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芳香醛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
本文关键词:氨基酸芳香醛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聊城大学》 2014年
氨基酸芳香醛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
翟珊珊
【摘要】:近些年,过渡金属配合物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过渡金属镍是生物体中必要的微量元素,它能促进体内铁离子的吸收、红细胞的增加、氨基酶的合成,还可能是稳定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结构的重要物质,并且也是脲酶的组成成分。希夫碱是指由含有伯胺(–NH2)和羰基(C=O)官能团的有机物合成的有亚甲胺基结构的化合物,其N原子的配位能力很强,是一种性能极好的有机配体。过渡金属镍的配合物类型很多,其中氨基酸希夫碱镍配合物因为结构十分稳定并且极为丰富,应用十分广阔。 小分子金属配合物与核酸和蛋白质(尤其是脱氧核糖核酸和血清白蛋白的研究)的相互作用研究一直是生物无机化学的重要课题。DNA作为生命遗传信息携带者和传递者是众多抗癌、抗肿瘤和抗病毒药物作用的靶点。另外,配合物对生物体内的分布、存储、运输、药效与代谢和毒害程度等方面作用效果可通过观察白蛋白在体内变化显示出来。因此研究氨基酸希夫碱镍配合物与DNA和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有助于发现效果更好的抗癌抗肿瘤药物,在生命过程、药物作用机制及配合物分子设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些优良性能,我们设计合成了11种氨基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方法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荧光光谱及圆二色(CD)光谱的测定结果来研究这11种镍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下是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成了三种L–丙氨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Ni(Sal–L–Ala)(Phen)(CH3OH)](1),[Ni(Naph–L–Ala)(Phen)(CH3OH)]·(CH3OH)(2)和[Ni2(o–Van–L–Ala)2(Phen)2](3)(Sal=水杨醛,Naph=萘酚醛,o–Van=邻香草醛,L–Ala=L–丙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这三种配合物以Ni(II)作为中心,是六配位化合物,其结构为畸变八面体构型,在它们晶体中相邻分子之间经氢键构成了三维空间结构。通过UV–Vis、荧光光谱和CD光谱探究这三种配合物与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其结果证实这三种配合物通过插入方式与DNA发生作用,其结合常数分别为Kb1=4.0×103L·mol1,Kb2=1.4×104L·mol1和Kb3=4.6×103L·mol1。配合物和BSA结合为复合物形式,引起BSA自身荧光发生静态猝灭。 2.合成了两种L–蛋氨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Ni(Sal–L–Met)(Phen)(CH3OH)](4)和[Ni(Naph–L–Met)(Phen)(CH3OH)](5)(Sal=水杨醛,Naph=萘酚醛,L–Met=L–蛋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经UV–Vis、荧光光谱和CD光谱探究了这两种配合物与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配合物与DNA结合是通过插入结合模式。配合物与BSA相互作用,从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猝灭常数分别为Kq4约为4.7×1012L·mol1·s1而Kq5约为1.2×1013L·mol1·s1;表观结合常数Kb分别为Kb4=1.5×105mol·L1和Kb5=2.9×108mol·L1;结合位点数为n4=1.1和n5=1.8。 3.合成了两种L–苯丙氨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Ni(Sal–L–Phe)(Phen)(CH3OH)](6)和3[Ni(o–Van–L–Phe)(Phen)(CH3OH)]·5H2O (7)(Sal=水杨醛,Naph=萘酚醛,L–Phe=L–苯丙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对其进行表征。经UV–Vis光谱、荧光光谱和CD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经UV光谱计算出来配合物与CT–DNA的结合常数为Kb6=1.4×104L·mol1和Kb7=1.9×104L·mol1。经荧光光谱可知猝灭常数为Ksq6=1.9,Ksq7=3.0。这表明由邻香草醛希夫碱形成的镍配合物与DNA作用更强一些,应该与其配合物结构有关。配合物和BSA构成复合物形式,引起BSA改变其分子构象。 4.合成了一种新型的L–甘氨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Ni(Naph–L–Gly)(Phen)(CH3OH)]·CH3OH (8)(Naph=萘酚醛, L–Gly=L–甘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通过X–ray单晶衍射测其晶体结构。由晶体数据表明,以Ni(II)为中心,构成六配位变形了的八面体结构,相邻分子通过O–H···O和C–H···O氢键形成三维结构。通过UV–Vis、荧光光谱和CD光谱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表明配合物以插入的方式与DNA结合。并利用光谱法测定其与BSA的相互影响,证实其与BSA构成复合物形式,引起BSA改变其分子构象。 5.合成了一种新型L–丝氨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Ni(Naph–L–Ser)(Phen)(CH3OH)](9)(Naph=萘酚醛,L–Ser=L–丝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经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通过X–ray单晶衍射测定其晶体结构。由晶体数据可以看出,该晶体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5.0499(7),b=14.4575(5),c=11.5689(5),=90o,=96.1650(10)o,=90o,V=2502.65(18)3,Z=4,Dc=1.402Mg·m–3,F(000)=1096,R1=0.0755, wR2=0.2127。借助UV–Vis光谱、荧光光谱和CD光谱探究其与CT–DNA和BSA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其与DNA作用方式为插入模式且其程度较弱。而配合物和BSA结合为复合物形式,引起BSA自身荧光发生静态猝灭。 6.合成了一种新型L–缬氨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Ni(o–Van–L–Val)(Phen)(CH3OH)]·3CH3OH (10)(o–Van=邻香草醛,,L–Val=L–缬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测定其分子结构。