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铜超分子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属铜超分子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出处:《暨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铜(II)配合物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自组装 抗肿瘤
【摘要】:由于恶性肿瘤具有侵袭、转移的特性,使得在临床治疗上的难度加大,尽管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摘除,但仍然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顺铂等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在治疗中易出现耐药现象和较大的毒副性。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对于提高化疗效率有重要意义。同时,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包含了金属配合物和纳米材料的优势,作为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金属铜配合物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铜是生物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所必须的金属元素,亦是治疗许多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有文献报道金属铜配合物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自组装成为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因此,本文设计、合成一系列Cu(II)多吡啶类金属配合物,研究进行自组装的条件,并对其进行了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获得了以下的研究结果:1、设计、合成了六个铜(II)多吡啶配合物,并通过MALDI-TOF-MS、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表征,探讨其抑制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芳香环数目的增加,铜配合物能更有效地被细胞吸收,从而提高其抗肿瘤活性。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和细胞内活性氧的检测,发现该系列的铜配合物抑制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方式是凋亡和G0/G1期阻滞共同作用,同时可以激活MDA-MB-231细胞内ROS的产生。我们对铜配合物体外抑制三阴乳腺癌MDA-MB-231细胞侵袭、转移的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多吡啶铜配合物能够在亚细胞毒性浓度下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侵袭、以及新生血管生成。亚细胞毒性浓度下的多吡啶铜配合物可以有效抑制三阴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为铜配合物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2、设计、合成了铜配合物6,并通过XRD、TEM、AFM等技术进行表征,探讨其进行自组装成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过程以及不同存在形态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质子性溶剂中可以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力,比如氢键、π-π堆积的作用进行自组装成为低分子量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通过TEM检测了配合物6的形貌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分子间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纳米球最终会向有序的晶体转变。同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乌氏粘度计检测溶液粘度等实验证明,溶液浓度的增加、温度降低、质子性溶剂等因素有利于配合物进行自组装。通过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发现,形成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配合物6细胞吸收量最大,从而显示出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对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形态进行了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一个良好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并且对裸鼠的主要器官毒副作用较低。本章合成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能够有效的抑制HepG-2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潜在的抗肿瘤发展前景,同时,为以后研究设计抗肿瘤药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3、本章设计、合成了六个铜多吡啶配合物,和上章配合物6中配体PIP相比多了不同的取代基,并通过MALDI-TOF-MS、元素分析、红外光谱、TEM、AFM等技术进行表征。研究增加了不同取代基后,铜配合物的自组装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取代基为给电子基团时,铜配合物在质子性溶剂才可以进行自组装。而且不同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形成的纳米聚集体形貌也是明显不一样的,有形成多孔网状、纳米纤维、纳米球状体的。同时溶液的pH值会影响其稳定性。在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发现:该系列的铜配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特别对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活性最好,给/吸电子的能力越强,则抗肿瘤活性越强。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发现该系列的铜配合物抑制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方式是凋亡和G0/G1期阻滞共同作用。选择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7、8、10进行了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都可以有效的抑制A375肿瘤的瘤重和体积的增长,但对裸鼠的体重没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测试裸鼠血液生化指标,证明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而且药物本身在裸鼠体内的毒性较低。研究了不同的取代基铜配合物的自组装,以及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为设计、合成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本文合成了一系列铜多吡啶类金属配合物,并且有配合物6、7、8、9、10可以自组装成为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形成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是纳米聚集体,包含了金属配合物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纳米粒子生物相容性好、易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等优势。这为拓宽金属配合物的设计思路以及进一步开发新型低毒的肿瘤抑制剂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A series of Cu ( II ) polypyridyl complexes have been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o inhibit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MDA - MB - 231 cells . In vitro anti - tumor activity ,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opper complex can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melanoma A375 cell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pper complex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human melanoma A375 cells .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TQ46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飞鹤;董建华;马玉国;许华平;;超分子聚合物科学与材料前沿问题——第73期“双清论坛”综述[J];中国科学基金;2013年01期
2 吕亚非;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应用[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2期
3 倪一萍;陈建定;;超分子聚合物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8年05期
4 汪峰;董盛谊;郑波;黄飞鹤;;基于冠醚衍生物的超分子聚合物[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5 赵剑锋;林进义;石乃恩;解令海;黄维;;光电功能型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吕亚非;超分子聚合物科学与工程[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年02期
7 阎云;;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的高分子[J];大学化学;2009年05期
8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手性超分子聚合物构建合作研究获新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2年02期
9 王毓江;唐黎明;陈亮;;均苯四甲酸与对羟基吡啶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J];高分子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毓江;唐黎明;;基于氢键作用结合的超分子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少路;肖唐鑫;王乐勇;;基于非共价正交作用力组装的新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黄飞鹤;汪峰;朱克龙;董盛谊;;基于主客体互穿结构构筑超分子聚合物[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3 吴立新;李昊龙;孙航;齐伟;赵元元;;杂化超分子聚合物的复合及表面图案化[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4 刘庆;靳黎娜;孙为银;;配位超分子聚合物微/纳米颗粒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质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倩;陈ng;刘育;;基于葫芦脲和环糊精的纳米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许东华;Stephen L.Craig;;超分子聚合物体系的流变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7 杨柳林;刘晓光;谭欣欣;杨辉;张希;;超分子单体:制备超分子聚合物的新方法[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8 何振峰;李昊龙;吴立新;;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与功能[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9 汪峰;田玉奎;田玉敬;丁月;;金属基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10 张希;;超分子聚合物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大会邀请报告[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欣欣;基于三肽FGG与葫芦[8]脲相互作用制备超分子聚合物[D];清华大学;2015年
2 何立鹏;酸碱可逆的网状超分子聚合物及其荧光响应和自组装行为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何振峰;有机修饰多金属氧簇杂化超分子聚合物:自组装与组装结构[D];吉林大学;2012年
4 孙如意;基于多元大环的分子机器及其功能化超分子聚合物[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田玉奎;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驱动的超分子聚合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颜徐州;基于多级正交自组装构筑超分子聚合物功能材料[D];浙江大学;2014年
7 汪峰;基于冠醚和穴醚的超分子聚合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少路;基于四重氢键和主客体识别作用正交自组装的超分子聚合物[D];南京大学;2012年
9 吉晓帆;分别基于冠醚和柱芳烃识别机理构筑含传统高分子骨架的超分子聚合物材料[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孙默;环糊精和卟啉的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磁共振成像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海杰;多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结构单元的理论设计与模拟[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辉;基于酰肼环形六聚体的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与性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丰小庆;基于脲基嘧啶酮四重氢键与主客体识别作用正交构筑超分子聚合物[D];南京大学;2014年
4 姜翠;基于多重氢键连接的超分子共聚物胶束PNVCL···PCL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张婧;酸碱可控的超支化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常军霞;侧链含柱芳烃的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赖兰海;金属铜超分子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8 王超海;支链模板效应在有机—无机杂化超分子聚合物构筑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戚震辉;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超分子聚合物及其自组装体[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千海;基于磺化杯芳烃的刺激响应超分子聚合物[D];南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12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44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