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石墨烯基黄酮类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理论设计、制备及吸附性能

发布时间:2018-03-22 12:44

  本文选题:石墨烯 切入点:氧化石墨烯 出处:《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由于天然产物体系的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极具挑战性。面对现阶段黄酮类化合物的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存在的吸附效率低、吸附容量不大及选择性不高的问题,本文从量子化学计算出发,通过合理设计槲皮素(Qu)印迹预组装体系,以石墨烯(Graphene)和氧化石墨烯(GO)为基体材料,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分别制备了石墨烯基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Graphene)和氧化石墨烯基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GO)用于选择性识别黄酮类物质Qu。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形貌、结构、组成分析和吸附性能研究,并探讨其吸附作用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Qu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中功能单体及其与Qu分子间比例的优选。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Qu分子结构进行几何优化,得到最稳定构象,并分析其羟基上H原子的Mulliken电荷数大小,得到其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3′(0.290)4′(0.273)3(0.266)7(0.264)5(0.258),且推断出3′位上的H原子最易作为氢键给体而形成氢键。在此基础上,选择4-乙烯基吡啶(4-VP)、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酰胺(AM)与Qu分子分别构建复合物理论模型,计算其氢键结构参数和相互作用能,结果显示,4-VP单体与Qu分子所形成的氢键键长最短,键角最大,其间的相互作用能为㧟36.877 k J mol-1。因此,实验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以4-VP为功能单体。通过模拟计算不同比例下4-VP单体与Qu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得到4-VP单体与Qu分子之间最合适的比例为4∶1,且Qu分子中5号位置羟基上的H原子与4号羰基上O原子之间形成了分子内氢键。综上所述,通过对Qu印迹预组装体系进行量子化学计算,确定最终用于制备MIPs的功能单体为4-VP,4-VP单体与Qu分子之间的比例为4∶1。(2)MIPs/Graphene的制备及吸附性能。以石墨烯为载体,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基于石墨烯中C=C双键功能化修饰方法,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Qu的MIPs/Graphene。选择吸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MIPs/Graphene对Qu没有表现出选择性。经过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所用Graphene上的含氧量或缺陷太少,使得Graphene表面印迹层接枝不完整,造成MIPs/Graphene没有表现出特异选择性。在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原因过程中,还发现当Graphene存在于4-VP单体与Qu分子所形成的复合物中时,其对Qu的结合能力,要大于4-VP单体对Qu分子的结合能力,这说明Graphene对Qu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此研究结果为接下来选择GO作为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载体提供了依据。(3)MIPs/GO的制备及吸附性能。以GO为载体,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基于GO中含氧官能团功能化修饰方法,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Qu的MIPs/GO。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表征MIPs/GO,结果显示,相较于GO,MIPs/GO表面的厚度增加到31.46 nm,说明MIPs层接枝到GO的表面。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298 K下,MIPs/GO在初始浓度为100 mg L-1的Qu溶液中的吸附量为30.61 mg g-1,吸附平衡时间为30 min。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行为分别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描述。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相对于Rutin和Kaempferol而言,MIPs/GO对Qu的选择性系数值分别达到了4.765和2.017,说明MIPs/GO对混合黄酮类物质中的Qu表现出了较高的选择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31.3;O64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培珊;赵洋;杨通华;陈静;熊朝梅;阮金兰;;Preparation of 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for Selective Isol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Kaempferol and Protoapigenone in Macrothelypteris torresiana[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2014年06期

2 刘星雨;周敏;孙体健;;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分离提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年05期

3 杨永珍;刘旭光;许并社;;分子印迹脱硫技术在油品深度脱硫中的研究进展(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4年01期

4 徐龙泉;彭黔荣;杨敏;汪德祥;刘娜;曹淑莉;;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成药;2013年09期

5 黄敬群;孙文娟;王四旺;朱妙章;李舒烨;;尿酸钠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与槲皮素的抗炎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5期

6 徐志广;;Materials Studio软件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年03期

7 庄昌清;岳红;张慧军;;分子模拟方法及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J];塑料;2010年04期

8 彭程程;王青山;赵国祥;邓放明;;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05期

9 白金刚;张典瑞;刘向荣;;大孔树脂吸附法在中药分离、纯化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02期

10 李楠;刘元;侯滨滨;;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特性[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龙飞;温敏型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5-氟尿嘧啶的机理及其缓释行为[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87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487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e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