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大分子的单分子力谱:在水溶液与非极性溶剂中的对照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物大分子的单分子力谱:在水溶液与非极性溶剂中的对照研究 出处:《高分子学报》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原子力显微镜 单分子力谱 生物大分子 水环境 化学进化
【摘要】: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在其天然环境——水溶液中一般以精确的超分子结构存在.迄今,人们已经合成了种类繁多的水溶性高分子.然而,鲜有合成高分子能够在水溶液中完成精确的超分子组装.与合成高分子相比,生物大分子是特殊而神奇的.为了研究生物大分子与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作者以单分子力谱为主要的实验方法,开展了生物大分子在水溶液与非极性溶剂中的对照研究.研究表明,在非极性溶剂中,生物大分子的超分子结构失稳,转变为无超分子结构的状态.水是一个重要的开关,调控着生物大分子的超分子结构和功能.作者据此提出了生物大分子的水环境适应性概念和早期化学进化过程中水环境筛选生物大分子的假说,并认为水环境适应性是生物大分子和合成水溶性高分子的分水岭.对水和生物大分子的深入研究,将有望破解生命的更多奥秘.
[Abstract]: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s a material basis of life, in its natural environment - water solution with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precise. So far, people have synthesized many kinds of water soluble polymer. However, few synthetic polymers in aqueous solution can complete precise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Compared with synthetic polymer,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s special and mysterious.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nd water in recent years, the single 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 as the main experimental methods, the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non polar solvent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non-polar solvents, biological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molecular instability into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Water is an important control switch,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of "stress" and the hypothesis of macromolecular selection in water environment by early chemical evolution are consider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water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is the watershed of macromolecules and synthetic water-soluble polymers. Further research on water and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will hopefully solve more mysteries of life.
【作者单位】: 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21222401,21574106)资助项目
【分类号】:O641.3
【正文快照】: 生物大分子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由于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性,数十年来各国科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早期研究中主要的实验方法(如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X-射线衍射等等)有一个共同点,即实验中检测到的是系统内大量分子的叠加信号.这些可统称为整体测量(ensemble measure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信笃;;生物大分子的混合模式色谱法——传统的色谱观点正在被改变[J];色谱;2012年01期
2 王俊德,王宇锦;分离生物大分子的液相色谱固定相[J];分析化学;1993年07期
3 徐乐慧;洪鸣凰;赵文杰;任国宾;;生物大分子结晶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年07期
4 耿利强;尹大川;卢慧甍;韩王超;张卫菊;罗慧敏;商澎;;强磁环境下的生物大分子结晶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06期
5 桂林;李琳;胡松青;陈玲;范治国;李坚斌;;生物大分子结晶过程的动力学(英文)[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04期
6 张志森;王琦;陈尔余;;自由能计算方法及其在生物大分子体系中的适用性问题[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6期
7 杨频;杨斌盛;;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J];化学通报;1992年12期
8 钟子蓓;陈志涛;夏之宁;穆小静;宫玉华;;离子液体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2年01期
9 王燕;李蓉;陈国亮;王小刚;;铜离子固定金属亲和色谱在生物大分子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8年11期
10 范慧红;激光光散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药物质控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钦南;;“三维遗传信息”假说——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2 徐乐慧;陈金瑶;齐明辉;洪鸣凰;任国宾;;生物大分子的结晶技术[A];第三届中国晶型药物研发技术研讨会暨中国晶体学会药物晶体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邹良剑;朱震刚;苏金瑞;朱长飞;;利用超声衰减研究生物大分子和水的相互作用:理论与实验[A];内耗与超声衰减——第五届全国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4 饶子和;;后基因组时代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周兵瑞;杜芬;周拯;莫重瑛;陈杰;梁毅;;混合拥挤试剂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A];湖北省暨武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隋森芳;;三维电子显微学研究生物大分子复合物/分子机器是如何工作的[A];生命的分子机器及其调控网络——2012年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2年
7 邓茂林;;生物大分子反应中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曹春阳;;基于核磁共振波谱学的生物大分子表达新方法、结构与功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邓茂林;;生物大分子反应中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A];第二届全国随机动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10 李智立;;生物大分子质谱[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郭斌;“看清”生物大分子[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新华社记者 姜岩 魏忠杰 钱铮 记者 吴平;“看清”生物大分子的真面目[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记者 李大庆;我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生物大分子原子结构模型[N];科技日报;2011年
4 安吉;创造生命科研应用之最[N];科技日报;2008年
5 赵雪;这里不光是阳春白雪[N];科技日报;2004年
6 高帷;什么是分子生物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7 亦民;解读2002年诺贝尔奖项(部分)[N];北京科技报;2002年
8 新华社记者 李雪梅 张忠霞;中国学者点评诺贝尔奖[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晓庆;生物大分子序列、结构及活性的计算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巫小蓉;冷冻电镜生物大分子三维重构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春;生物大分子的数学描述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郭大川;蛋白质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姜舟婷;生物大分子构象的理论与模拟[D];浙江大学;2005年
6 王小辉;多功能配合物的生物大分子识别及其生物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浩;考虑排除体积效应和溶剂效应的生物大分子过孔理论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王斐;生物大分子在短柱上的保留行为[D];西北大学;2007年
3 李武客;微米级功能高分子微球的一步合成及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雨薇;生物大分子分形维数的计算及酶的分形反应动力学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5 李晶晶;生物大分子毛细管电泳分离与预浓集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6 许延e,
本文编号:1423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42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