓦楞蜂窝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VOCs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4 朱腾飞;优化热脱附—催化燃烧技术修复多溴联苯醚污染土壤[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范士彬;铜钴氧化物的可控制备与催化燃烧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梁晶;过渡金属铬、钴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7 钱伟民;天然气预混催化燃烧的特性分析及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8 杜小春;甲烷催化燃烧的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王盈;低浓度甲烷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制热技术基础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10 王霁欣;过渡金属氧化物上1,2-二氯乙烷催化燃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42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4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