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茂钛催化剂中苄基苯环的弱作用效应对乙烯聚合行为影响的研究
本文选题:苄基 + 双核茂金属 ; 参考:《有机化学》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研究茂环上的苄基对双核茂金属催化行为的影响,合成了含有苄基的桥连双核茂金属[(η~5-C_5H_5)TiCl_2(η~5-(C_6H_5)C(Me)_2(C_5H_3)]2[μ,μ-1,4-(CH_2)2(C_6H_4)][(TiBz)_2],通过~1HNMR、~(13)C NMR、质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确认了化学结构.在甲基铝氧烷(MAO)助催化作用下(TiBz)_2催化乙烯聚合得到C(4)支链的聚乙烯,C(4)支链源自于苄基苯环弱作用效应导致的乙烯三聚产生的1-己烯对聚乙烯插入.该催化体系具有很好的共聚能力,催化乙烯与1-己烯共聚时,聚合物中1-己烯插入率高达13.7 mol%,且形成交替共聚片段结构.对其特殊的催化循环机理进行了探讨,苄基苯环与中心金属弱相互作用导致1-己烯与乙烯分子交替插入得到己烯乙烯交替共聚(HEHE)片段,聚合物较窄的分子量分布(PDI=2.23)表明,在聚合过程中两个金属中心产生了强烈的协同效应,使其共聚能力大幅度提高.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benzyl group on the catalytic behavior of binuclear metallocene, a novel binuclear metallocene with benzyl group was synthesized. [(畏 _ 5-C _ 5H _ 5H _ 5H _ 5H _ 5H _ 5T _ 2T _ 2C _ 5H _ 5H _ 5C _ 5H _ (3)] 2 [渭, 渭 -14-CH2H2C _ 6H _ 4] [TiBzhe _ 2], characterized by 1HNMR-13C NMRs, mass spectrometry and elemental analysis. In the presence of methyl aluminoxane (MAO), TiBzf2 was used to catalyze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to obtain Cn4) the branched chain originated from the insertion of 1-hexene into polyethylene by ethylene trimerization due to the weak effect of benzyl benzene ring. When ethylene was copolymerized with 1-hexene, the insertion rate of 1-hexene in the polymer was up to 13.7 mol / mol, and the structure of alternating copolymerization fragment was formed. The special mechanism of catalytic cycle was discussed. The weak interaction between benzyl benzene ring and central metal resulted in the intercalation of 1-hexene and ethylene to produce the hexene alternating copolymerization (HEHEH) fragment, and the narrower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polymer (PDI _ (2.23) indicated that, The two metal centers have a strong synergistic effect during th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copolymerization ability of the two metal centers.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U1362111)资助项目~~
【分类号】:O632.12;O643.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频,黎乐民,高孝恢;用于乙烯聚合的钛(Ⅲ)催化作用机理[J];催化学报;1984年01期
2 唐士培,于波;茂锆-铝氧烷均相催化体系烯烃聚合的研究 Ⅱ.乙烯聚合和乙烯包囊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6期
3 海;;一种新型氢键[J];化学通报;1985年03期
4 赵燕,王齐,封麟先;混合铝氧烷的紫外研究及其对乙烯聚合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11期
5 王海华,张启兴,许家瑞,陆耘,林尚安;有机镁化合物提高乙烯聚合催化效率的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4年04期
6 李彦国;刘三荣;刘靖宇;;新型吡啶双亚胺铁催化乙烯聚合反应[J];应用化学;2009年09期
7 黄贵秋;陈敏娥;熊拯;;钒氧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反应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2年08期
8 葛从辛,王立,袁幼菱,王幽香,潘杰,封麟先;Cp_2ZrCl_2/BF_3/SiO_2-MAO催化体系用于乙烯聚合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1999年04期
9 袁建超;梅铜简;王学虎;刘玉凤;;含溴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乙烯聚合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包永忠,黄志明,翁志学;氯乙烯聚合研究进展[J];聚氯乙烯;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伟;许学翔;景振华;;氯化镁负载乙酰基萘酚半茂钛催化乙烯聚合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孙文华;唐秀波;张东恒;介素云;张闻;马志;;铁配合物催化的乙烯聚合与齐聚[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侯俊先;张文娟;介素云;张树;王科峰;王文清;孙文华;;新型乙烯聚合和齐聚的后过渡金属催化剂[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胡海斌;高海洋;张玲;伍青;;α-胺基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化毅;张辽云;胡友良;;烷基铝引发乙烯聚合的DFT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史新豪;李天佑;陈雪姣;蔡正国;;Cs-对称氨芴二甲基钛络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7 孙俊全;班青;刘希杰;黄明园;徐永进;;碳桥联钛同核及异核茂金属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筱玲;卢季红;张丹枫;黄葆同;;单组分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9 孙文华;张文娟;杨文泓;邢其锋;介素云;张树;杜世振;岳二林;;乙烯聚合后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剂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9分会:应用化学[C];2014年
10 李永飞;伍青;;beta-氨基亚胺镍/MAO体系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永进;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及其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杨华祥;新型铝氧烷的合成及其在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03年
3 刘希杰;双亚甲基芳香桥双核茂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聂玉静;钛锆双核茂金属和非茂钛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D];浙江大学;2007年
5 胡萍;新型钛系及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梦龙;新型两齿金属配合物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2 董博;吡唑类/过渡金属/MAO催化乙烯聚合性能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3 徐韬;多位点亚胺类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巴俊军;基于喹啉环的N~∧N~∧N三齿配体的钴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甄艳;多齿亚胺配体的合成及应用探索[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6 梅铜简;后过渡金属α-二亚胺镍(Ⅱ)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小利;后过渡金属α-二亚胺镍(Ⅱ)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明园;钛、锆茂金属与钐茂金属复合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及乙烯聚合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胡璋;负载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乙烯聚合[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吴招俊;基于GC的氯乙烯聚合动力学参数实时检测系统[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40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88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