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雌性中华绒螯蟹蒸制过程中肝胰腺脂质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关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11 10:55
【摘要】:研究中华绒螯蟹在蒸制过程中脂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变化与挥发性化合物形成之间的关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挥发性化合物。使用固相萃取法分离总脂,并对极性脂和中性脂中的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去除总脂对于中华绒螯蟹挥发性物质气味轮廓有显著影响,特别是醛类物质(己醛、庚醛、(E)-2-辛烯醛、(E,Z)-2,6-壬二烯醛、(Z)-2-癸烯醛、十一醛、十五醛)和酮类物质(2-壬酮)。在蒸制过程中,中性脂含量上升极性脂含量下降,而总脂含量变化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极性脂在蒸制过程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降低。并且极性脂中减少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C_(18:1n-9c)、C_(20:1n-9)、C_(20:4n-6)和C_(22:6n-3)与总脂中的脂肪酸有相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这些极性脂中的脂肪酸可能是在蒸制过程中,通过热氧化降解形成的醛类和酮类的风味前体物质。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lipid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Eriocheir sinensis (Eriocheir sinensis) was studied. The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by 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otal lipids were separated by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the fatty acids in polar and neutral lipid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of total lipid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dour profile of volatile substances in Eriocheir sinensis, especially aldehydes (hexanal, heptanal, (E) -2-octenal, (EJ Z) -2n 6-nonadienal, (Z) -2-decenal, undecanal, pentadecanal) and ketones (2-nonanone). In the evaporation process, the neutral lipid content increased and the polar lipid content decreased, while the total lipid content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polarity lipid were decreased. The decreased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especially C _ (18:1n-9c) C _ (20:1n-9) C _ (20:4n-6) and C _ (22:6n-3) in polar lipids showed the same trend as those in total fa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tty acids in these polar lipids may be the flavor precursors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formed by thermal oxidation during evapor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471608)
【分类号】:TS254.7;O657.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辰婧;松前成辉;付娜;刘源;陶宁萍;王锡昌;;不同阶段中华绒螯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J];食品科学;2013年22期

2 洪美玲;陈立侨;顾顺樟;刘超;张璐;李二超;;不同温度胁迫方式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化学指标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年06期

3 黄春红;杨品红;韩庆;王文彬;;池塘精养中华绒螯蟹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食品与机械;2013年01期

4 孟勇;张阳;黄鸿兵;张美琴;吴光红;;中华绒螯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过程中生物胺的变化[J];食品科学;2013年16期

5 黄小红;陈宏惠;金艳冬;艾启青;王寿昆;;氨基酸对中华绒螯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2期

6 秦钦;张彤晴;陈炳耀;朱清顺;周刚;;不同生态环境中华绒螯蟹肉脂品质的比较[J];淡水渔业;2006年03期

7 顾赛麒;张晶晶;王锡昌;陶宁萍;吴浩;;不同产地熟制中华绒螯蟹肉挥发性成分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05期

8 席玉英,王兰,杨秀清;汞在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器官中的积累[J];动物学报;2001年S1期

9 堵南山,赖伟,安婴,姜焕伟;中华绒螯蟹受精的细胞学研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2年03期

10 杨志彪;赵云龙;周忠良;李娜;杨健;;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代谢酶活力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彪;赵云龙;杨健;;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李海迪;杨先乐;胡鲲;王翔凌;钱云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中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3 孟庆国;顾伟;王文;;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抗原相关蛋白筛选[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堵南山;;中华绒螯蟹的受精[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顾景龄;张云贵;刘祥云;杜育哲;;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数学模型的初探[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邱高峰;刘萍;房君江;冯海洋;;成熟促进因子在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作用[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洁;陈立侨;周忠良;唐思贤;;中华绒螯蟹同工酶发育遗传学研究 Ⅰ.长江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同工酶的特异性分析[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艾春香;陈立侨;高露姣;温小波;;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磷酸酶的影响[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王群;赵云龙;马强;丁银娣;陈立侨;;微量元素锌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生殖的影响[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成永旭;南天佐;吴旭干;;中华绒螯蟹第一、第二次产卵的生殖性状和苗种质量的比较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淳宣;中华绒螯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通过验收[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通讯员 周璐 王一森;艾比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有了地方标准[N];博尔塔拉报;2010年

3 许本宏邋林鸣;中华绒螯蟹特色哪里来[N];中国质量报;2007年

4 赵文;东台打造中华绒螯蟹原生态品牌[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于志;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6 记者 古丽娜;布尔津绒螯蟹上首都餐桌[N];阿勒泰日报;2010年

7 姜奕轲;东海所回收人工放流中华绒螯蟹[N];中国渔业报;2011年

8 通讯员  吴高翔 刘洪春;怀远重振中华螯蟹品牌[N];安徽日报;2006年

9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徐在宽;高效水产品种推荐——中华绒螯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2年

10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省中华绒螯蟹育苗生产标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孙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功能与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蒋惠;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晶晶;中华绒螯蟹免疫致敏现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邱仁杰;脂肪酸营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免疫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5 穆淑梅;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义;中华绒螯蟹新型免疫调节剂及其酚氧化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吴江立;中华绒螯蟹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8 张莹;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因子功能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朱泽远;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10 母昌考;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Peroxiredoxin 6和Thioredoxin 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狄盼盼;太湖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钱陪陪;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巢发育中的表达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敏;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吴韬;不同水溶性果胶和木聚糖对中华绒螯蟹(Erocheirsinensis)生长、消化生理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侍苗苗;纳米硒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陈小兵;中华绒螯蟹肠道核心菌群初探[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7 高先楚;脂质对中华绒螯蟹性腺香气的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杜洁;基于机器嗅觉的中华绒螯蟹新鲜度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石婧;配合饲料和野杂鱼育肥对中华绒螯蟹风味品质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10 慈元吉;中华绒螯蟹性早熟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76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176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5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