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小分子—核酸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及分析应用
本文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适配体 三磷酸腺苷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RRE RNA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生物传感新方法的研究进展,推动了分析化学和生命医学的学科发展,在生命科学和分析化学的交叉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的研究者致力于生物传感新方法的研究。核酸探针凭借着易于设计、信号转导灵活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旨在基于核酸探针建立不同的传感方法。本论文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对核酸探针的基本概念做了简单概述,尤其是核酸适配体及其基本特性和HIV RNA;其次对基于核酸探针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提出该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第二部分基于ATP-适配体复合物对金纳米粒子的保护作用比色检测三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ATP)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其检测在医药研究、生命科学、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适配体-ATP复合物能够比单独的适配体DNA或ATP更好地保护金纳米颗粒以抵抗盐溶液引起的团聚。通过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Zeta电位计和荧光偏振技术,该保护作用得到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ATP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以未修饰的金纳米颗粒作为探针的高灵敏度比色传感检测ATP的方法。该传感方法在0.05μM至1μM的ATP浓度区间内,吸光度比值A680/A520与ATP浓度的对数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ATP类似物,如三磷酸鸟苷、三磷酸尿苷、三磷酸胞嘧啶对ATP的测定干扰较小或基本无干扰。第三部分基于小分子配体-HIV RNA相互作用检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小分子配体-功能性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发现有效调节特定生物过程的新化合物提供了机遇。自从发现核糖核酸(RNA)在调节基因表达方面的作用后,RNA便成为有吸引力的药物靶标。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配体-功能性RNA相互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基于荧光分子的研究是相对少见的,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定量测定对临床医学和药物分析十分必要。本研究发现RRE RNA可有效猝灭普罗黄素的荧光,所以在研究中首先探讨了不同浓度RRE RNA对普罗黄素的猝灭及猝灭机理。有文献报道部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和HIV-1 RRE RNA特异性结合,进一步发现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加入到RRE RNA-普罗黄素的猝灭复合物中后,由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RRE RNA相互作用导致普罗黄素被释放,使得普罗黄素的荧光得以恢复。因此,基于小分子和RRE RNA相互作用,以普罗黄素为荧光指示剂,建立了一种非标记检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方法。
[Abstract]: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ew biosensor method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life medicine, and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sec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Most 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biomedical researchers are working on new biosensors. Nucleic acid probes are designed with ease. The advantage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flexibility have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different sensing methods based on nucleic acid probe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nucleic acid probes. In particular, the aptamers and their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HIV RNAs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various analysis methods based on nucleic acid probes are introduced. In the second part, based o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TP-aptamer complexes on gold nanoparticles, colorimetric detection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is the most direct energy source in vivo. Its detection in medical research, life sciences, In thi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aptamer -ATP complexes can better protect gold nanoparticles against salt solution agglomeration than individual aptamers DNA or ATP.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Zeta potentiometer and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technique is verified. Based on this, a ATP adaptor is proposed as a recognition element. The high sensitivity colorimetric sensing method using unmodifi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probe was used to detect ATP. In the range of 0. 05 渭 M to 1 渭 M of ATP concentration, the absorbance ratio A680 / A520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garithm of ATP concentration. Such as guanosine triphosphate, uridine triphosphate, Cytosine triphosphate has little or no interference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ATP. Part 3: detection of small ligand ligand-functional biomolecules interaction of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based on small ligand-RNA interaction. It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identify new compounds that effectively regulate specific biological processe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of RNA in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RNA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drug target. Studies on ligand-functional RNA interactions, especially those based on fluorescent molecules, are relatively rare. The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is necessary for clinical medicine and drug analysis.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RRE RNA can effectively quench the fluorescence of propranthin. Therefore, the quenching and quenching mechanism of profloxin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RRE RNA were studied. It was reported that some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could bind to HIV-1 RRE RNA specifically. It was further found that when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were added to the quenching complex of RRE RNA-profloxine, the fluorescence of profloxine was restored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and RRE RNA.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mall molecules and RRE RNA, a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with profloxine as fluorescent indicator was developed.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3;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巍;贾凌云;;适配体筛选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3期
2 谢海燕;陈薛钗;邓玉林;;核酸适配体及其在化学领域的相关应用[J];化学进展;2007年06期
3 屈锋;刘允;任肖敏;赵新颖;张经华;;毛细管电泳在核酸适配体研究及核酸适配体筛选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年Z2期
4 赵强;乐晓春;;核酸适配体亲和色谱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9年05期
5 朱静;黄勇;蒋小平;谭钟扬;蒋健晖;沈国励;俞汝勤;;基于核酸适配体-质粒DNA复合物信号放大的荧光免疫传感技术[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6 ;生物分析中的核酸适配体[J];分析化学;2012年05期
7 李瑜;王源升;于斌;张静秋;董瑞;;核酸适配体在光生化检测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年14期
8 王周平;张维潇;;适配体及其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年09期
9 ;《核酸适配体手册》[J];分析化学;2013年12期
10 李晓佩;杨良嵘;黄昆;李文松;孙西同;刘会洲;;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圣;刘彩云;卢建忠;;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酶循环放大的腺苷化学发光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巍;赵新颖;屈锋;;毛细管电泳法筛选蛋白质的核酸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杨晓娟;邴涛;梅宏成;上官棣华;;核酸适配体用于手性拆分L型和D型色氨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郑冬梅;娄新徽;;一种基于结构开关型适配体的无标记荧光传感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薛利云;周小明;邢达;;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酶辅助荧光信号扩增的等温高灵敏度蛋白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马文韬;古力;屈锋;;毛细管电泳筛选大肠杆菌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7 梁好均;徐华国;邓伟;;核酸适配体链构象转变的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8 王晓芳;程琳;耿霞;赵强;;基于适配体修饰的磁珠和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凝血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汪海林;章大鹏;;单核苷水平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温桂清;范燕燕;梁爱惠;蒋治良;;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潘文;核酸适配体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于洋 田野;蛋白质检测有了新方法[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坤;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陈霞;功能核酸的筛选及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3 林雪霞;微流控芯片与可控适配体技术用于细胞代谢物分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周庆同;生物相空间中的适配体和药物虚拟筛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郭业民;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菁菁;适配体功能化的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蛋白和细胞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于鸽;乙丙肝病毒相互干扰及适配体在肝癌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成全;基于磁控适配体传感体系的农产品中典型霉菌毒素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姜红岩;自组装RNA适配体纳米传感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胡波;海洋聚醚类毒素基于适配体的检测及生物合成的探索[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月侠;蛋白质寡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慧玲;BHL DNA适配体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抑制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金钏;适配体纳米金比色法灵敏度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于连元;核酸适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在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及靶向热疗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赵变军;基于适配体特异性作用的乳腺癌细胞表面多种肿瘤标记物同时检测的新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乔醴峰;基于核酸适配体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一步纯化固定化研究及其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5年
7 吕莉;基于适配体的酶联吸光度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D];山西大学;2015年
8 陈艳霞;核酸适配体/小檗碱荧光体系的构筑及分析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9 吕琴;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检测小分子[D];山西大学;2015年
10 朱志玲;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赭曲霉毒素A SPR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1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54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