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的BSA构象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 构象表征 化学发光 牛血清白蛋白 L-色氨酸 出处:《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功能蛋白质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诱导的蛋白质构象研究对于理解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和药物的体内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碱性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可显著增加鲁米诺(luminol)化学发光强度,而L-色氨酸(L-Trp)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鲁米诺/BSA体系的发光强度,据此,建立了一种基于鲁米诺/BSA·L-1-色氨酸的蛋白构象表征化学发光新方法。结果表明,L-色氨酸对鲁米诺/BSA体系的发光强度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在100~5 000p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lg[(I0-Is)/Is]=0.62lgc+4.71,相关系数为0.990 6。进一步通过该方程计算获得BSA与L-色氨酸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为5.13×104 L/M,结合位点数约为1。该研究可为功能蛋白构象表征研究提供方法学借鉴。
[Abstract]:The study of protein conformation in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functional proteins with drug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proteins and the mechanism of drug action in vivo.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luminol intensity, while L-Trp can inhibit luminol / BSA luminescence intensity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A novel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based on Luminol / BSA 路L -1 tryptophan was develop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L- tryptophan on luminol / BSA system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100 ~ 5 000 pmol 路L ~ (-1).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is LG 0.62 lgc 4.71,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990 6. The binding consta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SA and L-tryptophan is 5.13 脳 10 4 L / M and the binding site number is about 1.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onform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 proteins.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分类号】:O657.3;O629.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耘;化学发光及其应用[J];湖南化工;1987年03期
2 熊源荣;化学发光[J];自然杂志;1989年06期
3 王琼娥,庄惠生,陈国南,陈丽映;测定痕量铁的化学发光新体系[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4 钟进义,王传现,王建华;化学发光法测定葡多酚对羟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5 张继东,季泉,钟义,蒋彤;化学发光法测定轻质油中的痕量硫[J];湖北化工;2001年01期
6 李丽清,马登军;化学发光新体系在有机物及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林金明;特邀编者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4期
8 宋书娟;薛友华;陈忠良;宋启军;;化学发光法测定三氯生[J];分析化学;2006年12期
9 徐金明;陶慧林;;化学发光法测定氨基酸新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7年04期
10 李湘宜;;化学发光法在环境样品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新荣;张成孝;;液相化学发光分析的新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2 林金明;;化学发光柱后检测技术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志涛;邱彬;陈国南;;一种新型双吖啶化学发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述文;吕九如;;铈(Ⅳ)-亚硫酸根体系后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法测定舒必利[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韩鹤友;;化学发光振荡及其分析化学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莉;卢昌咸;;高良姜素化学发光新体系的发光动力学性质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术皓;姚型军;庄惠生;林世蕾;杜凌云;;高锰酸钾氧化酸性铬兰K化学发光法测定铋[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玉明;吴方琼;;化学发光植物组织传感器测定乙醇[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文涛;姚畅;;化学发光法对刺激剂西埃斯的分析[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C];2014年
10 黄香宜;汪娇宁;任吉存;;高灵敏的化学发光微流控电泳芯片检测系统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耀东;化学发光新体系、电化学发光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6年
2 姚寒春;化学发光及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3 徐秦峰;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及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陈效兰;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研究及其相关应用[D];中南大学;2013年
5 李娜;金属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刘海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及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宏伟;离子液体在样品前处理及化学发光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杨春艳;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合物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修中;化学发光在微流控芯片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苏颖颖;基于光辅助反应的化学发光和汞冷蒸气发生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家言;核酸纳米技术在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2 刘梦梦;邻位诱导策略应用于化学发光和成像免疫分析[D];南京大学;2016年
3 刘博;金属铂纳米催化的光泽精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王娜;氨化学发光换能器在生物传感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伟;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郑鹄志;荧光素电化学发光、化学发光新体系的性能及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张玲;化学发光与其它技术联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利锋;化学发光免疫成像分析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李彦;某些黄酮及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化学发光行为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10 刘冉;生物小分子化学发光新体系及化学发光植物组织传感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22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52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