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负离子-RAFT机理转换合成两亲性高度支化嵌段共聚物
本文选题:高度支化聚合物 + 活性聚合 ; 参考:《高分子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报道了一种从引发型单体CX(inimer)出发、通过负离子-RAFT机理转换,制备两亲性高度支化聚合物的方法.首先,用仲丁基锂(s-Bu Li)与双官能团的1,1-二苯基乙烯衍生物MDDPE反应制备inimer,并通过inimer与苯乙烯共聚制备高度支化聚苯乙烯活性负离子;然后将末端负离子通过与CS2和1-溴乙基苯反应,原位转化为双硫酯基团,并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dendritic-CTA)调控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聚合,从而得到含聚苯乙烯(PS)和PNIPAM的两亲性支化嵌段共聚物.用联有光散射的凝聚色谱(GPC-MALLS)以及1H-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荧光探针、动态光散射(DLS)、透射电镜(TEM)等技术对两亲性支化嵌段共聚物在的溶液性质和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表现出独特的随温度变化的聚集行为,在水/油两相体系中具有极强的乳化能力.
[Abstract]:A method for preparing two amphiphilic highly branched polymers based on the conversion of negative ion -RAFT mechanism from CX (Inimer) was reported. First, secondary butyl lithium (s-Bu Li) was used to prepare Inimer with a bifunctional 1,1- two phenyl ethylene derivative MDDPE, and the activity of highly branched polystyrene was prepared by copolymerization of Inimer and styrene. Negative ions were then reacted with CS2 and 1- bromoethyl benzene to be converted into dithioester group in situ, and N- isopropylacrylamide (NIPAM) was polymerized as a macromolecule chain transfer agent (dendritic-CTA), and the two amphiphilic block co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tyrene (PS) and PNIPAM were obtained. The coherent light scattering condensed chromatography (GP) was used. C-MALLS) and 1H-NMR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products. The solution properties and emulsifying properties of two amphiphilic branched block copolymers were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probe,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ymer showed a unique aggregation behavior with temperature change in aqueous solution, in water / oil two. The phase system has very strong emulsifying ability.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大学纳米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21474016,21174030,21274084)资助项目
【分类号】:O6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平;巨晓洁;褚良银;;两亲性环糊精的合成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1期
2 王国建;顾贤科;;两亲性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8年12期
3 苏晶;张玲;伍青;;两亲性树状聚合物[J];化学进展;2008年12期
4 罗国斌,柳汀汀,于安池,赵新生,应立明,武登国,黄春辉;AFM研究双链两亲性分子的自组织现象(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1999年05期
5 李洪启,赵生敏,刘丹,谭干祖,俞贤达;非两亲性四硫代富瓦烯导电LB膜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6 李惠云;刘院英;王绍梅;郭金福;;两亲性含钛介孔KIT-1分子筛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7 贺学忠,周亚琳,王令萱,黎甜楷,张曼华,沈涛;TC_(16)PyP(4)/AnQ混合LB膜结构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8 杨文胜,姜月顺,柴向东,李铁津,符连社,张洪杰;含有识别基团的两亲性给-受体型分子的聚集行为[J];中国科学(B辑 化学);2001年02期
9 尉志武;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协同性[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09期
10 李洪武,周庆复,许慧君,李林松,赵冰,彭笑刚,李铁津;新型两亲性酞菁锌LB膜的制备及其FT-IR结构表征[J];化学物理学报;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军;张平;巴信武;;两亲性分子聚集驱动力的统计力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张佳玮;刘一流;吴光鹭;张希;;超两亲性分子的层状组装[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志毓;任碧野;刘新星;童真;;线形聚合物—树枝状两亲性分子自组装复合物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高红飞;孔雷阳;武娜;程晓红;;炔键噻吩波拉两亲性分子的合成与液晶行为研究[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刘利彬;李天铎;Myongsoo Lee;;非手性两亲性分子到手性组装体的转变[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车顺爱;许冬冬;韩璐;;芳香基团功能化的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单晶相多级孔道分子筛[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7 喻国灿;姚勇;黄飞鹤;;基于柱芳烃的两亲性分子和超分子两亲性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8 吴富根;王楠楠;尉志武;;红外光谱揭示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相变过程的区域协同性[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巴信武;刘进军;王海军;;高分子链与两亲性分子作用的相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喻国灿;黄飞鹤;;生物相容性两亲性分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其在细菌细胞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鑫;PMAP-36的分子改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许冬冬;新型两亲性分子导向合成多级孔分子筛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黄哲昊;两亲性多肽的二氧化硅矿化及其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吴富根;两亲性分子自组装聚集体的相变及其区域协同性[D];清华大学;2011年
5 马静;两亲性聚乙二醇大单体改性pH敏感水凝胶及其对难溶性药物的装载与控释[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梁清;两亲性杯芳烃的自组装及其纳米杂化体系的构筑[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刚;两亲性氟硼二吡咯的超分子聚集体构筑及生物成像应用[D];天津大学;2014年
2 童林娟;自组装两亲性粒子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龙莹莹;基于分子印迹识别两类天然两亲性化合物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4 王硕;基于谷氨酸的两亲性树状肽合成及其自组装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婷;两亲性孪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杨乐;新型两亲性氟硼二吡咯染料的合成及自组装性质[D];天津大学;2015年
7 杨春长;两亲性刚棒—线团分子的合成及其聚集体性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8 朱红霞;定向设计多功能两亲性长链分子及薄膜—控制合成纳米稀土磷光体[D];同济大学;2008年
9 续雯雯;核酸类两亲性分子的合成及气液界面性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周维;两亲性梳型聚合物的合成与胶束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0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87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