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掺杂石墨烯负载八面体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本文选题:电化学 切入点:催化 出处:《化工进展》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改良的Hummers方法制备出氧化石墨烯(GO),接着利用氮气流通过浓氨水将氨气载入管式炉中,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在此过程中,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发生分解、脱离形成活性中心,与浓氨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氮的掺杂,同时氧化石墨烯在高温下被还原成石墨烯,最终形成氮掺杂石墨烯N-rGO。采用化学沉淀法将N-rGO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在还原剂水合肼的作用下八面体氧化亚铜被负载到氮掺杂石墨烯上形成复合材料Cu_2O-N-rGO。通过XRD、SEM和XPS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氮原子在石墨烯骨架上以吡咯氮、吡啶氮和石墨氮的形式存在,形成的八面体氧化亚铜被均匀地负载到N-rGO表面。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对该复合材料Cu_2O-N-rGO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复合材料Cu_2O-N-rGO对葡萄糖和过氧化氢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Abstract]:The modified Hummers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graphene oxide, and then ammonia gas was mixed with graphene oxide in a tube furnace by using nitrogen, and then the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surface of graphene oxide were decomposed. The N-doped graphene was reduced to graphene at high temperature to form N-doped graphene N-rGO. N-rGO was mixed with cupric sulfate solution by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Cu2O-N-rGO was formed by loading cuprous oxide on nitrogen-doped graphene under the action of hydrazine hydrate. The structure of Cu2O-N-rGO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X SEM and X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trogen atom was pyrrolidene on the graphene skeleton. In the form of pyridine nitrogen and graphite nitrogen, copper oxide formed by octahedron was uniformly loaded onto N-rGO surface. The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Cu_2O-N-rGO were measur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chronoamperometry. 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 Cu_2O-N-rGO has good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glucose and hydrogen peroxide.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011012-1)
【分类号】:O643.36;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5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6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7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9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3 刘霞;新方法可人工合成高质量石墨烯[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滕继濮;石墨烯:完美材料与未来生活[N];科技日报;2011年
5 刘霞;计算机模拟显示石墨炔的性能胜过石墨烯[N];科技日报;2012年
6 记者 毛黎;美利用电子成像技术分析石墨烯[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小龙;新形式碳的强度超过石墨烯和钻石[N];科技日报;2013年
8 王小龙;石墨烯鼓有望成为量子计算机内存[N];科技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孙维锋;神秘的石墨烯[N];东莞日报;2014年
10 冯卫东;美证明石墨烯是强度最高材料[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8 刘明凯;带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刘勇;智能化及掺杂改性石墨烯的研究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冯良珠;基于纳米石墨烯的基因与药物载体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8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578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