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金属氧化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6 12:59

  本文关键词:氧化亚铜的有机物还原法制备及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4年

金属氧化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朱道政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与工业的发展,大量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制备使用和环境污染的处理就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金属氧化物材料,如:Ti02、CuO等,因其廉价,易于制备,材料性能较为稳定等诸多优点,一直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金属氧化物材料普遍催化活性差,电化学性能差和不易循环再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也限制了材料的可应用性。通过对金属氧化物材料进行复合改性,提高材料活性也就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从清洁能源和环境催化入手,首先通过溶胶凝胶与水热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出Ti02/石墨烯纳米复合物,探讨了复合材料光催化剂光解水制氢性能,再通过石墨烯与CuO的复合,制备出介孔棒状CuO与石墨烯的复合纳米材料,探讨了其作为锂电阳极材料的电池性能。另外,我们还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三维片层自组装结构的Fe3O4@Cu2O/Ag复合物,该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稳定性及可循环利用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将溶胶凝胶与水热相结合的一步法制备出TiO2/rGO复合材料,使用这种简单的一步法,在不加入任何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可使Ti02前驱体的水解和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同步进行。通过表征我们发现,Ti02纳米粒子均匀的负载于石墨烯片层的表面并具有很好的分散性。样品的光催化水分解制氢性能测试表明,该方法制备的TiO2/rGO复合材料的制氢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与纯的Ti02纳米颗粒相比,复合物4小时的制氢量增大了3.5倍。同时,其制氢效率也比商业P25要高出2.3倍之多。 2.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备氧化铜纳米棒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通过表征我们发现,石墨烯片层上生长的CuO呈三维介孔纳米棒状结构。将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阳极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我们发现,与纯的CuO相比,由于复合阳极材料中有石墨烯的加入,增强了离子和电子的传输性能,使其不论在可逆容量还是循环寿命上均有较大的提高。样品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依然可以稳定在470mAh/g左右,展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3.我们首先使用简单的共沉淀法制备出颗粒均匀的Fe304纳米粒子,再通过一步法制备出纳米片层自组装的Fe3O4@Cu2O/Ag复合物,其中纳米片的厚度约为150m。该复合物在可见光条件下对甲基橙染料展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在光照40分钟后催化效率即可达97.7%。同时,因复合物中Ag的存在,不仅提高了其催化效率,同时对Cu20的光腐蚀起到极大的抑制作用,经过5次循环,其催化效率依然可接近90%,展现出了比Fe3O4@Cu2O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另因有Fe304的存在,可通过磁性使复合物有效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Q123.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晨洪;韩优;迟名扬;;基于Cu_2O的光催化研究[J];化学进展;2010年12期

2 张青红;;二氧化钛基纳米材料及其在清洁能源技术中的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12年01期

3 Samuel S.Mao;Shaohua Shen;Liejin Guo;;Nanomaterials for renewable hydrogen production,storage and utilization[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锋;张前程;白风荣;王阿囡;王志伟;简丽;;甲醇与CO_2光催化反应机理的谱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12期

2 李焕;张青红;王宏志;李耀刚;;氧化铋/硅藻土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3年04期

3 单妍;张青山;陈克正;高濂;;氧化钛/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抑菌机理的AFM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13年04期

4 李珠梅;于伟东;谢晓峰;杨海明;冯裕普;蔡晓峰;;建筑卫生陶瓷表面纳米晶氧化钛膜层的涂覆技术研究[J];佛山陶瓷;2013年11期

5 宋兵;郑水林;李慧;孙建之;侯会丽;;Cu离子掺杂TiO_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3年11期

6 朱明山;陈鹏磊;刘鸣华;;银/卤化银:一类新型等离子体光催化剂[J];化学进展;2013年Z1期

7 田雷雷;魏贤勇;庄全超;宗志敏;孙世刚;;石墨烯包裹Cu_(2+1)O/Cu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J];化学学报;2013年09期

8 杨宇婷;张洁;刘宗健;吕德义;;聚乙烯吡咯烷酮与柠檬酸钠的加入量对葡萄糖还原法制备Cu_2O颗粒形貌的影响[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喻胜飞;罗武生;;纳米SiO_2/TiO_2复合粉体的制备及表征[J];涂料工业;2013年07期

10 袁春华;安胜利;谢英娜;郝世元;;缓释技术合成纳米氧化亚铜及光催化性能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长龙;In_2O_3纳米结构材料的控制合成、反应机制与性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袁素珺;有机酸解胶法制备的锐钛矿相TiO_2超细晶粒的自组装薄膜及其光电化学性能[D];东华大学;2012年

3 田朋;碳酸镁模板化制备复杂微纳结构及性能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黎德育;磷酸体系中铜的电化学抛光机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何娉婷;TiO_2纳米粒子和纳米管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在PP复合材料中抗菌作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叶立群;二氧化钛和卤氧化铋的晶面调控合成及光催化活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越;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TiO_2微球及复合薄膜[D];浙江大学;2012年

