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水体系电解液中Zn-PANI二次电池的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2 23:23

  本文选题: + 锌枝晶 ; 参考:《扬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能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清洁、环保、无污染、低成本、高比能量的绿色能源受到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由于具有成本低、绿色、安全、无污染等优点很具有研究开发的潜力。但是由于锌-聚苯胺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锌枝晶的产生造成电池短路,聚苯胺的降解、锌电极的腐蚀、电解液pH值以及集流体和隔膜的缺陷使电池的循环寿命降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锌-聚苯胺电池的工业化生产。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开展了以下工作。通过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塔菲尔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分别研究了锌电极在添加了适量的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添加剂(一元羧酸盐、二元羧酸盐、三元羧酸盐以及混合羧酸盐)并配制成不同酸度的水体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质,然后通过分析对比锌电极在电解液中表现的性质,确定较佳的电解液的组成成分。研究表明:在含Cl-的水体系电解液中,添加适量的某一元羧酸盐(SP)和某二元羧酸盐(SM)添加剂能提高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而且锌电极在其中也不易发生自腐蚀现象。然后再通过改变电解液的pH及组成成分的浓度选出较佳的电解液体系。结果表明,在电解液pH约为4.0,ZnCl2浓度为0.20mol dm-3,NH4Cl浓度为0.50 mol dm-3,SP 浓度为 0.10 mol dm-3;SM 浓度为 0.20 mol dm-3,Na2A 浓度为 0.25 mol dm-3,Na3B浓度为0.05moldm-3时,锌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稳定性以及体系的可逆性最佳。通过红外(FT-IR)、紫外(UV)、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方式对比分析了聚苯胺的不同合成方式对聚苯胺结构的影响。发现合成方式的改变对聚苯胺的结构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参照锌电极性质的研究,在氯离子体系电解液中添加适量的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添加剂,通过循环伏安、交流阻抗以及充放电等方法,探讨出聚苯胺电极最合适的水体系电解液的组成配比,再通过研究聚苯胺分别在不同pH值的水体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质,选择出最佳的pH值。实验结果显示,聚苯胺电极在电解液pH约为4.0,ZnC12浓度为0.20 mol dm-3,NH4Cl浓度为0.50 mol dm-3,SP 浓度为 0.10 mol dm-3;SM 浓度为 0.20 mol dm-3,Na2A 浓度为 0.25 mol dm-3,Na3B浓度为0.05 mol dm-3时,能发挥最好的电化学活性。这与锌电极对电解液配比要求的条件一致。研究了不同集流体材料:导电玻璃纸、不锈钢网、软石墨和碳布的性能。采用循环伏安,电化学交流阻抗以及动电位极化等手段,对比了不同的空白集流体在电解液中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然后以化学氧化法或电化学沉积合成的聚苯胺为正极材料,打磨后的锌片为负极材料,以(0.50 mol dm-3 NH4C1 + 0.20 mol dm-3 ZnCl2+ 0.05 mol dm-3 Na3B + 0.20 mol dm-3 SM + 0.10 mol dm-3 SP + 0.25 mol dm-3 Na2A)体系作为电解液,组装成锌-聚苯胺二次电池,重点研究了不同的充电上限电压、放电下限电压、电流密度、隔膜等条件对锌-聚苯胺二次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影响。得出最合适的充放电条件:电解液pH4.0时,充电上限电势为1.5V,放电下限电势为0.7V,电流密度为40 mAg-1,以吸水纸为隔膜,锌-聚苯胺电池的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129.5 mAh g-1。锌-聚苯胺二次电池在充放电1000次循环后,电池的比容量仍能保持在94.3 mAh g-1,库伦效率在90%以上,而且在负极材料锌片的表面也没有发现锌枝晶。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zinc - polyaniline secondary batteries with low cost , green , safe , pollution - free , low cost and high specific energy .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ynthetic methods on the structure of polyaniline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IR ( FT - IR ) , ultraviolet ( UV ) , X - ray diffraction ( XRD )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SEM ) . The charge - discharge performance of zinc - polyaniline secondary battery was studied with ( 0.50 mol dm - 3 NH4C1 + 0.20 mol dm - 3 ZnCl 2 + 0.05 mol dm - 3 Na3B + 0.20 mol dm - 3 SM + 0.10 mol dm - 3 SP + 0.25 mol dm - 3 Na2A ) as electrolyte .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46;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树立;这里的电解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谈谈电解液添加剂[J];汽车电器;2002年06期

2 孙成;电解液添加剂[J];蓄电池;1997年01期

3 李丽,吴锋,陈人杰,李月娇;新型亚硫酸丁烯酯有机溶剂电解液的电化学应用研究[J];现代化工;2005年10期

4 陈妹琼;张敏;蔡志泉;代相成;程发良;陈红雨;;多元醇对气相二氧化硅胶体电解液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蓄电池;2010年02期

5 关锋;高夏南;朱明昌;刘蕾;高恩君;;电解液添加剂苯基丙二酸对电池持续放电时间影响的研究[J];当代化工;2011年01期

6 付珂玮;高鹏;;碱性二次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12年01期

7 王元有;刘天晴;吴非;;含有聚丙烯酰胺的固态胶体电解液的研制与性质[J];蓄电池;2012年06期

8 董保光,卢国琦;某些添加剂对负极氢过电位的影响[J];蓄电池;1989年04期

9 杨勇;梁晶晶;;不同电解液添加剂对蓄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J];蓄电池;2011年04期

10 梁艳;何平;于婷婷;杨定明;蒋琪英;戴亚堂;;添加剂对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的影响[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聚平;赵鹏;王莉;尚玉明;何向明;;双马来酰亚胺作为锂离子电池高电压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郑洪河;秦建华;石磊;小久见善八;;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液添加剂研究与开发[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许梦清;左晓希;周豪杰;李伟善;刘建生;袁中直;;丁磺酸内酯(BS)作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谢晓华;陈立宝;孙伟;解晶莹;;VA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的性能研究(英文)[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5 赵瑞瑞;石光;任安福;胡建强;陈红雨;;碳纳米管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对胶体蓄电池性能的影响[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蔡忠仁 通讯员 熊志敏;福州与院校3个化工项目对接[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记者 蔡忠仁;我新型锂电池添加剂开发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何兴明 林传仁;中科院锂电池新型材料项目落户邵武[N];闽北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表面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斌;锂离子电池电极/电解液界面膜的设计与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潘君丽;基于锌负极的二次电池新体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任宁;高压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改性及应用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7年

5 任永欢;锂离子电池低温/高电压电解液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元龙;碳酸酯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超临界CO_2回收及再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金祖习;作为二次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有机含硫化合物和安全性电解液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马玉林;锂离子电池用含磷酸酯阻燃剂电解液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袁艳;锂硫电池硫基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10 章正熙;新型离子液体电解液的设计与开发及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敬学;锆盐体系电解液失效过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

本文编号:2011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011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f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