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球形金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及不同折射率环境下的共振波长

发布时间:2018-03-12 16:28

  本文选题:纳米颗粒 切入点:散射 出处:《光学精密工程》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研究球形Au纳米颗粒的消光特性及共振波长与环境折射率的关系,采用Mie理论计算了直径为20,40,60和80nm的球形Au纳米颗粒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环境中的消光谱,并利用消光法实验测量了这4种粒径的Au纳米颗粒在不同浓度糖水中的吸光度,取得了糖水介质环境的折射率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其色散规律,以及Au纳米颗粒的消光系数及共振波长随环境折射率变化的数据。结果表明,介质环境糖水浓度一定时,Au颗粒半径增大,消光峰值红移;颗粒半径一定时,周围介质环境糖水浓度增大,消光峰值红移;Au纳米颗粒的共振波长与糖水浓度呈线性关系,20,40,60,80nm的Au纳米颗粒对应的线性斜率分别为0.106 0,0.135 5,0.193 8,0.265 8,斜率随粒径尺寸的增大而增大。该结论为探索纳米颗粒的折射率敏感性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order to extinction properties and the resonance wavelength and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the spherical Au nanoparticles, using Mie theory to calculate the extinction diameter of spherical Au nanoparticles 20,40,60 and 80nm in different medium environment refractive index in the spectrum, and measuring the absorbance of the 4 particle size of Au nanoparticles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syrup by the extinction method experiment, obt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law and refraction sugar medium and data rate, extinction coefficient and resonant wavelength of Au nanoparticles with the change of ambient refractive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dium environment sugar concentration, the increase of Au particle radius, the extinction peak redshift; particle radius when the surrounding medium sucrose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the extinction peak redshift; Au nanoparticles resonance wavelength and the sugar concentration is linear, linear skew Au nanoparticles 20,40,60,80nm corresponding The rate is 0.106 0,0.135 5,0.193 8,0.265 8, and the slop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le size. This conclusion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 refractive index sensitivity of nanoparticles.

【作者单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基金】:陕西省协同创新计划资助项目(No.2015XT65)
【分类号】:O614.123;TB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成n\;折射率连续分析[J];化学世界;1962年07期

2 张永祥,蒋亚丝;几种快速确定光学玻璃退火后n_D增值的方法(续)[J];玻璃与搪瓷;1978年06期

3 朱振峰,蒲永平,刘新年;TiO_2-BaO-ZnO-ZrO_2系玻璃折射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初探[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何伟,李剑芝,梅家纯;掺锗石英光纤光致折射率变化的实验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1期

5 杨荣国;武少文;杜磊;陈宝明;董有尔;;干涉法测量透明液体折射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J];物理测试;2007年05期

6 冰峰;;日计划开发光电脑使用的材料[J];仪表材料;1990年02期

7 崔恩宇;;光波段折射率在蒸发波导下规律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梁兴;杨秀芹;杨光;田建国;张春平;许棠;李晓霞;;偶氮样品折射率变化的测量与计算[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辛莉;施江;;食用油品种及含量与油脂折射率关系的探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15期

10 盛连根,陈学贤,陈菊芳;非晶态As_2S_3膜折射率的光致变化与热致变化[J];硅酸盐通报;198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耀熊;;折射率微球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王雨雷;吕志伟;何伟明;;强激光在非线性介质中的自聚焦特性[A];江苏、山东、河南、江西、黑龙江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谭婵源;黄耀熊;;溶液折射率与其温度和浓度的关系研究[A];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岳良跃;查悦明;黄耀熊;;可测定生物微区及单个微球折射率简便测定[A];中国遗传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报》创刊廿周年庆祝会、第十届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2012年广东生物物理学术年会会议资料[C];2012年

5 李波;辜姣;;运用SPR检测技术测量溶液浓度[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瑜;贾光明;张贵忠;向望华;刘国标;刘春江;;用高精度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量液体的折射率[A];第十七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赵慧洁;王魁;;分界面厚度方法在气动光学波前失真仿真中的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8 胡守信;汪秉宏;;高速公路海市蜃楼现象的数值模拟[A];第十六次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守信;汪秉宏;;高速公路前方海市蜃楼现象的数值模拟[A];全国复杂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二)[C];2005年

10 王小真;董小鹏;李伟文;;灵敏度增强的光纤Bragg光栅折射率传感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国强;基于液体棱镜耦合方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特性和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邹芳;镀高折射率纳米薄膜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3 李强;液体折射率及液相扩散系数的测量方法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4 邓诗涛;变折射率介质中的光传输及像质评价[D];浙江大学;2008年

5 丁金妃;光纤光栅折射率传感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若晖;新型光纤气体折射率传感器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粟鹏义;非均匀波的反射与透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王槿;基于导数全内反射法的组织复折射率测量及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景宁;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汪扬春;光纤折射率传感和信号解调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娜;光纤温度、折射率传感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侯佳朋;光纤光栅折射率传感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赵馨艺;不同盐离子对水折射率影响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贺小凤;短脉冲激光对光学玻璃折射率的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5 韩梅梅;基于回音壁模式的薄壁微管折射率传感器的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袁剑英;长距离光纤折射率传感技术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7 任琦睿;STMS型光纤液体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8 吴明宇;基于飞秒激光加工的微孔单模光纤液体折射率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邱旭徽;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倾斜光纤光栅折射率传感与解调新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10 李琪;基于倏逝场的塑料光纤液体折射率传感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02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02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6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