借助UV–Vis、荧光光谱和CD光谱探究该配合物与CT–DNA和BSA的相互影响。由光谱实验得出其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为Kb10为7.6×103L·mol1;荧光猝灭常数为Ksq10为1.3。由荧光光谱得出配合物与BSA的猝灭常数Kq10约为9.0×1012L·mol1·s1,远超出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最大动态猝灭常数,说明其引起了BSA自身荧光发生静态猝灭。 7.合成了一种L–酪氨酸希夫碱邻菲咯啉镍配合物[Ni(o–Van–L–Tyr)(Phen)(CH3OH)]·CH3OH (11)(o–Van=邻香草醛,L–Tyr=L–酪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经X–ray单晶衍射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得出该晶体为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借助UV–Vis、荧光光谱和CD光谱探究其与CT–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CT–DNA是以插入的方式相互作用,与BSA结合成复合物形式,引起了蛋白质螺旋结构降低而改变了构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聊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O627.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祥,庞月红,双少敏;荧光法研究氢氯噻嗪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J];分析化学;2004年12期
2 凌连生,杨洗,何治柯,曾云鹗;Ru(bipy)_2(dppz)~(2+)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3 陈勇,李元宗,常文保,慈云祥;核酸分子嵌入剂[J];分析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4 靳兰,杨频,李青山;荧光法研究手性金属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年09期
5 朱宝库,谢曙辉,徐又一,徐志康;高介电常数聚酰亚胺/钛酸钡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04期
6 田晓雪;郑长征;唐小冬;;酰腙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1年08期
7 周晓华;马卉芳;吴海雷;;苯并咪唑-镍(Ⅱ)-L-α-氨基酸配合物的合成及其SOD活性[J];合成化学;2011年04期
8 周军,陈彦国;双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及性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9 董润安,邱勇,宋心琦;卟啉类化合物对生物分子的光敏化氧化[J];化学进展;1998年01期
10 庄惠生,郭春华,陈鹏,王琼娥,陈国南;两种新型镍-邻菲咯啉类核酸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化学试剂;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奇;王化可;李文达;;重金属铅的生态效应及其地球化学循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赵霞;范阔海;;荧光探针法研究铅离子对小牛胸腺DNA构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3 郭永清;吴树清;金曙光;陈爱君;;高氟水草对绵羊血清抗氧化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4 孙计桃;金曙光;;氟与硒相互作用对绵羊生长及体内氟硒沉积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5 李程斌;李恩;郑艳;施媚;吴琼;;丝瓜藤和叶营养成分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升和;阮丽;顾有方;金光明;王珏;周金星;;饮水添加不同水平硼对大鼠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杨海霞;李涛;;含锌废水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8 王伟霞;王文锋;李福后;陈立国;;食用菌液体发酵及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9年10期
9 金日光,牟雪雁;关于生物高分子元素活性中心分布规律的第四统计力学理论标度的研究(Ⅲ)——论各种化学元素成为生物高分子活性中心元素的先决条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郭亚宁;;2-乙酰吡啶缩羟乙基乙二胺锌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东欣;仝浩;卢奎;王朋;;紫外光谱法研究氨甲环酸衍生物与DNA的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和疾病状况看西域在汉晋时期佛教东渐中的作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涛;党智敏;;界面改性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郑玉婴;吴文士;;Schiff碱水杨醛缩氨基硫脲合钴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研究进展——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大环第四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吕爱星;卢春华;邱彬;陈国南;;荧光淬灭法测定奈韦拉平的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李俊芬;李俊;董川;;盐酸巴马汀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康立娟;孙凤春;;镍与人体健康及毒理作用[A];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8 张继;刘阿萍;曾家豫;杨永利;杨红;姚健;盛晓甘;;胀果甘草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鲍坤;李光玉;崔学哲;王凯英;刘佰阳;刘晗璐;;不同铜源对生长期雄性梅花鹿血清生化指标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A];2010中国鹿业进展[C];2010年
