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新型共混制备方法
本文选题: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 切入点:共混制备方法 出处:《高分子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shape memory polymers,SMPs)作为一种特点突出、性能优良的智能材料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新的制备方法和材料体系不断涌现,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出现的以共混方式为基础的多种重要制备方法,包括聚合物与聚合物直接熔融共混、溶液共混、借助增容剂或交联剂进行共混、通过新型微层共挤出技术进行交替层状共混、以及利用静电纺丝技术进行三维网络结构共混等.相较于化学合成方法,这些共混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原料易得、制备效率高、产品性能调节方便、制备过程更为环保等优点,并且能够得到与化学合成方法性能相同甚至更好的产品,优势突出,是今后制备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一大趋势.本文从这些新型共混材料的制备过程、微观结构、形状记忆性能等角度详细分析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这些近年来出现的共混制备方法对于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和未来应用将是至关重要的.
[Abstract]:Shape memory polymers (SMPs), as a kind of intelligent materials with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xcellent properties, are of great research and practical value, and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new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 systems have been emerging. Many important preparation methods based on blending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direct melt blending of polymer and polymer, solution blending, blending with compatibilizer or crosslinking agent. The new micro-layer co-extrusion technology is used for alternating lamellar blending and electrospinning for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structure blending. Compared with the 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s, these blending methods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easy access to raw materials and high preparation efficiency. The product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performance adjustment, mo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the ability to obtain products with the same or better performance as the 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It is a trend to prepare shape memory polymer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hape memory properties, which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 of shape memory polymer materials.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14ZR1442500)资助项目
【分类号】:O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共混技术[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4年01期
2 君轩;橡塑共混[J];世界橡胶工业;2004年05期
3 李思晴;;聚乳酸共混物相容性的测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Y.YAMAGUGHI ,I.SEKIGUCHI ,Y.OKUBO ,高金堂;共混对高聚物材料摩擦学性能的改善[J];固体润滑;1986年04期
5 K.A.Mazich,H.K.PlummerJr.,M.A.Samus,P.C.KillgoarJr.,白国春 ,李晨;弹性体共混物小形变动态力学性能的模拟[J];合成橡胶工业;1988年S1期
6 张增民,李松,童筱芳;聚碳酸酯—聚乙烯共混物注射制品的形态结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年02期
7 ;二元共混物的阻燃性[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8年02期
8 曹青华;孙洪秀;纪清林;庄韦;;邻甲酚醛环氧树脂/核壳粒子共混物的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9期
9 李俊山;;橡胶共混物的分散状态[J];特种橡胶制品;1983年03期
10 郑植艺;李合银;林大林;贺怀军;姜仁平;;共混型可染阻燃丙纶的研制[J];山东纺织科技;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才亮;冯连芳;胡国华;;挤出共混中停留时间分布与相形态的动态演变[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伟;窦睿;尹波;杨鸣波;;剪切场对PA6/EPDM-g-MA/HDPE共混物形态与性能的影响[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C];2013年
3 谢续明;;界面对共混物凝聚过程的影响及梯度相结构形成的诱导作用研究[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艳军;张超灿;;含氟丙烯酸酯无皂共混乳液成膜及乳胶膜梯度结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黎珂;黄汉雄;;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共混物相形态和冲击性能的关系[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罗春燕;刘洪来;胡英;高瑛;;聚氧化乙烯/聚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的湿刷共混行为[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7 刘西强;杨伟;杨鸣波;谢邦互;;熔体状态下PA6/ABS共混物的形貌粗化行为以及二氧化硅粒子对共混物的形貌稳定作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N:高分子加工与成型[C];2013年
8 张梅;李全明;栾加双;靳玉伟;马荣堂;;聚乙二醇/聚乙烯醇共混物的相变特性与结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4)[C];2007年
9 郑爱国;赵莹;徐怡庄;王笃金;张秀芹;翁诗甫;吴瑾光;徐端夫;;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PP/PE共混物[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李澜鹏;宫蕾;尹波;冯建民;杨鸣波;;PA6/MEPDM/HDPE三元共混物形态设计与实现[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 肖红;PTT与PET的共混共聚及复合纺丝[N];中国纺织报;2009年
2 于柏林;通用塑料将被赋予高性能概念[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唐伟家;GE开发宽耐温范围PPO共混物[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郭娟 张进;生物破坏性塑料的种类及其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翔;叶片挤出机反应加工生物可降解PBS和PLA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云岩;聚丙烯/聚苯乙烯共混物相结构形成演变及其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何伟;新型杂萘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及其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朱琳;聚丙烯/乙烯-1-辛烯共聚物熔体动态共混过程中的相形态演变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宋娜;聚丙烯/乙烯-1-辛烯共聚物共混过程瞬态的在线分析及共混物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赵学哲;高分子共混薄膜的分相结构与力学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海华;PET/PEN扩链反应性共混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1年
8 张欣涛;含二氮杂萘酮结构聚醚砜酮共混及填充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马国维;不相容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共混中相分散-交联协同作用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杨宇平;聚丙烯/顺丁橡胶共混物相结构形成演变及其分散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丽娜;碳纳米管诱导聚乳酸共混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变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冯晨霞;CNTs诱导PVDF/PMMA相容共混物结晶与相分离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玲;PVC/PVA共混超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4 于茂赏;双峰聚乙烯及其共混物的流变学、结晶动力学和力学行为[D];河北大学;2003年
5 龚长华;聚丙烯/顺丁橡胶共混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张伟伟;两种不同构型聚乳酸共混物的结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张洁;基于双连续相的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已内酯共混物多孔材料的制备[D];扬州大学;2010年
8 许岳剑;聚丙烯/乙烯-1-辛烯共混物相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罗红军;PA6/UHLE共混材料的力学破坏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戴永旭;聚甲醛增韧增强的改性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0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