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金催化的环化反应及其在Cephalotaxine和Cephalezomine H合成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3-18 21:39

  本文选题:三尖杉类生物碱 切入点:烯酰胺 出处:《兰州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三尖杉类生物碱是从三尖杉科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尖杉碱(Cephalotaxine)被分离鉴定以来,由于其独特的五元稠环结构及其酯碱(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抗白血病活性,它们的化学合成一直都是有机化学家与药物化学家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篇关于它们的全合成报道,但是探索三尖杉类生物碱的新合成路线仍然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Cephalotaxine和具有细胞毒性的Cephalezomine H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独特的“氮杂螺环结构”的高效构建,设计了关键的“金催化的[2+3]环化反应”,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方法学的研究和三尖杉类生物碱Cephalotaxine与Cephalezomine H的全合成。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三尖杉的分布与分类、三尖杉碱的分离与鉴定、三尖杉生物碱的结构与生物活性;基于对前人合成工作的回溯,从不同的合成策略重点介绍了三尖杉碱的全合成和形式全合成中的一些重要进展;简要介绍了Cephalezomine H的分离与结构鉴定、全合成进展;提出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并通过对三尖杉生物碱的反合成分析,确定了合成该类生物碱的关键反应。第二部分:我们对关键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的烯酰胺与炔丙醇羧酸酯的环化反应”做了具体的方法学分析和研究。首先,我们简要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的炔丙醇羧酸酯的反应;然后,我们通过对模板底物进行条件筛选确定了环化反应的标准条件,并对该反应的官能团适应性和应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鉴于底物的考察结果,我们提出了该反应可能的反应机理。第三部分:我们在方法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三尖杉生物碱更具体的反合成分析,提出了第一代合成策略——通过分子内[2+3]环化反应构建三尖杉生物碱骨架结构,并探讨了该合成路线的可行性;第一代合成策略探索失败后,我们又提出了第二代合成策略——通过分子间[2+3]环化反应构建氮杂螺环结构,并通过Witkop光环化反应构建苯并七元环,实现了三尖杉类生物碱Cephalotaxine与Cephalezomine H的消旋全合成。
[Abstract]:Huperzine alkaloids are natural products with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ity isolated from Huperidae plants. Since -30s, Huperzine Cephalotaxine has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Due to its unique pentacentric ring structure and its antileukemia activity of its ester alkaloids (harringtonine and homoharringtonine), Their chemical synthesis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for organic chemists and pharmaceutical chemists. However, exploring the new synthetic route of Huperzine alkaloids is still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research field. In this paper, Cephalotaxine and cytotoxic Cephalezomine H were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highly efficient construction of its unique "nitrogen heterocyclic structure" was studied. The key "gold catalyzed [23] cyclization reaction" was designed, and based on this, the related methodology and the total synthesis of Cephalotaxine and Cephalezomine H were studied.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Acanthia tricuspidata.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uperzine, the structure and bioactivity of Huperzine, based on the retrospect of previous synthetic work, some important advances in the total synthesis and form synthesis of Huperzine were introduced from different synthesis strategie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eparation,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and total synthesis of Cephalezomine H,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this paper, and analyzes the antisynthesis of Huperzine alkaloids. The key reactions for the synthesis of these alkaloids have been determined. Part two: we have made a specific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key reactions "cyclization of allylamides and propargyl carboxylate catalyzed by transition metals". W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reaction of propargyl alcohol carboxylate, and then we determined the standard conditions for the cyclization reaction by screening the template substrate. Finally, in view of the results of the substrate investigation, we put forward the possible reaction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Based on the more specific anti-synthesis analysis of Huperzine alkaloids, the first-generation synthesis strategy was proposed, which was to construct the skeleton structure of Huperzine alkaloids by intramolecular [23] cyclization rea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nthesis route was discussed.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synthesis strategy, we put forward the second generation synthesis strategy, which is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e of the azapol ring by [23] cyclization reaction between molecules, and to construct the benzo seven member ring by the Witkop photocyclization reaction. The racemic synthesis of Huperzine alkaloids Cephalotaxine and Cephalezomine H was achieved.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2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为民,杨继华,逄束芬;钕-铝双金属配合物催化异戊二烯聚合的原位环化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许琳,张颖;电环化反应选择规则教学浅谈[J];天津化工;2001年05期

