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酶和稀土发光探针用于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研究
本文选题:纳米酶 切入点:氮掺杂的碳基纳米酶 出处:《南京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天然酶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在生物医学、临床、环境、食品工业等研究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大部分天然酶存在不可弥补的内在缺陷,如容易变性失活、容易被降解、制备成本高、不易保存等,因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模拟酶的研究应运而生。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领域备受青睐。一直以来,纳米材料被认为是惰性生物催化剂,但最近研究者发现一些纳米材料如碳纳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等展现出酶的催化性能。这些具有类酶催化活性的纳米材料,统称为纳米模拟酶,简称纳米酶。自此,纳米材料作为新型模拟酶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针对当前纳米酶领域存在的一些瓶颈,结合新型纳米材料优异的催化性能,我们尝试开发一些催化活性更高的纳米酶,以及扩展纳米酶在活体检测中的应用。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两个关于纳米酶的工作:(1)碳基纳米材料作为非金属催化剂,由于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稳定性好,是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与贵金属催化剂相比,碳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相对较差。因此,发展高活性的碳基纳米酶对未来纳米酶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碳材料进行异质元素的掺杂,我们发现氮掺杂的碳纳米材料能高效模拟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其中这些氮掺杂的碳基纳米酶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其中的季型氮。且氮掺杂的碳基纳米酶的催化性质与其他纳米酶和天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非常类似,反应的最佳pH值为4,最佳温度为40℃,催化反应符合米氏方程。但是,催化过程中并没有自由基的产生。这些氮掺杂的碳基纳米酶不具有多酶的催化性质,能特异性模拟过氧化物酶的活性。(2)为拓展纳米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活体中的应用。基于金纳米颗粒(AuNPs)模拟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拉曼增强作用的双重功能,构建了一个纳米酶的表面增强拉曼(SERS)探针。为了提高AuNPs的稳定性,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保护的AuNPs(AuNPs@MOFs)。通过在AuNPs@MOFs表面自组装葡萄糖氧化酶(GOx)或乳酸氧化酶(LOx)构成集成纳米酶,可以实现对葡萄糖和乳酸的灵敏和特异性检测。而且,集成纳米酶能进一步实现老鼠脑部缺血中风模型和肿瘤模型中葡萄糖和乳酸的检测,同时对缺血治疗的潜在药物虾青素(ATX)的药效进行了评估。与传统的有机发光探针相比,稀土发光探针具有发光效率高、Stokes位移大、发光寿命长、不易光漂白、化学稳定性好和生物毒性低等优点,有望成为新型的发光探针。基于稀土配合物构建的发光探针,在生物分析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pH、离子以及生物小分子等的检测。然而,在多糖检测方面的应用还鲜有报道。粘多糖-肝素,作为临床中广泛使用的抗凝药物,需要严格把握用量、监控质量。因而,建立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对肝素的用量和质量进行监测迫在眉睫。结合当前肝素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本实验室已发展的检测方法,我们构建了一个新型的稀土配合物探针,实现了肝素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和肝素中主要污染物多硫酸软骨素(OSCS)的监测。首先ssDNA、AG73多肽和Tb3+构成磷光被抑制的检测体系,当AG73多肽与肝素特异性结合,释放ssDNA敏化Tb3+的磷光,磷光增强。通过磷光强度的增加,可实现对肝素的检测,且该方法适用于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检测。由于AG73多肽对肝素的特异性识别,该磷光探针对肝素的检测具有高选择性,能用于老鼠血液中低分子量肝素的检测。另外,基于OSCS对肝素酶的抑制作用,在肝素酶的处理下,能进一步监控肝素中OSCS的含量,最低能检测到0.002wt%。该检测方法操作简单,选择性好,为多糖检测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扩展了稀土发光探针的应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亚平,张西林,邹大鹏,刘亚琴;生物分子的质谱分析研究进展[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2 张荣;罗三来;郑敦胜;;生物分子溶液中的弱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08年01期
3 ;生物分子界面行为及其一步组装新方法[J];分析化学;2009年07期
4 姚树寅;晏海英;吴仲岿;陈红;;构筑生物分子微图案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5 王克夷;;生物分子的离心浓缩法[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9年06期
6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分子[J];中国环境科学;1999年06期
7 邵学广,姜海燕,蔡文生;生物分子计算进展[J];化学进展;2002年01期
8 詹劲,张敏莲,刘铮;膜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J];化工学报;2005年11期
9 唐树延,陈连春,孟继武,徐叙tb,徐豹;蛋白质和植物色素等生物分子的发光[J];发光学报;1986年01期
10 李建树,罗祥林,何成生,樊翠蓉,钟银屏;高分子材料表面固定生物分子的光化学方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圣庚;;生物分子实验进化的谋略[A];全国生物进化理论研讨会论文与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张益;胡钧;;生物分子在外力作用下的有序化组装[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吴家睿;;细胞信号转导与系统生物学[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张丰收;;高离化态重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杨秀荣;;药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化学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Vickie Ma;;非标记技术在蛋白质结构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红武;赵睿;陈志勇;上官棣华;刘国诠;;以石英晶体微天平-流动注射系统动态测定生物分子相互作用[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杨秀荣;白海鑫;李爱学;李楠;;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电化学及荧光等技术进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9 韩秀文;屈铭;缪希茄;刘秀梅;胡皆汉;许永庭;;谷胱甘肽在水溶液中的动力学研究[A];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4年
10 刘良臣;宋振亚;廖子健;叶志义;;AFM对细胞膜蛋白分子粘附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常丽君;生物分子计算机能捕获多种疾病信号[N];科技日报;2011年
2 刘霞;韩研制出诊断疾病的智能手机[N];科技日报;2012年
3 张巍巍;推断生物分子原子结构有了新法[N];科技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春 实习生 刘思宏;用化学手段探究生物分子奥秘[N];科技日报;2009年
5 刘霞;噬菌体让生物分子进化增速100倍[N];科技日报;2011年
6 常丽君;混合显微镜可从三维测量生物分子[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祥;美找到诱使癌细胞“自杀”的生物分子[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唯诚;生物分子世界 巧匠频创佳绩[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记者 徐玢;美提出一个新的生命起源假说[N];科技日报;2007年
10 陈云;医药学研究缺陷制约美国新药研发[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合叶;顺式二羟某生物分子富集分离新方法新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2 张同军;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赵祥伟;基于光子晶体的生物分子编码载体[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李姗姗;基于交流电场的生物分子快速检测及其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定翔;相位调制SPR成像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张超;生物分子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7 庞伟毅;应用生物光谱技术研究细胞损伤和组织生长的生物分子特征性变化[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蒋天伦;生物分子编码分析高通量定量检测技术的构建[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9 窦鹏;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鹏晖;多功能生物纳米探针用于癌症诊断与药物传输[D];南京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斯洋;几种有机生物分子调控磷灰石及前驱相仿生矿化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续;L-BCN氨基酸的合成及在Diels-Alder反应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3 许柠;常压电离质谱法在生物分子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艳娥;羟基磷灰石对生物分子吸附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胡贵光;生物分子与共轭聚合物双层结构有机电存储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黄海花;核酸探针与环糊精聚合物用于生物分子荧光检测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周青;矿物粉尘与微生物壁膜结构分子相互作用模拟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8 南艳霞;生物分子与光响应聚碳酸酯胶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9 田春勇;配位组装制备一维及一维衍生的金属—生物分子框架材料[D];天津大学;2015年
10 徐雪梅;基于原子光谱检测及金属纳米粒子标记的多组分生物分子分析方法初探[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27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72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