2 汪强虹;自清洁纳米TiO_2薄膜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杨宇婷;氧化亚铜的有机物还原法制备及表征[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4 郭海康;微珠粉煤灰改性及其吸附/催化性能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5 张洁;基于Cu_2O的氧化性、还原性的材料合成与表征[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6 刘苏平;几类染料基态、激发态与纳米TiO_2之间的相互作用[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年

7 孙磊;银—基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玉燕;魏守强;侯微;陈玉叶;刘瑛;;ZnO/Cu_2O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J];电镀与精饰;2009年12期

2 靳治良,吕功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进展[J];分子催化;2004年04期

3 周波;刘志国;王红霞;赵莉君;刘伟龙;苏文辉;;花状Cu_2O/Cu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4 郝艳明;石国英;钱迪峰;张青红;;基于锐钛矿相二氧化钛溶胶的高效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J];硅酸盐学报;2011年07期

5 李东;李登好;冯良东;;纳米Cu_2O/凹凸棒石黏土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自然光下对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作用[J];工业水处理;2010年01期

6 何开棘;丁慧;王开明;;纳米Cu_2O的特殊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J];化工进展;2009年06期

7 黄智,张爱茜,韩朔暌,魏钟波,王连生;Cu_2O光催化氧化降解对氯硝基苯[J];环境化学;2003年02期

8 梁宇宁,黄智,覃思晗,甘庆华;Cu_2O光催化降解水中对硝基苯酚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10期

9 田蒙奎;上官文峰;王世杰;欧阳自远;;可见光响应光解水制氢的半导体光催化剂[J];化学进展;2007年05期

10 温福宇;杨金辉;宗旭;马艺;徐倩;马保军;李灿;;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НосниковА.Ф;БлохГ.А.;;含硫化镁的氯磺化聚乙烯胶料及硫化胶的性能[J];橡胶参考资料;1984年06期

2 郑衍生;石墨炉原子化器中氧在原子化过程的作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6年03期

3 齐藤纯;尹恩华;;硅烷系废气的高效处理方法[J];低温与特气;1986年02期

4 叶恒强;D.J.Smith;;金属表面与初生氧化物的原子象[J];电子显微学报;1986年03期

5 顾达,朱炳根,徐延瓞;混配型杂多钼酸催化乙醇制乙醛的研究[J];化学世界;1988年12期

6 屈少华;;ZnO瓷粉/Ag复合材料的电学特性[J];襄樊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专利信息(Ⅳ)[J];稀有金属快报;2008年12期

8 胡名志;;白酒中固形物的形成解析[J];酿酒科技;2010年07期

9 沈兆存;刘英军;孙亮;孙瑾;;金属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应用化工;2010年10期

10 张敏;徐科;李成涛;惠媛媛;田媛;;金属氧化物对PCL结晶和生物降解性的影响[J];塑料;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招柱;薛群基;沈维长;刘维民;;金属氧化物填充PTFE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2 游淑洁;靳常青;陈良辰;;过度金属氧化物Ti_2O_3的高压Raman,光谱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波;王宝明;;远红外辐射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3年

4 耿银行;蒋家兴;赵剑曦;;Sol-gel制备超细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宏晔;孙振宇;谢芸;刘志敏;;可控合成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材料的绿色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匡勤;韩锡光;谢兆雄;郑兰荪;;金属氧化物纳米晶的表面控制及其气敏特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李波;王宝明;;远红外辐射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赵立峰;刘连池;孙淮;;金属氧化物力场及其在界面过程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胡忠阳;程晟;何茜;帅琴;吴超;;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催化降解甲醛气体的行为研究[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分析化学专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马华;程方益;李春生;杨晓婧;周艳红;陶占良;陈军;;过渡金属氧化物及钒酸盐一维纳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基础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磊;[N];中国电子报;2011年

2 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3 金初;[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4 记者 黄堃;[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牛五;[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6 仲科;[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黄堃;[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N];人民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昆宝军;[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梅;金属(金属氧化物)/氧化铝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张玉文;冷等离子体氢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基础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3 晏成林;溶液法化学合成微纳米结构金属氧化物[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佟艳群;激光去除金属氧化物的机理与应用基础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5 苑慧萍;金属氧化物对Pt上CO及甲醇电氧化助催化机理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陈琳;原子层淀积金属氧化物阻变存储器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富才;几种金属氧化物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8 王秀英;功能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吴健;金属氧化物微纳米结构的热力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仕乐;钙钛矿型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的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NO_2传感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王洪波;尿素醇解制备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计亚军;碳气凝胶的合成及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李晓莉;氩离子刻蚀金属氧化物还原现象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5 马淑芳;低维半导体氧化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健;碳化硅和若干金属氧化物辐照效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原长洲;钴镍金属氧化物及混合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电容行为[D];新疆大学;2006年

8 张奇能;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叔丁基过氧化氢选择氧化烯烃合成邻二醇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金辉;金属氧化物的形成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韩春华;微波辐射下用于PET催化解聚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作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氧化亚铜的有机物还原法制备及表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7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27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6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