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王水加辅助酸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测定土壤砷、硒

发布时间:2018-01-06 12:04

  本文关键词:王水加辅助酸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测定土壤砷、硒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波消解 土壤 原子荧光法


【摘要】:采用标样法,研究微波消解条件下,王水加辅助酸(双氧水、高氯酸、氢氟酸)消解土壤,氢化物原子化-原子荧光法测定土壤全As、全Se的最佳消解酸体系和方法.含HF或氟化物的消解液对As和Se的测定有强烈的非原子荧光干扰;加HClO_4处理,因在正常的微波消解和赶酸条件下均无法完全去除,其残留物可能对待测元素的还原—氢化物生成过程发生阻碍而产生严重干扰;而王水加H_2O_2辅助氧化处理,既保证土壤矿物完全被打开,又能彻底氧化有机质,同时也避免了氧化剂残留对后续还原反应的干扰,采用土壤标样做回收率测定,As、Se的回收率分别为102%、112%,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均满足土壤微量元素测定要求.
[Abstract]:The best digestion aci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ll As and Se in soil under microwave digestion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by using standard sample method . The best digestion aci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s and Se in soil were determined by hydride atomization and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 The residue of HF or fluoride could not be completely removed under normal microwave digestion and acid removal conditions .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市沙坪坝区环境监测站;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2ZX07104-003)
【分类号】:X833;O657.31
【正文快照】: 相对于“干法灰化”或“碱融法”,“湿法消解”对于不同性质样品的适应性,测定元素种类的针对性,后续测定方法的选择性等,均具有突出的优点.而湿法消解回收率的高低,消解液对后续测定方法的适用性、干扰因素等的影响,取决于消解用酸的组合和加热方式.在现代分析技术中,湿法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京明;;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饲料中镉的含量[J];广东化工;2014年11期

2 刘东;汤晓阳;;化学分析中的微波消解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3期

3 刘聪;祖文川;汪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食品中的硼酸含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2年03期

4 史军;;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测定铁精粉中多种元素[J];当代化工;2013年02期

5 李冠虹;巩海娟;;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玉米中铬、镉、铅[J];吉林地质;2013年04期

6 王天顺;杨玉霞;朱俊杰;陈赶林;唐昭领;;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糖中的铅[J];广西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7 陈明岩,徐立明,马书民,韩大川,于宏;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塑料原料及其制品中的砷、汞[J];化学分析计量;2005年04期

8 廖建萌;黄国方;罗林;曾丹丹;;微波消解ICP-MS测定海产品中的砷铅镉汞[J];轻工科技;2014年06期

9 康远干;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番木瓜酱菜中铅[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年07期

10 张玉黔,迂君,栾燕,李宏志;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食品中铝的含量[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杰;;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PVC材料中的Cd、Pb和Hg的含量[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程美琦;钱春燕;宋薇;;ICP-AES法测定富硒粉中硒的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微量元素研究和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吴玉红;胡羽鹏;喻洪江;;骨中铊的微波消解ICP/AES标准加入测定法[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4 薛s,

本文编号:1387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387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f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