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柳的化学成分及其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杞柳的化学成分及其木质素微区分布的研究 出处:《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传统的化学成分测试方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CLSM)研究了杞柳的化学成分以及木质素在各细胞及纤维细胞各微区的分布,分析了株高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杞柳的1%Na OH抽提物、热水抽提物、冷水抽提物、苯醇抽提物、综纤维素、α-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酸溶木质素、多戊糖和灰分分别为32.11%、10.85%、7.11%、3.27%、70.46%、35.50%、20.18%、4.50%、15.51%、0.90%;在不同部位,除了α-纤维素和多戊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余各指标均差异显著;木质素在各细胞及纤维细胞各微区分布不均一,导管细胞壁木质素浓度高于木纤维和射线,纤维细胞角隅处木质素浓度高于次生壁和复合胞间层。
[Abstract]:Using the traditional chemical composition test method and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CLSM)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alix wood in various cells and fiber cells of each micro region, analysis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high strain vari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Na OH extract osier, hot water extract, cold water extract, alcohol benzene extractive, holocellulose, alpha cellulose, acid insoluble lignin, acid soluble lignin, pentosan and ash were 32.11%, 10.85%, 7.11%, 3.27%, 70.46%, 35.50%, 20.18%, 4.50%, 15.51%, 0.90%; in different parts, in addition to differences of alpha cellulose and pentosan content was not significant, other index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lignin in various cells and fiber cells of each micro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xylem cell wall lignin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ood fiber and ray, fiber cell corner lignin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secondary wall and composite cell Interlayer.
【作者单位】: 国际竹藤中心;
【基金】:国际竹藤中心科研业务专项(1632013003)
【分类号】:Q946;O636.2
【正文快照】: 杞柳(Salix integra)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和淮河流域,是一种种植简单、速生丰产的丛生落叶灌木,隶属于杨柳科(Salicaceae)柳属(Salix)。杞柳的传统用途是作为一种优良的编织用材生产手工产品,或编制成包装材料应用在包装和建筑等领域。然而,材料利用率低、产品种类单一、结构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海;陈波;;藏药化学成分的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张颖;刘大勇;;多产地佛手化学成分比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1期
3 曾立;罗辉;李庚喜;朱琪;尹文清;;瑶药化学成分及其资源开发[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年05期
4 谢成章;荻、芦化学成分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89年01期
5 周锦铭;卧龙饮用含硅矿泉水化学成分的成因[J];四川地质学报;1992年03期
6 潘福生,何树兰,陈守良;菰属系统与演化研究——全草化学成分[J];植物研究;1993年04期
7 周慈由;陈志刚;黄金龙;;海参水解方法和化学成分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桑吉;土旦卓玛;徐福春;;藏药大籽蒿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J];西藏科技;2012年12期
9 易艳波;盛家荣;李锦金;邹修文;;榕树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周维书;周维经;杨双富;;油松针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开发前景[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永庆;李丽;杨滨;黄璐琦;;防风化学成分研究[A];2002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2年
2 朱悦;丁安伟;;炮制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中药炮制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田晋;冯文娟;苏亚伦;吉腾飞;;万花木化学成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谷硕;朱鹤;陈小姝;赵楠;王琦;;灰绒泡菌化学成分初探[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侯蕾;吕秀香;黄文华;余竞光;郭宝林;;中药益智的化学成分研究[A];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十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周次利;吴焕淦;马晓們;王金海;赵天平;谭琳蓥;;艾化学成分生物学作用及安全性探讨[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7 陈广通;高慧媛;郑健;吴斌;吴立军;;留兰香化学成分的研究(Ⅱ)[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顾雅君;王瑛;李宾;;猪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用配方[A];2013首届全国猪苓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邵红霞;杨九艳;;列当化学成分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龚敏;苏奎;杨先会;符文英;邓世明;;诺丽鲜果与诺丽发酵汁化学成分研究[A];海南省药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卫芹;“二手香”危害令人忧[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2 裴妙荣;方剂化学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张贵君;对我国中药研究定位的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产业处处长 周立东;人参的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N];长白山日报;2012年
5 邢远翔;专家指出:中药现代化要抓源头[N];农民日报;2002年
6 ;吃苦药配甜食 药效尽失[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7 秦德英;药物怎样防“中暑”[N];医药经济报;2008年
8 记者董映璧;俄研制出新型环保消防材料[N];科技日报;2002年
9 张峰;黑龙江测定六味地黄丸化学成分[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简 翁;给婴幼儿喂药有讲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经权;瑶药粘手风化学成分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王茹萍;两种西沙海绵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3 刘涛;伞形科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曾俊芬;肉桂皮及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赵英永;中药猪苓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刘明韬;瑶山润楠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7 宋晓凯;观光木化学成分及抗癌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8 郑群雄;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花蕾;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王满元;红药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茜;烟草遗传图谱构建与农艺性状和化学成分的QTL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胜平;云南朝鲜蓟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胡明;植物凬草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白瑞;隆纹黑蛋巢菌化学成分及神经营养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曲刚;川芎的化学成分及保肝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6 董乐乐;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魏国清;绒毛山胡椒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倪再辉;民族药芒萁的化学成分研究[D];贵阳医学院;2015年
9 乐世俊;红花化学成分研究与活性评价[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张瑶;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3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7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