10 王学锋;李纯厚;贾晓平;蔡文贵;;重金属污染对鱼类的胁迫效应研究进展[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法辉;两类功能性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树苗;麋鹿健康评价体系及保护管理对策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赵科理;土壤-水稻系统重金属空间对应关系和定量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吴连斌;有机硅/噻唑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尚永辉;主—客体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光电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预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帆;雷公藤甲素急性肾毒性作用机制及抗氧化剂维生素C对肾脏的保护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徐旻;氧氟沙星酰腙配合物的结构、抗氧化活性及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兰州大学;2011年
8 朱卫华;卟啉类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D];江苏大学;2011年
9 许东芳;含杂环配体的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相关生物活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翠兰;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剑;“Click”反应合成卟啉聚合物[D];湘潭大学;2010年
2 谷媛媛;基于DNA相互作用的不对称草酰胺桥联多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徐扬;固相法合成ACE抑制肽类似物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薛永亮;寡肽转运蛋白PepT2的表达及阿魏酸药物分子的修饰[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伍江卓;寡肽类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及人寡肽转运蛋白2表达初探[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立龙;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的偶联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高军丽;邻菲咯啉及其衍生物金属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和性质[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葛笑兰;双指示剂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铁和锰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史维维;喹诺酮与大分子相互作用及培氟沙星配合物的结构表征与生物活性[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刘惊宙;噻吩类卟啉和金属卟啉的合成及其修饰二氧化钛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自俊青,邓希贤,金虬,谢英,李大珍;氮蓝四唑光照法实验操作的改进及效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2 谭学才,李启隆;博莱霉素A_5的示波极谱行为及测定[J];分析化学;1997年07期
3 冯喜增,白春礼,林璋,王乃新,王琛;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反应[J];分析化学;1998年02期
4 龙朝阳,俞英,吴建中,孙姒巧;铜Ⅱ-邻菲咯啉-(邻菲咯啉-5,6-二酮)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同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用[J];分析化学;2002年04期
5 李锐;任海平;孙艳亭;姚英艳;卢奎;马丽;;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6年12期
6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Recognition Interaction of Rhodamine B with DNA[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5年03期
7 张国文;郭金保;阙青民;潘军辉;;葛根素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8年03期
8 俞志刚;李锦州;杨昱;张晓蕊;;酰基吡唑啉酮氨基酸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极谱行为[J];分子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李启隆,谭学才,胡劲波;抗癌药物博莱霉素伏安行为及其反应机理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1期
10 徐春,何品刚,方禹之;溴化乙锭标记DNA电化学探针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饮食与运动可能改变DNA结构[J];食品工业;2013年06期
2 石太渊;;快速提取高粱DNA的改良方法[J];生物学杂志;1992年01期
3 张蓉;殷亚方;徐魁梧;叶克林;;基于DNA的木材树种识别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4 董丽琴,周剑章,吴玲玲,董平,林仲华;自组装DNA吸附取向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2期
5 ;Evalu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tropsin and Double Stranded DNA by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3年03期
6 徐坚;OBSERVATION OF DNA PARTIAL DENATURATION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04年02期
7 郭东方,叶炎,曾正志;Interaction between Ternary Rare Earth Complexes of Cinnamic Acid and Phenanthroline with DNA by Spectroscopy[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5年02期
8 苗云霞;;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9 ;发现DNA活动中存在风险[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2期
10 徐丽;陈禹;巫佳焕;闻伴康;;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及抗肿瘤活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氨基酸芳香醛希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与DNA和BSA的相互作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7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