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光引发RAFT聚合诱导牛血清白蛋白原位自组装行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14:56
  近年来,聚合诱导自组装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合成嵌段共聚物纳米材料的一种通用方法,其可以在高聚合物浓度下进行反应。而蛋白质自组装纳米材料由于其生物相容性、降解性极好和丰富的功能性,以及在药物/基因运输,蛋白质治疗,纳米反应器或人造细胞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同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考虑到蛋白质结构十分脆弱,在传统聚合诱导自组装方法那种高温的条件下很难进行反应,因此研究聚合诱导蛋白质自组装是十分有意义的。在本文中,我们展示了一种简单有效地合成蛋白质纳米粒子的方法,通过使用多位点RAFT试剂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大分子链转移剂,利用光引发的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1、合成一种基于牛血清白蛋白的大分子链转移剂(BSA-CTA)。我们设计合成一种巯基噻唑啉酯活化的RAFT试剂,利用BSA表面的氨基和噻唑啉酯在H2O/DMSO两相界面进行反应,合成BSA-CTA链转移剂。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来计算出BSA表面的RAFT试剂数量。2、通过光引发RAFT聚合诱导实现了BSA原位自组装,得到球形蛋白质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仪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对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和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PDI)进行分析。而且在改变实验条件下,依然能够稳定的得到球形纳米粒子,纳米粒子的尺寸在164 nm-255 nm。3、探究了聚合诱导牛血清白蛋白自组装的机理。聚甲基丙烯酸羟丙酯(PHPMA)的链增长导致星型BSA-PHPMA耦合体的疏水性的增加,当达到溶液的临界聚集浓度时,它们将通过PHPMA间相互的疏水作用聚集成纳米粒子。4、我们验证了合成的BSA球形纳米粒子的稳定性、低细胞毒性和高酶活性。并通过封装作用实现了不同类型物质的包载,包括荧光染料尼罗红,小分子药物DOX和生物大分子DNA。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31.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的研究进展
        1.2.1 RAFT水相分散聚合自组装
        1.2.2 RAFT非水相分散聚合诱导自组装
    1.3 光引发RAFT聚合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生物大分子链转移剂(BSA-CTA)的合成
        2.2.1 RAFT试剂的合成
        2.2.2 BSA-CTA的合成
    2.3 光引发RAFT聚合诱导BSA原位自组装
    2.4 分析表征及性能测试
        2.5.1 核磁共振仪(NMR)
        2.5.2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
        2.5.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2.5.4 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
        2.5.5 荧光分光光度计(FL)
        2.5.6 动态光散射(DLS)
        2.5.7 凝胶渗透色谱(GPC)
        2.5.8 细胞存活率分析(MTT assay)
        2.5.9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5.10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第3章 光引发RAFT聚合诱导BSA原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构筑
    3.1 生物大分子链转移剂(BSA-CTA)的设计与构建
        3.1.1 BSA表面氨基数的研究
        3.1.2 RAFT试剂的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3.1.3 BSA-CTA链转移剂的分析与表征
    3.2 BSA原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合成
        3.2.1 光引发RAFT聚合诱导BSA原位自组装
        3.2.2 BSA纳米粒子的表征
        3.2.3 BSA自组装行为的调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合诱导BSA自组装的机制和纳米粒子的应用探索
    4.1 聚合诱导BSA自组装机制探索
    4.2 BSA纳米粒子应用探索
        4.2.1 BSA纳米粒子性能研究
        4.2.2 BSA纳米粒子的包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稳根;焦庆才;;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理[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年02期

2 余进保;贾莉;;牛血清白蛋白的生产工艺与产品分析[J];生化药物杂志;1984年03期

3 袁勤生;龚毅;范怡;;猪血清白蛋白的分离和纯化[J];生化药物杂志;1985年04期

4 徐云远,葛瑞昌,周桂花;牛血清白蛋白纯化工艺的改进[J];甘肃科学(甘肃省科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5 张保林,王文清,吴永慧;螯合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竞争配位钕(Ⅲ)的动力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2年07期

6 梁宏,周永洽,申泮文;金属-血清白蛋白配合物的结构研究进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7 雷和花,罗登柏;血清白蛋白的铅(Ⅱ)-抗坏血酸络合吸附波法测定[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8 董学芝;王明瑞;李畅;;牛血清白蛋白与萘酚绿B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1期

9 唐臻强;易平贵;于贤勇;;氧氟沙星与脲诱导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机制研究[J];化学学报;2008年11期

10 孙占国;刘斌;杨斌盛;;5-氯-水杨酸-铬(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光谱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波;多酚类化合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力关系、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徐洪亮;小分子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梁彦秋;铜(Ⅱ)镉(Ⅱ)、几种小分子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鑫;中药丹参活性成分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李小龙;高光敏性Y型酞菁氧钛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谢宝龙;血清白蛋白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抑制作用[D];天津大学;2016年

7 王宁;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小分子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吕玲;外加磁场下RAFT聚合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缪昭华;光热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癌症诊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李向荣;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微量热和谱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惠;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间反应机理的同步荧光光谱法与改进荧光光谱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孔佩璇;液态酶法测定糖化白蛋白在2型糖尿病合并低血清白蛋白患者中的临床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胡晓慧;金(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廖志希;光谱法研究四类含氮稠环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蒋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俊;光谱法研究抗生素与金属离子对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琳琳;基于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的黄酮类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8 金蕊;牛血清白蛋白与喹诺酮类药物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郑芳青;牛血清白蛋白—二氧化铈纳米人工酶的合成及其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王婉君;药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学与电化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53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253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