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氮杂环鳌合配体亚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光物理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2 11:41

  本文选题:铜(Ⅰ)配合物 + 甲氧羰基 ; 参考:《江西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发光铜(Ⅰ)配合物因其结构多样和发光性质独特,且金属铜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在有机发光器件(OLEDs)、发光电化学电池(LEECs)、化学传感器和生物标记等方面有着良好潜在应用而备受化学及材料科学家的广泛关注。选择应用氮杂环二齿螯合配体—6-甲氧羰基-2,2′-联吡啶(mbpy)和两个不同碳链长度的双膦辅助配体—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和1,3-双(二苯基膦)丙烷(dppp),合成得到了2个单核铜(Ⅰ)配合物[Cu(mbpy)(dppe)](ClO_4)(1)和[Cu(mbpy)(dppp)](ClO_4)(2),并应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分子结构和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和研究。通过对晶体结构分析,配合物1和2均是单核铜(Ⅰ)配合物,中心铜(Ⅰ)离子与联吡啶环上的2个氮原子和双膦配体的2个磷原子相连接而构成一个扭曲变形的四面体几何构型。配合物1和2在350~525 nm范围有一个弱的低能量吸收带,归属为具有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MLCT)显著特性的电荷转移跃迁。研究结果表明,这类6-甲氧羰基-2,2′-联吡啶铜(Ⅰ)膦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主要与配合物中甲氧羰基与Cu1N1N2平面之间的二面角大小密切相关,它们之间二面角越小,发光就越强,而与Cu1???O1间距、相邻两个吡啶环之间的二面角以及甲氧羰基和其相连吡啶环之间的二面角没有明显关联。甲氧羰基与Cu1N1N2平面之间的二面角大小与发光性能的关系这一新发现,可为今后制备发光高效的6-甲氧羰基-2,2′-联吡啶类铜(Ⅰ)膦配合物提供理论依据。应用两个嘧啶三氮唑螯合配体—5-叔丁基-3-嘧啶基-1,2,4-三氮唑(bmptz H)和5-三氟甲基-3-嘧啶基-1,2,4-三氮唑(fmptzH),结合三苯基膦(PPh3)辅助配体,合成得到了4个铜(Ⅰ)配合物[Cu(PPh_3)_2(bpmtz H)](ClO_4)(3),[{Cu(PPh_3)_2}_2(μ-bpmtz H)](ClO_4)_2(4),[Cu(PPh_3)_2(fpmtzH)](ClO_4)(5)和[{Cu(PPh_3)_2}_2(μ-fpmtz)](ClO_4)(6)。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荧光发射、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分析和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和光物理性质进。合成得到的四个嘧啶三氮唑铜(Ⅰ)配合物3-6在空气和溶液中都很稳定。在二氯甲烷溶液中,配合物3-6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有一个相对弱的低能量吸收带,并且受嘧啶三氮唑螯合配体的配位模式和1,2,4-三氮唑环上取代基配体的影响。在室温下,配合物3-6在固态和二氯甲烷溶液中都具有荧光发射,液态荧光最大发射峰分别是529、538、605和589 nm,固态荧光最大发射峰则是523、517、503和531 nm,其发射峰可通过{Cu(PPH_3)_2}单元的引入,1,2,4-三氮唑环上取代基的变化和1,2,4-三氮唑基N-H的去质子化来加以调控。结果表明,1,2,4-三氮唑环上取代基的改变和1,2,4-三氮唑基N-H的去质子化对铜(Ⅰ)配合物的发光性质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具有高发光量子效率的1,2,4-三氮唑基铜(Ⅰ)配合物的磷光材料设计和合成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途径。
[Abstract]:Luminescent copper (鈪,

本文编号:1833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833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a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