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种氨基酸近红外光谱及其分子结构的相关性
本文选题:近红外光谱 + 氨基酸 ; 参考:《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年09期
【摘要】:旨在研究20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与其近红外光谱的相关性,为氨基酸近红外光谱在动物科学、食品和医药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应用岛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Prestige-21及其近红外附件FlexIRTM Near-Infrared Fiber Optics module,采集20种氨基酸标准物质在1 000~2 502nm波长范围内的近红外光谱,分辨率8cm-1,每个样品扫描3次,每次扫描50遍,取其平均值为氨基酸标准品的近红外光谱。根据氨基酸侧链基团的不同,分别比较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氨基酸中各氨基酸分子结构与其近红外光谱的相关性。研究表明,20种氨基酸在1 000~2 502nm区域有非常明显的近红外光谱吸收且差异显著。分子量较大的脂肪族氨基酸其近红外光谱受侧链基团的影响较大,而甘氨酸近红外光谱受羧基和氨基的影响较大;两种芳香族氨基酸近红外光谱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苯环,酪氨酸苯环上的—OH基团降低了苯分子的对称性,导致更多振动吸收峰的出现;杂环氨基酸因其侧链上杂环分子基团构成不同,其近红外光谱在1 600~1 800nm区域差异较大。综上,20种氨基酸主要存在4个特征光谱区:第1特征光谱区为1 050~1 200nm主要由C—H基团的二级倍频构成;第2特征光谱区为1 300~1 500nm主要由C—H基团的组合频构成;因侧链基团分子构成不同,在第3特征光谱区1 600~1 850nm和第4特征光谱区2 000~2 502nm表现出差异较大的特征吸收峰。因此,可以利用此4个近红外光谱特征区域对氨基酸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高氨基酸近红外光谱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20 amino acids and their near infrared spectra, and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mino acid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animal science, food and medicine.IRPrestige-21 and its near infrared accessory, FlexIRTM Near-Infrared Fiber Optics module,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a of 20 amino acid reference materials in the wavelength range of 1 000 ~ 2 502nm. The resolution was 8cm ~ (-1). Each sample was scanned 3 times, 50 times each time.The average value is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um of amino acid standar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amino acid side chain group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each amino acid in aliphatic amino acids, aromatic amino acids and heterocyclic amino acids and their near infrared spectra was compa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20 amino acids have very obvious near infrared absorption in the region of 1 000 ~ 2 502nm and 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The near infrared spectra of aliphatic amino acids with large molecular weight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ide chain groups, while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a of glycine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carboxyl and amino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a of the two aromatic amino acids are mainly from benzene ring.The -OH group on the tyrosine benzene ring reduces the symmetry of benzene molecule and leads to more vibrational absorption peaks, and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a of heterocyclic amino acids vary greatly in the region of 1 600 ~ 1 800nm due to the heterocyclic molecular group composition on the side chain.There are four characteristic spectral regions in the 20 amino acids: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region is 1 050 200nm, the second is composed of the second order frequency doubling of C-H group, 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region is 1 300 ~ 1 500nm mainly composed of the combined frequency of C-H group.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the side chain, the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s of 1 600-1 850nm in the third characteristic spectral region and 2 000 ~ 2 502nm in the fourth characteristic spectral region are different.Therefore,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mino acids can be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se four NIR spectral characteristic regions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NIR model of amino acids.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农业大学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专项(863计划)项目(2011AA100305) 云南省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08LA020)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2011FB056)资助
【分类号】:O657.33;O62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国胜;李琳;胡松青;;傅立叶红外光谱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0年04期
2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0年07期
3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0年10期
4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1期
5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2期
6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3期
7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4期
8 韩润平,李建军,杨贯羽,鲍改玲;结合重金属前后浮萍的红外光谱比较[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4期
9 史永刚,冯新泸,李子存;近红外光谱在石油产品测试评定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0年03期
10 周晓蕾,刘京生,王保怀;红外光谱法的应用[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梦章;;红外光谱解析程序[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2 崔继承;赵振武;丁东;唐玉国;;纳米自洁净玻璃近红外光谱特性分析[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吴婧;郁露;孙素琴;;栽培与野生丹参的红外光谱三级鉴定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梁逸曾;范伟;陈爱明;张志敏;;近红外光谱软件的设计和实现[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谭福元;李梦龙;冯晓瑜;张婧;;红外光谱谱构关系探讨[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杭义萍;王海水;;红外光谱:消除水溶液中水吸收峰干扰的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王海水;席时权;;红外光谱与长烃链化合物的结构[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谢狄霖;;红外光谱信息管理系统[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邱江;潘红春;叶勤;张嗣良;;红外光谱监测糖化酶发酵过程[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孙宁邦;;气相色谱或放出气体分析与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的模块式接口[A];全国第五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犁;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晓康;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杜国荣;复杂体系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3 郝勇;近红外光谱微量分析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程旺兴;醌类中药小分子电子转移机理研究—红外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吸法和导数伏吸法[D];安徽大学;2012年
5 王金意;钯、镍及其非金属合金电极的表面红外光谱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单瑞峰;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及温度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7 严彦刚;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在铂族电极上的拓展及应用[D];复旦大学;2007年
8 黄正国;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和量化计算研究金属原子与甲醇及乙炔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9 周志有;原位快速时间分辨显微FTIRS的建立及其对Pt微电极表面动态过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刘智超;复杂信号解析与建模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祥辉;近红外光谱在食品检验及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2 朱伟成;表面增强红外光谱材料的制备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灶鑫;灵芝红外光谱规律及灵芝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4 戚华溢;嵌入式零树小波用于红外光谱压缩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曹凤娟;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对膜蛋白的检测及表面增强红外基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效林;白酒红外光谱特征提取与分类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刘军红;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红外光谱子结构解析[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方;原位薄层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崔秀君;温度限制串联相关网络在近红外光谱数据解析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建波;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差异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6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736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