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8-09-05 17:49
【摘要】:生物传感器涉及多学科交叉,它是当前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检测技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作为其重要分支,由于具有响应快、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易操作性、低成本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农业分析、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纳米材料由于自身具备优异的导电性、生物相容性、电催化性、大的比表面积等性能,可用于修饰电极构建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从而有效提高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主要从二硫化钼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角度出发,成功制备了金纳米颗粒功能化二硫化钼(AuNPs@MoS_2)和金纳米颗粒和硫堇共同功能化二硫化钼(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AuNPs@MoS_2纳米复合材料能够保持血红蛋白(Hb)的生物活性,而且可以促进Hb的活性中心与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的特性,构建了基于AuNPs@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研究了Hb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并实现了对过氧化氢(H2O2)和一氧化氮(NO)的检测。结果表明,AuNPs@MoS_2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对H2O2和NO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10-300μM H2O2和10-1100μM NO范围内,基于MoS_2的电化学传感器的电流峰值与H2O2和N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其检测限分别可达到4μM H2O2和5μM NO,而且该传感器还展现了较高的选择性和良好的重现性。(2)利用硫堇(Thi)和MoS_2协同还原作用,采用简单的一步合成法可控制备了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硫堇不仅具备电活性物质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还原剂与MoS_2共同调控金纳米颗粒的形貌。控制Thi和MoS_2的加入浓度比例,可控制备了球形、三角形、四叶草状、花状的金纳米颗粒功能化MoS_2纳米复合材料(AuNP-Thi-MoS_2)。我们选取了四叶草状的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样本,并对其进行各种仪器表征分析,如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证实我们成功制备了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3)选取四叶草状的AuNP-Thi-MoS_2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极修饰材料,构建了一种用于检测癌胚抗原(CEA)的免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的Thi峰电流降低值与CEA的浓度在1 pg m L-1-10 ng mL-1范围内成明显的线性关系,其最低检测限可达到0.52 pg m L-1。而且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选择性和重现性,并可应用于人类血清实际样本检测。
[Abstract]:Biosenso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tection techniques in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medic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gricultural analysis, food safety and other fields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quick response, high sensitivity, high selectivity, easy operation and low cost. Due to their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biocompatibility, electrocatalysis and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nanomaterials can be used to fabricate novel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with modified electrodes. Therefor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preparation of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composit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are discussed. Gold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 molybdenum disulfide (AuNPs@MoS_2) and gold nanoparticles and thionine co-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 (AuNP-Thi-MoS_2) nano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and electrochemical enzyme biosensor and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The main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1) the bioactivity of hemoglobin (Hb) can be maintained by using AuNPs@MoS_2 nanocomposites, and the electron transfer between the active center of Hb and the electrode can be promoted. The electrochemical enzyme biosensor based on AuNPs@MoS_2 nanocomposites was constructed. The direct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Hb was studied and the detection of H2O2 and (NO) wa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de modified by AuNPs @ MoSport2 nanocomposite has goo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for H2O2 and NO. In the range of 10-300 渭 M H2O2 and 10-1100 渭 M NO, the peak current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MoS_2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H2O2 and NO. The detection limits can reach 4 渭 M H2O2 and 5 渭 M NO, respectively. The sensor also shows high selectivity and good reproducibility. (2) the AuNPThi-MoS_2 nanocomposites can be controlled by a simple one-step synthesis method using the synergistic reduction of thionine (Thi) and MoS_2. Thionine not only has the properties of electroactive substances, but also can be used as reducing agent and MoS_2 to control the morphology of gold nanoparticles. By controlling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Thi and MoS_2, the spherical, triangular, clover and flower-like gold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ized MoS_2 nanocomposites (AuNP-Thi-MoS_2) can be controlled. The clover AuNP-Thi-MoS_2 nanocomposites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 and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instruments, such a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UV X-ray diffraction (UV)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t is confirmed that we have successfully prepared AuNP-ThiMoS_2 nanocomposites. (3)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four-leaf AuNP-Thi-MoS_2 nanocomposites as electrode modified materials. The Thi peak current decrease of the sensor is li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CEA in the range of 1 pg mL ~ (-1) ng mL-1, and the minimum detection limit can reach 0.52 pg mL ~ (-1). Moreover, the sensor has good sensitivity, selectivity and reproducibility,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human serum sample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2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3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4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5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7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10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卜小海;螺旋聚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王洪宾;LiFePO_4/C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杨慧;基于溶剂浇铸法和沉积法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D];上海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2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6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王龙;纺丝用PA66/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D];郑州大学;2015年

8 牛鹏怀;纳米复合材料在潜指纹显现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钟苗苗;蒙脱土改性聚碳酸亚丙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娇;氧化锌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25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225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c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