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诱导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的探究
本文选题:活性自由基聚合 + 光氧化还原催化 ;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光诱导活性自由基聚合在最近几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应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光的来源广泛,并且具备环境友好性。自从2008年MacMillan报道Ru(bpy)3CI2光氧化还原醛类分子间的烷基化后,许多人开始尝试光氧化还原催化活性自由基聚合。Boyer和他的合作者发展了一种有效方便的光诱导活性自由基聚合,即光诱导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PET-RAFT)聚合。这种聚合方法适用的单体范围广,所得的聚合物结构控制很好并且分子量分布很窄。光氧化还原催化剂,如fac-[Ir(ppy)3]、Ru(bpy)3Cl2、锌卟啉、叶绿素、曙红Y和荧光素等被开发用于PET-RAFT聚合中。二氧化钛是一种半导体金属氧化物,被广泛的应用于污水处理、光伏电池和有机合成等领域。二氧化钛价格低廉,容易获得,无毒并且通过过滤就可以除去。Hynd Remita利用六方相模板法制备了纳米聚(1,4-二苯基丁二炔)(nanoPDPB)纤维。PDPB是一种一维共轭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电化学、电学和光学特性。在光的激发下,这两类物质都可以产生价带电子(e-)和导带空穴(h+)。它们是高效的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二氧化钛或者nanoPDPB光氧化还原催化光诱导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成功实施。它们均可以很好的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
[Abstract]:Photoinduced activ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Reactions can take place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a wide range of light 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Since MacMillan reported on the alkylation of Ruhbpy3CI2 between molecules of photoredox reductive aldehydes in 2008, many people have begun to try photoredox catalytic radical polymerization. Boyer and his collaborators have developed an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photo-induced activ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That is,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reversible addition break chain transfer (PET-RAFT) polymerization. This polymerization method is suitable for a wide range of monomers, the polymer structure is well controlled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is very narrow. Photoredox catalysts, such as fac- [Irppy3] Rubpy3Cl2, zinc porphyrin, chlorophyll, eosin Y and fluorescein,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PET-RAFT polymerization. Titanium dioxide is a semiconductor metal oxide,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hotovoltaic cells and organic synthesis. Titanium dioxide is cheap, easy to obtain, non-toxic and can be removed by filtration. Hynd Remita was prepared by hexagonal templating method to prepare nanopoly (1-diphenyl-4-diphenylbutyl diacetylene) nanoPDPB-based fiber. PDPB is a kind of one-dimensional conjugated polymer with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light, both kinds of substances can produce valence band electron (e-) and conduction band hole. They are efficient photoredox catalysts.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reversible addi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or nanoPDPB photoredox catalytic polymerization wer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They can well control the molecular weight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polymer.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冉;周顺桂;袁田;庄莉;袁勇;;水溶性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2 张群;如何看待呼吸链电子转移的高效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1期
3 汪志勇,张志成,张曼维,姚思德,刘桂民,骆坚,林念芸;含有磷酸酯的肽链中的电子转移[J];化学物理学报;1993年04期
4 储高升,汪志勇,,张曼维,张志成;肽链中电子转移研究的进展[J];大学化学;1995年04期
5 郝芬珊;电子转移反应理论及其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6 郭建新,张启元;异类分子间电子转移过程内重组能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7年15期
7 翟宇峰,蒋华良,朱维良,顾健德,陈建忠,陈凯先,嵇汝运;生物体系中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Ⅱ.分子间电子转移及电子供、受体间不同基团的影响[J];化学学报;1998年11期
8 张少雄;没有必要从反应历程分析电子转移[J];化学教育;2004年08期
9 胡丽娜,张立敏,卢小泉;仿生生物膜上多巴胺的电子转移过程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7期
10 周重文;朱权;傅克祥;李象远;;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的单球模型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忠;龙德武;;氨基酸与银纳米粒子间光致电子转移的量子尺寸效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龚珍;朱维良;沈旭;罗小明;沈建华;陈凯先;蒋华良;;钙和1,3,5,7-环辛四烯的电子转移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陈琪;王磊;郁章玉;;邻甲苯胺在二氯乙烷中电子转移性质及过氧化氢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4 陆道惠;陈德文;王素华;;甲基紫精与醇类间的光电子转移和光反应过程[A];第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张关心;张德清;贾丽娜;曾艳;邬慧;朱道本;;金属离子诱导的分子内电子转移[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吕申壮;李象远;何福城;;构型对芳基桥体分子内电子转移矩阵元影响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周重文;傅克祥;李象远;朱权;;电子转移溶剂重组能的单球模型和TCNQ自交换电子转移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立东;HelmuthM銉hwald;;发生在纳米薄膜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董凤霞;郑莹光;郑海鹏;张瑞丰;沈家聪;;两种稳定自由基之间的电子转移[A];第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张德清;张关心;孙飞;谭陆西;朱道本;;金属离子诱导的四硫富瓦烯与醌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伟;基于第一性原理和量子动力学研究有机体系中电子转移过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吕申壮;有机分子体系电子转移及其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业飞;改进的键耦合路径模型及其在蛋白质电子转移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继凤;生物分子体系中电子转移动力学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朱文娟;溶液中电子转移反应速率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文婷;卟啉修饰电极界面电子转移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刘晓瑭;共掺体系中稀土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及光谱特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荣幸;溶剂中几种典型体系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易海波;有机共轭体系的光诱导分子间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段晓惠;有机分子体系光诱导电子转移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天方;卟啉及衍生物在光合作用下的能量传递和电子转移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
2 程驳非;光诱导电子转移—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的探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万华平;有机小分子的电子转移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4 陶亚;水溶性有机物的电子转移能力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黄金玲;对苯醌电子转移的红外伏吸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董德芳;氢醌等生物分子在液/液界面上的电子转移过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南米娜;模拟生物膜上金属卟啉等化合物电子转移动力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俊英;金属卟啉等化合物在界面上的电子转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佟静;二肽体系电子转移及溶剂效应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10 包子民;π-σ-π型双稳态分子中的分子内电子转移及其外电场效应[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86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98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