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交叉脱氢偶联的串联环化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5 20:53
【摘要】:交叉脱氢偶联反应(CDC)直接通过两个C-H键结合,形成新的C-C键,避免了预先制备官能团化底物。因此,交叉脱氢偶联反应为有机合成提供了高效、环境友好的新途径。虽然交叉偶联反应从简单原料出发,通过C-H键直接官能团化,以很高的原子利用率合成了复杂化合物,但在该领域仍然要面临一些重大挑战。环状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种类最多、数目最庞大的物种之一。许多天然产物和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药物及合成中间体都包含环状化合物骨架。如吲哚啉一1-酮骨架存在于很多天然产物中,具有异吲哚啉一1-酮亚结构的很多化合物显示出重要的药理活性。传统上,这些环状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分子内成环反应或分子间多步反应来合成。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原料不易得、反应条件苛刻、原子利用率低、三废排放量大。资源包括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对污染忍受能力的有限性迫使人类发展高效、低耗、无排放的生产技术,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新观念。因此,在环状化合物合成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发展高效反应途径是实现环化反应绿色化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绿色化学品的研究和开发、环境保护影响重大。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下交叉脱氢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芳香羧酸、酰胺、二甲亚砜三组分通过Pummerer重排,实现了分子间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异吲哚啉酮类化合物。该串联环化反应经历了分子间Csp~2-H/Csp~3-H的交叉偶联、C-N键的形成以及分子内的酰胺化反应。值得指出的是,在反应中二甲亚砜作为亚甲基给予体,反应无需加入催化剂和添加剂。第三章以简单易得的邻甲基苯甲酸为原料,[Cp*RhCl_2]_2为催化剂,碳酸银为氧化剂,二水合氯化铜为添加剂,利用芳香羧酸C(sp~2)-H键的氧化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成功的合成了4,8-二甲基联苯二甲酸酐,为联苯二甲酸酐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简单方便的途径。第四章全文总结,对所做工作、结论以及创新点进行总结。
[Abstract]:The cross dehydrogenation coupling reaction (CDC) combines two C-H bonds directly to form a new C-C bond and avoid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functional group substrate. Therefore, the cross dehydrogenation coupling reaction provides a new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 for organic synthesis. Complex compounds are synthesized by the utilization rat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major challenges in this field. Cyclic compounds are one of the most species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organic compounds. Many natural products and drugs with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synthetic intermediates contain cytoskeleton. Such as indoline one 1- ketone skeleton. In many natural products, many compounds with isoindoline and one 1- ketone exhibit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raditionally, these cyclic compounds are mainly synthesized by intramolecular ring reaction or intermolecular multistep reaction. These methods have some shortcomings in varying degrees, including raw materials and harsh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limited nature of the atomic utilization rate and the high emission of three wastes.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limited energy and the limited environment for pollution tolerance compel human to develop high efficiency, low consumption, non emiss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green chemist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emistry is a new concept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yclic compound synthes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efficiency reaction pathway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en cyclization,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reen chemical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ross dehydrogenation coupling reaction under the transition metal catalysi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 amides, and two methyl sulfoxide were rearranged through Pummerer rearrangement, and the intermolecular tandem cyclization reaction was realized. The biologically active isaindolone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The series cyclization reaction experienced intermolecular cross coupling of Csp~2-H/Csp~3-H, the formation of C-N bond and the amidation reaction in the molecule. In the reaction, two methyl sulfoxide was given as a methylene donor, and the reaction did not need to be added to the catalyst and additive.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simple and easily available o methyl benzoic acid was used as the raw material, [Cp*RhCl_2]_2 as the catalyst, the silver carbonate as the oxidant, the two hydrated copper chloride as the additive, and the oxidation cross dehydrogenation coupling reaction of the aromatic carboxylic acid C (sp~2) -H bond, A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4,8- two methyl biphenyl two methanic anhydride provides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way for the synthesis of biphenyl two formic anhydrid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clusion and the innovation poin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琳,张颖;电环化反应选择规则教学浅谈[J];天津化工;2001年05期

2 谢庆郊;;电环化反应选律的讨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3 孙晓日,许和允,张英;聚异戊二烯橡胶环化反应研究的进展[J];菏泽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4 罗冬冬;用手指表示电环化反应的方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5 朱敦如;烯基自由基的分子内环化反应[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6 徐小岚;万薪;耿烨;张家松;许华建;;氮自由基环化反应的新进展[J];有机化学;2011年04期

7 王逵;孙传智;孙南;;具有高产率和专一性的自由基环化反应的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3年05期

8 邹继文;关烨第;;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锗化合物的研究——Ⅰ.烷基锗类化合物合成、环化反应和生物活性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2年05期

9 张群健,李金恒,程金生,江焕峰;烯烃的自由基环化反应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2年09期

10 李肇凯;;酸催化二甘醇脱水环化反应研究[J];金山油化纤;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壮志;焦宁;;直接去氢环化反应在吲哚类及其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志强;黄晓成;李金恒;;铁催化环化反应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清;黄宪;;α-联烯酸的有机碲内酯环化反应合成碲代丁烯酸内酯化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麻生明;于飞;高文忠;;二价钯催化的α或β联烯胺与烯丙基溴的偶联环化反应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王庆刚;邓贤明;孙秀丽;唐勇;;手性硫叶立德引发的分子内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黄有;李二庆;郑洁;赵红霞;;有机瞵小分子催化的连续环化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7 徐同玉;杨琴;李玉学;余正坤;;铁催化炔基缩醛的环化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8 鲁彦;张津枫;郑长城;董海鸥;邓国才;;4,5-二甲基-N-(D)脱氧核糖醇基-2-偶氮苯基苯胺环化反应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A];天津市第十四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9 余旭芬;陆熙炎;;阳离子钯催化的邻亚胺芳基硼酸与炔烃的串联环化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贺峥杰;徐四龙;陈荣顺;秦子凤;;胺催化烯丙基醋酸酯与缺电子烯的[4+2]和[2+2+2]环化反应:叔胺与叔膦之间迥异的催化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君;基于羰基化合物和醛(亚胺)交叉二聚的Cope重排和Prins环化反应的研究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杨芳;炔酮的串联环化反应及水相室温下的三氟甲中文基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王志强;铁或铜催化炔烃参与的分子内环化反应[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明忠;无金属催化的N-芳基丙烯酰胺加成—环化反应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周备;基于吲哚的Minfiensine骨架合成及吲哚咪唑杂合物的构效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6 田均均;叔膦催化下缺电子共轭体系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李智;烯基硅基烯酮的制备及其[4+1]环化反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石峗;过渡金属活化炔基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鲁神赐;光诱导的卤代杂环化合物的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杨静宇;布朗斯特酸或路易斯酸催化的烯胺酮类化合物环化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荣誉;炔烃分子内环化合成螺环和喹啉酮等杂环化合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因龙;光致电环化反应合成苯并[a]咔唑化合物的方法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荆玉锋;硅胺基稀土配合物催化的功能取代胺和端炔与累积双键分子的环化反应[D];复旦大学;2012年

4 宋波;锌催化烯炔酮串联环化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华鹏;Lewis acid催化Donor-Acceptor环丙烷的[3+3]环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张耀虎;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迈克尔/环化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7 庞鑫龙;有机高价碘盐化合物诱导的一步串联环化反应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胡亚东;构筑稠合邻羟基苯甲醛的环化反应及机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9 杨梅;叔膦催化下缺电子共轭体系与马来酰亚胺的[4+1]环化反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5年

10 王德伟;金、铂活化炔基的环化反应及咔唑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253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1253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b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