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氧化石墨烯在氧化锌衬底上的电化学还原及其光电性能

发布时间:2018-04-06 00:06

  本文选题:氧化石墨烯-氧化锌复合膜 切入点:电化学还原 出处:《物理化学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采用阳极电泳法,在氧化锌(ZnO)衬底上沉积氧化石墨烯(GO)以形成GO-ZnO双层复合膜;采用阴极恒电位法,对复合膜上的GO进行还原。对不同还原时间的GO,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对其结构变化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测试手段对其能级演变进行考察,并对两者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当GO膜达到最大还原态后,随还原时间增加还会出现进一步的结构转变,并最终碎裂生成边缘羧基增多的小尺寸GO。GO能隙均减小至可见光范围,其能级位置及半导体极性也产生了不同的改变。由对复合膜的光电化学测试可见,除1800 s GO能级不再与ZnO匹配外,60 s到600 s GO-ZnO复合膜均可作为阳极光电极进行太阳光电转换。对光电性能差异的讨论则可得,GO膜碎裂造成叠层形貌向无序形貌的转变有利于光电转换性能的提升。
[Abstract]:GO-ZnO bilayer composite films were formed by anodic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of graphene oxide on zinc oxide (ZnO) substrates, and the reduction of go on the composite films by cathodic potentiostatic method.The structure changes of GO3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The energy level ev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UV-Visspectrophotometry 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discussed.It is found that when go films reach the maximum reduction state, furthe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will occur with the increase of reduction time, and the small GO.GO energy gap with the increase of carboxyl groups at the edge will eventually be reduced to the visible range.The position of energy level and the polarity of semiconductor have different changes.From the photochemical test of the composite film,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1800 s go energy level is no longer matched with the ZnO, and 60 s to 600 s GO-ZnO composite film can be used as the anode photoelectrode for solar photovoltaic conversion.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ition of stacking morphology to disordered morphology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optoelectronic conversion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2162)资助项目~~
【分类号】:O6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存中,雷惊雷,蔡生民,杨迈之,田禾;全氟萘烷的化学还原与电化学还原[J];应用化学;2002年05期

2 郭玉良,胡熙恩;4-硝基氮氧化吡啶在酸性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还原历程探讨[J];合成化学;2005年02期

3 王宝忱;石志超;张玉峰;;氧在稀土酞菁上的电化学还原[J];化学学报;1984年07期

4 刘东,张瀛洲,周绍民;旋转环盘电极法研究亚硒酸的电化学还原机理[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5期

5 姚永泉,李声泽,曹克复;对硝基甲苯电化学还原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6 张青卯;胡志彬;汪正浩;;核黄素电化学还原研究[J];化学学报;1991年08期

7 马淳安,苏为科,王焕华;电化学还原合成对氨基苯酚的研究——Ⅰ合成路线选择和电化学还原机理探讨[J];浙江工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8 赵立忠,段淑贞,顾学范,武世民,魏寿昆;钇离子在氯化物熔盐中的电化学还原[J];中国稀土学报;1992年04期

9 陈占恒,顾学范,段淑贞,武世民;钛离子在低碳钢电极上电化学还原过程[J];稀有金属;1993年05期

10 沈报恩,唐寅轩,,丁云杰,肖珊美;葡萄糖电化学还原研究[J];化学世界;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有群;童少平;赵峰鸣;马淳安;;硝基苯电化学还原反应的电化学阻抗谱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刘国平;蒲满飞;王文进;;铼与胺羧类络合剂的络合电化学还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3 肖巍;金先波;邓媛;汪的华;胡晓宏;陈政;;体相绝缘固态化合物的电化学还原[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雷瑛;余箬箐;王文婧;时康;;电化学诱导方法制备生物功能性膜[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周诗娟;樊增禄;;还原橄榄绿B的电化学还原及其染色工艺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染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子荣;陈晨;金葆康;;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表面上CO_2红外光谱电化学还原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朱国阳;王荣;张蓓;戴立益;吴霞琴;曹晓卫;章宗穰;;氧气在酸性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还原[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丁克强;渊上寿雄;王庆飞;童汝亭;顾登平;;α,α’-二溴二甲苯在离子液体DEME-NTf2中的电化学还原(英文)[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9 刘扬;郭金梁;徐广智;杨玉];;4,4′-(1,4′-苯撑)-双-[N-烷(芳)基-2,6-二苯基]-吡啶盐电化学还原机理的ESR研究[A];第四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6年

10 刘国坤;陈惠;仇立群;周志华;顾仁敖;姚建林;任斌;田中群;;苯在铂电极表面电化学还原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永全;偏硼酸钠溶液性质、结构及电化学还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海盐湖研究所);2014年

2 谢佳芳;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中铜基催化剂的设计与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兰阳春;水溶液中电催化还原CO_2制备小分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冯秋菊;离子液体中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电化学方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胥燕燕;氧化石墨烯电化学还原过程分析及其电催化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政;还原染料电化学还原机理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3 王静;多孔锡电极的制备及其用于CO_2电化学还原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付奕舒;纳米形貌可控SnO_2及复合物的制备及CO_2电化学还原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5 郭欣;用于二氧化碳还原及还原析氢的新型电催化剂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沈捷;氧化还原制备三维表面粗糙Pb电极电化学还原CO_2[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王倩倩;电解液组成对CO_2电化学还原过程作用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解燕龙;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还原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9 杨冬伟;二氧化碳在咪唑类离子液体/有机溶剂电解液中的电催化还原[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10 闻默;石墨毡电极用于还原染料间接电化学还原染色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17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717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