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大气压光电离质谱分析霍林郭勒褐煤中的有机质

发布时间:2018-08-06 20:35
【摘要】:依次用CS2、乙酸乙酯、甲醇和丙酮萃取内蒙古霍林郭勒褐煤,得到各级萃取物。采用配有大气压光电离源(APPI)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对所得萃取物进行分析。选择甲苯和1,4-二氟苯作为APPI电离条件下的助离子化剂。结果表明,1,4-二氟苯和甲苯都表现出较好的助离子化效果,得到更多煤的可溶组分的分子信息。其中甲苯对离子信号强度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在煤的各级萃取物中发现了较多的二聚体现象,可能是分子间缔合形成的分子簇,这间接证明了煤体系内存在分子间缔合交联现象。并且发现缔合分子均含有杂原子。在3种离子化条件下,煤萃取物的分子量分布区间差异不大:60%的萃取物分子量在200~500 Da之间,约10%的萃取物分子量500 Da。大气压光电离质谱离子化法结合1,4-二氟苯和甲苯这两种助离子化剂均能很好地分析煤中分子量较大(500 Da)的弱极性或非极性化合物。
[Abstract]:In turn, CS _ 2, ethyl acetate, methanol and acetone were used to extract Huolingol lignite from Inner Mongolia.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with atmospheric pressure photoionization source (APPI)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xtracted products. Toluene and 1o 4-difluorobenzene were selected as auxiliary ionization agents under APPI ionization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difluorobenzene and toluene exhibit better ionization effect and obtain more molecular information of soluble components of coal. The effect of toluene on the enhancement of ion signal intensity is more obvious. A large number of dimer phenomena were found in all levels of coal extracts, which may be molecular clusters formed by intermolecular association, which indirectly proves the existence of intermolecular association and crosslinking in coal systems. It is also found that all the associated molecules contain heteroatom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ree kinds of ionization,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coal extract was not different in the range of: 60% and about 10%,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extract was between 200,500 Da and 500 Da, respectively. Atmospheric pressure photo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PCMS) combined with 1 ~ (4) -difluorobenzene and toluene can be used to analyze weakly polar or nonpolar compounds with high molecular weight (500Da) in coal.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No.IRT1305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676293)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质谱科学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JXMS201504)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CPEUKF1404) 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o.KJ2014A031)资助~~
【分类号】:O657.63;TQ5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华,水恒福;煤的缔合结构研究 Ⅱ溶液黏度变化[J];燃料化学学报;2005年01期

2 王夺元;何慧珠;张麟华;李琼瑶;萧绪玲;;白酒中氢键缔合作用的模型研究[J];化学通报;1985年04期

3 沈慕昭;李敏;胡志彬;;铜与乙二胺、柠檬酸盐的络合—缔合作用[J];电镀与精饰;1985年01期

4 王夺元;何慧珠;萧绪玲;张麟华;李琼瑶;;白酒中氢键缔合作用的研究 (二)乙醇—水混合体系中发生缔合作用的质子间的交换作用[J];酿酒;1986年01期

5 童景山,张建,程梅兰;极性气体分子缔合平衡常数、缔合焓和缔合熵方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0年02期

6 张敬畅,胡一丁,金关泰;量子化学研究羧酸锂缔合体的结构模型[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7 童景山,张建;极性气体的第二维里系数及缔合平衡常数和缔合焓方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年01期

8 水恒福,周华;煤的缔合结构研究Ⅰ溶液缔合动力学[J];燃料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9 曹宝格;陈明强;罗平亚;王昆;李书静;;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临界缔合浓度[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项永昌;;关于不缔合液体导热系数计算[J];杭州化工;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霄;李浩然;王培贵;姚加;;缔合体系过量谱学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李浩然;朱霄;姚加;王从敏;韩世钧;;谱学——研究缔合体系的有力工具[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柳建新;;聚合物溶液在缔合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8分会:高分子科学[C];2014年

4 唐朔;蔡丽波;左榘;;κ-卡拉胶链单双螺旋机理及缔合行为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承果;陈健强;谢鸿峰;程时;;GPC-LS快速研究PMMA/PEG/THF体系中的缔合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胡锴;吴晓军;季振平;程功臻;;表面活性剂分子胶束缔合体系对溶质图谱分离效果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丁元华;郭荣;;离子液体与DNA相互作用的缔合特性和分子机理[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李小森;张郁;唐良广;冯自平;;利用统计缔合流体理论状态方程预测气体水合物的平衡形成条件以及醇类物质对水合物形成的热力学抑制作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9 王丽丽;丁元华;郭荣;;C_6H_(13)COOH/KOH/H_2O三组分体系缔合特性及其在光伏电池植绒中的应用[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周家伟;;聚乙烯吡咯烷酮与各类染料的缔合作用比较[A];第七届全国染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兰克;以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开发出强亲和力蛋白质[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清;Feshbach共振操控超冷分子的光缔合[D];山西大学;2016年

2 蓝蓉;含醇缔合体系的理论、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龙云;超冷镱原子光缔合谱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4年

4 何昌春;缔合变阱宽方阱链流体分子热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张为;利用整形激光脉冲控制原子光缔合动力学及碰撞过程中电荷转移[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金磊;缔合型聚电解质水溶液的剪切与热诱导增稠行为[D];浙江大学;2014年

7 黄寅;利用超短脉冲激光控制超冷原子光缔合反应和冷分子定向[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许波;应用SAFT缔合模型研究缔合体系的谱学性质[D];浙江大学;2005年

9 牛英煜;飞秒激光场中极性双原子分子光缔合反应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曹宝格;驱油用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粘弹性实验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雪芳;超冷RbCs极性分子的光缔合制备及光谱测量[D];山西大学;2014年

2 葛艳;荧光光谱法在煤液化重质产物缔合结构表征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年

3 廖圣良;萜类驱避化合物与引诱物缔合作用对驱避活性影响的定量计算[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4 赵智军;神华PDU液化重质产物缔合行为与聚集过程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莹;丙氨酸—无机盐溶液中缔合与水合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6 胡晨阳;基于双光缔合光谱精密测量超冷铯分子转动常数[D];山西大学;2016年

7 赵泽宇;采用超快激光控制原子缔合与分子解离及分子定向动力学[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王培贵;N,N-二甲基甲酰胺/醇体系光谱研究及缔合模型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常哲;碱金属原子的光缔合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兵;非离子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与应用[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68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168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