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诱导芳基乙酸脱羧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本文选题:紫外光 + 脱羧反应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构筑C-C键的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中的一大基本反应,因此,有很多关于碳碳键的合成方法包括傅克烷基化反应、缩合反应、偶联反应,最重要的是过渡金属催化的C-C键偶联反应。然而,这些方法或多或少需要强酸、高温、额外的推动力和通常昂贵有毒的金属催化剂,既难以处理又非环境友好。二芳基甲烷类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也是药物活性分子和复杂天然产物的重要结构单元。本文研究在紫外光诱导下芳基乙酸脱羧与1,4-对苯二腈(1,4-DCB)交叉偶联反应生成C-C键,得到了一系列产率介于中等到良好的二芳基甲烷衍生物。相比较传统的过渡金属催化偶联反应,起始原料羧酸廉价易得,理论副产物是二氧化碳,无污染且易从反应体系中分离。除此之外,光化学反应还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环境友好、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等。将不同的芳基乙酸在最优条件下进行了普适性研究,芳环上有给电子基团的羧酸适用于这一合成策略,而含有吸电子基团的通常难以反应。通过GC-MS检测,以TEMPO(2,2,6,6-四甲基哌啶)为自由基捕获剂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芳基乙酸与1,4-对苯二腈发生单电子转移,之后脱去二氧化碳,发生偶联进而得到二芳基甲烷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还探究了与异氰酸酯以及烯烃类的偶联反应,得到了相应的一系列的苯乙酰胺化合物和末端烯烃产物,产率良好。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C-C bond is a basic reac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 chemistry.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methods for the synthesis of carbon-carbon bond, including Fourier alkylation reaction, condensation reaction, coupling reaction.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transition metal catalyzed C-C bond coupling reaction. However, these methods require more or less strong acids, high temperatures, additional impetus, and often expensive toxic metal catalyst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and no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iarylmethane compounds are very important chemical raw materials and organic synthesis intermediates, and are also important structural units of drug active molecules and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 In this paper, the cross coupling reaction of aryl acetic acid decarboxylation with 1'4- '-p-phenylacrylonitrile (1' -4-DCB) under UV irradiation has been studied to form C-C bond, and a series of diarylmethane derivatives with intermediate to good yields have been obtaine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ition metal catalytic coupling reaction, carboxylic acid is cheap and easy to obtain. The theoretical by-product is carbon dioxide, which is pollution-free and easy to be separated from the reaction system. In addition, photochemical reaction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mild conditions, simple operation and so on. The universality of different aryl acetic acid was studi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carboxylic acid with electron donating group on aromatic ring is suitable for this synthesis strategy, but it is usually difficult to react with electron absorbing group.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was verified by GC-MS, using TEMPO2O2O2O2O2O2O2O6O6 (tetramethylpiperidine) as the free radical trapping agent. The single electron transfer of aryl acetic acid and 1'4- terephthalonitrile was carried out, and then carbon dioxide was removed. Diarylmethan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by coupling. On this basis, the coupling reaction with isocyanates and alkenes was also investigated. A series of phenylacetamide compounds and terminal olefin products were obtained in good yield.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4.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维,刘磊,郭庆祥;铜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的新进展[J];有机化学;2004年02期
2 王仁会;孟凡磊;;铜催化C—N交叉偶联反应的条件优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5期
3 唐石,梁云,刘文杰,李金恒;氯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J];有机化学;2004年09期
4 ;纳米镍钯催化剂在有机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J];工业催化;2010年02期
5 冯乙巳;潘攀;蔡振亚;叶加久;徐小岚;;纳米CuⅠ多孔空心微球的制备及其催化C—S交叉偶联反应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刘雅莉;张楙慧;费红艳;晋兴华;;吡啶-N-氧化物的C—C键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02期
7 武晓丽;吴燕华;辛卓;马永强;;有机锑化合物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3年09期
8 杨轶浠;张珏;赵琦;郭晓强;;4-溴-5-碘间二苯甲酸在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化学选择性研究(英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9 ;福建物构所钯催化的两种羧酸间脱羧交叉偶联反应研究获重要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年08期
10 王智贤;陈钟瑛;;手性膦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J];有机化学;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丽;郭孟萍;何仁;;P⌒O配位环镍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苏伟平;;金属促进的基于脱羧或脱氢的交叉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郭孟萍;周丽;何仁;;P⌒O配位环钯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郭孟萍;周丽;何仁;;P⌒N配位环状钯配合物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络合催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万伯顺;;若干催化交叉偶联反应配体的设计与合成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初文毅;李新民;王熳;侯艳君;孙志忠;;钯/碳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制备联苯类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谢叶香;邓辰亮;唐伯孝;梁云;尹笃林;李金恒;;无溶剂条件下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8 胡鹏;魏晔;周君;吴文亮;张敏;赵怀庆;苏伟平;;脱羧的交叉偶联反应及C-H键直接官能团化的新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陶建龙;王中夏;;Pincer镍催化的氨基磺酸芳基酯与芳基锌试剂的交叉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10 谢叶香;刘文杰;梁云;王德平;张旭东;胡惜朝;邓辰亮;李金恒;;叔胺作为配体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中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宏辉;朗盛将诺贝尔获奖技术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霞;希望年轻人有作为[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典龙阳;自由基介导的C(sp~3)-H键直接官能团化反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陆晓雨;镍或铜催化C(sp2)-C(sp3)键构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刘平;表面活性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水相中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晔峰;铜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刘宁;镍和钯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对交叉偶联反应催化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竺伟;氨基酸促进的铜催化的芳基卤化物与叠氮化钠、亚磺酸钠及频哪醇硼烷的交叉偶联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张占金;亚磷酰胺—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戴建军;过渡金属催化或参与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徐兰婷;铜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郭孟萍;P(?)O、P(?)N螯合钯配合物催化Suzuki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TFT用液晶化合物的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梦艳;烷基硼酸酯的合成及在SUZUKI-MIYAURA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5年
2 翟星;钯纳米颗粒催化的乙烯基碳酸乙烯酯与芳基硼酸的交叉偶联反应[D];延边大学;2015年
3 李争峰;发现一种新的配体1,10-菲罗啉-N-一氧化物在温和的温度下进行铜催化Ullmann-CN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4 沈晓燕;铁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陈子宝;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与含硫羰基的手性配体化合物的合成[D];兰州大学;2014年
6 饶玉滔;基于卟啉与吡咯的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黄亚萍;聚苯胺负载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探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张敏;醚、磺酰肼和醛与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陈小清;钯催化芳香类三氟硼酸钾盐与多氟苯的直接交叉偶联反应[D];福州大学;2013年
10 崔龙灿;钯催化芳基OTf和烷基偕二硼的交叉偶联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48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84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