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的纳微囊泡性质研究
本文选题:动态共价键 切入点:两亲性分子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超分子化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被广泛应用于自组装,分子器件,分子机器,纳米材料等领域,但是分子间作用力太弱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作为一种构筑超分子组装体的策略,动态共价键因为其热力学上可逆且比分子间作用力强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智能调控与仿生材料领域。腙键是一类常见的由肼和酮或醛反应生成的动态共价键。其中由酰肼基团参与反应生成的酰腙键表现出了良好的动态性,主要因为酰基具有较强吸电子能力从而削弱了碳氮双键的稳定性。弱酸或苯胺(亲核试剂)能催化酰腙键迅速生成,并能控制其组装体的形貌。作为超分子组装体的一种常见形态,囊泡这种内部中空的核壳结构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它多由临界堆积参数在0.5到1之间的两亲性分子于溶剂中自组装形成。尺寸为纳米或微米的囊泡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纳米级囊泡多用于包覆运输释放药物等功能分子,这其中需要对囊泡的结构进行组装与解组装的调控。组装体的结构变化源自构筑基元的结构变化,基元应对诸如光、电、氧化还原态、p H值等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响应。见诸报道的非脂质体囊泡多以纳米级为主,微米级的还比较少见,要想达到这种尺寸,其构筑基元以大分子为常见。大囊泡因形态和尺寸均与细胞相似,故常被用来作为细胞模型,来模拟细胞的行为。作为细胞重要行为之一,膜融合在细胞间交换物质与信息以及生成新细胞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膜融合的机制仍有争论,所以吸引人们建立了各种脂质体模型对其模拟,但用非脂质体的囊泡构建的膜融合模型还比较少见。本论文利用含酰肼基团的分子与含醛基的分子在弱酸催化下迅速形成酰腙键从而合成两亲性分子,其自组装形成囊泡结构。进一步构筑了具有p H响应的纳米药物释放系统和微米级细胞融合模型,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基于酰腙键的H型两亲性小分子构建纳米胶囊设计合成了对酰肼苯和3,4-双二缩三聚乙二醇苯甲醛这两种小分子,二者在弱酸性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迅速反应生成带酰腙键的两亲性分子,其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小囊泡。当调节溶液p H值降至5以下,酰肼容易质子化生成伯胺盐,从而促使酰腙键水解速率加快最终生成两种亲水物质,进而导致囊泡解组装;加入碱液调节p H值恢复至5以上,可逆反应往利于生成酰腙键的方向移动,囊泡结构得到了恢复。基于此,我们将荧光探针-罗丹明B包覆入中空囊泡中,通过其可控解组装将荧光探针释放出来,成功构建了一个包覆及释放药物的p H响应纳米胶囊。2.利用酰腙柱[5]芳烃构建细胞融合模型模拟细胞需要构建尺寸微米级囊泡,在相似的亲疏水比例下,通过设计更大的构筑基元调控囊泡尺寸达到微米级。而考虑到细胞膜的通透性,构筑基元以有孔的大环为骨架是理想的设计。利用一种与对苯氧酰肼结构类似的大环分子-全肼柱[5]芳烃,与3,4-双二缩三聚乙二醇苯甲醛在弱酸环境的磷酸盐缓冲液里被催化反应形成含酰腙键的两亲性柱[5]芳烃。十个位点的封端使得酰腙柱[5]芳烃分子体积较大,在水溶液中其自组装形成微米尺寸的多层大囊泡。组装时超声具有破坏聚乙二醇链的氢键的能量,使囊泡产生缺口。合适浓度下的大囊泡会密集堆积,尤其水溶液蒸发的过程中会大量接触,加之去除超声波后氢键作用的恢复,导致两个囊泡在缺口处融合形成更大的囊泡。有赖于在囊泡外壁可逆水解生成的苯甲醛液体缓慢挥发,融合过程中的囊泡运动较为迟滞。从而我们能够方便的利用光学显微镜原位观察囊泡融合的全过程。这种新型的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的细胞融合模型,增进了我们对膜融合的理解。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淇;王卓识;陈铁;金龙一;;刚棒-线团两亲性分子的水溶液自组装研究进展[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杨建平;巨晓洁;褚良银;;两亲性环糊精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1期
3 王国建;顾贤科;;两亲性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8年12期
4 苏晶;张玲;伍青;;两亲性树状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8年12期
5 罗国斌,柳汀汀,于安池,赵新生,应立明,武登国,黄春辉;AFM研究双链两亲性分子的自组织现象(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1999年05期
6 李洪启,赵生敏,刘丹,谭干祖,俞贤达;非两亲性四硫代富瓦烯导电LB膜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7 李惠云;刘院英;王绍梅;郭金福;;两亲性含钛介孔KIT-1分子筛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8 贺学忠,周亚琳,王令萱,黎甜楷,张曼华,沈涛;TC_(16)PyP(4)/AnQ混合LB膜结构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9 杨文胜,姜月顺,柴向东,李铁津,符连社,张洪杰;含有识别基团的两亲性给-受体型分子的聚集行为[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1年02期
10 尉志武;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协同性[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军;张平;巴信武;;两亲性分子聚集驱动力的统计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佳玮;刘一流;吴光鹭;张希;;超两亲性分子的层状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志毓;任碧野;刘新星;童真;;线形聚合物—树枝状两亲性分子自组装复合物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高红飞;孔雷阳;武娜;程晓红;;炔键噻吩波拉两亲性分子的合成与液晶行为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刘利彬;李天铎;Myongsoo Lee;;非手性两亲性分子到手性组装体的转变[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车顺爱;许冬冬;韩璐;;芳香基团功能化的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单晶相多级孔道分子筛[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7 喻国灿;姚勇;黄飞鹤;;基于柱芳烃的两亲性分子和超分子两亲性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8 吴富根;王楠楠;尉志武;;红外光谱揭示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相变过程的区域协同性[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巴信武;刘进军;王海军;;高分子链与两亲性分子作用的相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喻国灿;黄飞鹤;;生物相容性两亲性分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其在细菌细胞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鑫;PMAP-36的分子改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许冬冬;新型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多级孔分子筛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黄哲昊;两亲性多肽的二氧化硅矿化及其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区域协同性[D];清华大学;2011年
5 马静;两亲性聚乙二醇大单体改性pH敏感水凝胶及其对难溶性药物的装载与控释[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梁清;两亲性杯芳烃的自组装及其纳米杂化体系的构筑[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刚;两亲性氟硼二吡咯的超分子聚集体构筑及生物成像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2 童林娟;自组装两亲性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龙莹莹;基于分子印迹识别两类天然两亲性化合物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王硕;基于谷氨酸的两亲性树状肽合成及其自组装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婷;两亲性孪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杨乐;新型两亲性氟硼二吡咯染料的合成及自组装性质[D];天津大学;2015年
7 鹿振武;两亲性蛋白质—高分子杂化体的制备及其自组装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8 张新丽;在空气—水界面上壳聚糖衍生物的两亲性及其与组胺相互作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夏亭;两亲性接枝聚膦腈的合成及性能[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安国;基于动态共价键构筑的纳微囊泡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657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5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