3 谢庆郊;;电环化反应选律的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4 孙晓日,许和允,张英;聚异戊二烯橡胶环化反应研究的进展[J];菏泽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5 罗冬冬;用手指表示电环化反应的方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6 朱敦如;烯基自由基的分子内环化反应[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7 徐小岚;万薪;耿烨;张家松;许华建;;氮自由基环化反应的新进展[J];有机化学;2011年04期

8 王逵;孙传智;孙南;;具有高产率和专一性的自由基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3年05期

9 邹继文;关烨第;;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锗化合物的研究——Ⅰ.烷基锗类化合物合成、环化反应和生物活性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2年05期

10 张群健,李金恒,程金生,江焕峰;烯烃的自由基环化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壮志;焦宁;;直接去氢环化反应在吲哚类及其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志强;黄晓成;李金恒;;铁催化环化反应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清;黄宪;;α-联烯酸的有机碲内酯环化反应合成碲代丁烯酸内酯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麻生明;于飞;高文忠;;二价钯催化的α或β联烯胺与烯丙基溴的偶联环化反应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王庆刚;邓贤明;孙秀丽;唐勇;;手性硫叶立德引发的分子内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黄有;李二庆;郑洁;赵红霞;;有机瞵小分子催化的连续环化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7 徐同玉;杨琴;李玉学;余正坤;;铁催化炔基缩醛的环化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8 鲁彦;张津枫;郑长城;董海鸥;邓国才;;4,5-二甲基-N-(D)脱氧核糖醇基-2-偶氮苯基苯胺环化反应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天津市第十四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余旭芬;陆熙炎;;阳离子钯催化的邻亚胺芳基硼酸与炔烃的串联环化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贺峥杰;徐四龙;陈荣顺;秦子凤;;胺催化烯丙基醋酸酯与缺电子烯的[4+2]和[2+2+2]环化反应:叔胺与叔膦之间迥异的催化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燕;金催化的环化反应及其在Cephalotaxine和Cephalezomine H合成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7年

2 周丽君;基于羰基化合物和醛(亚胺)交叉二聚的Cope重排和Prins环化反应的研究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杨芳;炔酮的串联环化反应及水相室温下的三氟甲中文基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王志强;铁或铜催化炔烃参与的分子内环化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明忠;无金属催化的N-芳基丙烯酰胺加成—环化反应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周备;基于吲哚的Minfiensine骨架合成及吲哚咪唑杂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吴子君;含氮基团导向的α-碳—氢官能化/环化反应[D];浙江大学;2017年

8 王东旭;杂原子亲核进攻触发的共轭烯二炔骨架分子间环化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9 范威;催化的交叉脱氢偶联和双环化反应在构建氮硫杂环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7年

10 田均均;叔膦催化下缺电子共轭体系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荣誉;炔烃分子内环化合成螺环和喹啉酮等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因龙;光致电环化反应合成苯并[a]咔唑化合物的方法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荆玉锋;硅胺基稀土配合物催化的功能取代胺和端炔与累积双键分子的环化反应[D];复旦大学;2012年

4 宋波;锌催化烯炔酮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华鹏;Lewis acid催化Donor-Acceptor环丙烷的[3+3]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张耀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迈克尔/环化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7 庞鑫龙;有机高价碘盐化合物诱导的一步串联环化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胡亚东;构筑稠合邻羟基苯甲醛的环化反应及机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德伟;金、铂活化炔基的环化反应及咔唑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袁伟;叔膦(胺)催化MBH衍生物或联烯的串联/环化反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1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31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9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