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红壤可变电荷矿物的酸碱缓冲能力及表面络合模型

发布时间:2018-04-02 05:27

  本文选题:氧化铁 切入点:高岭石 出处:《化学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氧化铁和高岭石是红壤中可变电荷的主要来源,对红壤的酸碱变化起到缓冲作用.本研究基于红壤矿物的表征和酸碱滴定实验结果,采用1-site/2-pK表面络合模型获得了其表面活性位点浓度Hs、密度Ds、酸碱平衡常数pK_a~(int)以及电荷零点pH_(pzc)等相关参数,定量解析了氧化铁和高岭土的酸碱缓冲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适用于分析针铁矿、赤铁矿及高岭石的表面酸碱性质;针铁矿、高岭石表面活性位点浓度Hs较高,说明其对酸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根据上述酸碱性质参数,模拟计算了不同pH下的矿物表面化学物种,揭示了矿物表面反应缓冲土壤酸碱变化的机制.采用上述酸碱滴定方法及模型计算方法,分析实际林地红壤样品的酸碱缓冲能力,并采用表面络合模型计算了其表面化学物种,验证了该方法用于林地红壤酸碱缓冲能力分析的可行性.
[Abstract]:Iron oxide and kaolinite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variable charge in red soil.Based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d soil minerals and the results of acid-base titration experiments, the surface active site concentration (HS), density (DS), acid-base equilibrium constant (pKAZC) and charge zero pH value (PZC) were obtained by 1-site/2-pK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The acid-base buffering capacity of iron oxide and kaolin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surface acid-base properties of goethite, hematite and kaolinit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active site H _ s of goethite and kaolinite is high,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has a better buffer effect on acid.According to the above acid-base property parameters, the surface chemical species of minerals at different pH were simulated and calculated, and the mechanism of mineral surface reaction buffer soil acid-base variation was revealed.The acid-base titration method and the model calcul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cid-base buffer capacity of the red soil samples of the actual woodland, and the surface chemical speci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the analysis of acid-alkali buffer capacity of forest red soil was verified.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基金】:科技部红壤酸化973项目(2014CB441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英国际合作红壤关键带项目(41571130052)资助~~
【分类号】:O655.2;S1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仁扣;赵安珍;姜军;;酸化对茶园黄棕壤CEC和粘土矿物组成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0期

2 吴震生;张卫民;孙中溪;;介孔α-Fe_2O_3表面配合反应平衡常数测定[J];化学学报;2010年08期

3 谭文峰;周素珍;刘凡;冯雄汉;李学垣;;土壤中铁铝氧化物与黏土矿物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土壤;2007年05期

4 陆泗进;谭文峰;刘凡;冯雄汉;;一种改进的盐滴定法测定氧化锰矿物的电荷零点[J];土壤学报;2006年05期

5 周代华;李学垣;徐凤琳;;Cu~(2+)在针铁矿表面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6 傅柳松,吴杰民,杨影,邱理均;模拟酸雨对土壤活性铝释出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曲小军;;数字城市建设中基础GPS控制网方案设计[J];经纬天地;2017年02期

2 张亮;;GPS控制网在花园灌区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年12期

3 彭亚军;李国洋;;GPS控制测量在汕湛高速公路勘测定界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5年2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渝;;贵州省C级GPS网观测技术设计方案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5期

2 罗三明;胡新康;黄曲红;王西宁;;GPS基线向量方差-协方差阵转换到高斯平面上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9年02期

3 刘志强;黄张裕;;GPS随机模型最优不变二次无偏估计算法及实现[J];测绘科学;2008年06期

4 陈俊勇;杨元喜;王敏;张燕平;唐颖哲;李辉;程鹏飞;孙凤华;张鹏;郭春喜;;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构建和它的技术进步[J];测绘学报;2007年01期

5 冯光财;陈正阳;;一种GPS高程拟合计算的新方法[J];矿山测量;2005年04期

6 刘立龙,刘基余,韦其宁;高精度GPS RMBS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05年06期

7 赵庆海;高精度GPS向量网抗差估计[J];测绘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茂旭,蒋新,和文祥,季国亮;可变电荷及恒电荷土壤与H~+反应的动态监测[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2 刘永红;董元彦;叶发兵;岳霞丽;李爱华;;苄嘧磺隆在两种可变电荷土壤中的吸附[J];生态环境;2007年04期

3 N.J. Barrow;章钢娅;;阴离子和阳离子与可变电荷土壤的反应[J];土壤学进展;1988年03期

4 王建林,陈家坊,赵美芝;可变电荷表面对磷的吸附与解吸动力学[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5 徐仁扣,王亚云;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几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氟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徐仁扣,肖双成,季国亮;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机制[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3期

7 肖双成;徐仁扣;;邻苯二甲酸和水杨酸在可变电荷土壤中的吸附行为[J];土壤学报;2005年06期

8 王代长;孙志成;蒋新;饶伟;李士勇;;酸性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对锌的吸附动力学特征[J];环境化学;2010年03期

9 章钢娅;张效年;;可变电荷土壤中阴离子的吸附[J];土壤学进展;1986年04期

10 王永;徐仁扣;;可变电荷土壤对水体中磷酸根的吸附去除作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代长;孙志成;蒋新;饶伟;李志勇;;酸性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对锌吸附动力学特征[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2 赵安珍;李洪艳;季国亮;;可变电荷土壤对钾离子和钠离子的吸附[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徐仁扣;赵安珍;季国亮;;低分子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的某些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邹献中;季国亮;;恒电荷土壤与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的特征研究[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李学垣;凌婉婷;贺纪正;;可变电荷土壤与恒电荷土壤Cu~(2+)吸附—解吸电荷特征的相互关系[A];土壤化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会议指南与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冰;南方可变电荷土壤对江河底泥中重金属Cd释放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之琳;联合可变电荷土壤与聚合氯化铝强化混凝效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朱小芳;茶多酚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孙志成;模拟酸雨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反应动力学[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张积洋;南方可变电荷土壤吸附水中4-硝基苯酚及铜离子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朱浩文;可变电荷土壤与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梁晶;砷酸根对Cd(Ⅱ)和Zn(Ⅱ)在可变电荷土壤表面吸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8 钟凯;不同发育程度的可变电荷土壤离子吸附特征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9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699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a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