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酸是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的生物大分子,长期以来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热点研究对象。在上世纪80年代初,Cech和Altman等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这些RNA分子被称为核酶(ribozyme,RNAzyme或RNA enzyme)。核酶的发现打破了“酶是蛋白质”的传统学术观念,直接推动了酶学与RNA功能研究的发展。在90年代中期,Breaker和Joyce首次通过体外筛选获得一种可以催化断裂RNA的单链DNA分子,这类具有催化活性的DNA分子被称为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DNAzyme或DNA enzyme)。脱氧核酶的发现,拓展了DNA的功能,丰富了酶的种类,是酶学研究中一次较为重要的突破。依据催化功能不同,脱氧核酶大体分为3种类型:断裂型、连接型以及其他类型,其中断裂型脱氧核酶数量最多。类手枪脱氧核酶(pistol-like DNAzyme)是该类型脱氧核酶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氧化断裂DNA活性,由Breaker课题组于1998年通过体外筛选获得。本论文以类手枪脱氧核酶为研究对象,对其酶学性质、催化机制、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该脱氧核酶对铜离子检测应用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与探索。首先,我们鉴定多种辅因子对类手枪脱氧核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催化机制。在分析辅因子与类手枪脱氧核酶活性关系时,我们发现抗坏血酸单独存在时类手枪脱氧核酶就可以产生断裂反应,加入铜离子后,断裂程度增强。将谷胱甘肽加入到类手枪脱氧核酶/抗坏血酸反应系统中,期望维持还原态抗坏血酸水平以提高断裂效率,然而实验数据显示谷胱甘肽在类手枪脱氧核酶催化反应中发挥3种作用:单独存在时对类手枪脱氧核酶活性无作用,有效抑制抗坏血酸诱导的类手枪脱氧核酶催化反应以及大幅增强铜离子对类手枪脱氧核酶催化作用。我们以新发现辅因子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为线索,对类手枪脱氧核酶辅因子种类进行扩展性研究,共鉴定4类(维生素类、巯基类、酚类和胺类)30种化合物对该脱氧核酶催化活性作用。在铜离子存在情况下,新确定辅因子还原性辅酶(II)、核黄素、黄素单核苷酸、半胱氨酸、二硫苏糖醇、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邻苯三酚、间苯三酚、邻苯二胺、3,3',5,5'-四甲基联苯胺和羟胺。在无铜离子存在时,鉴定对苯二酚、邻苯三酚以及邻苯二胺有促进催化作用。我们又以邻苯二酚结构为参考,进一步发现多巴胺类化合物也可以做该脱氧核酶辅因子。上述研究表明类手枪脱氧核酶的辅因子种类广泛、结构多样,需从催化机制方面做出合理解释。抗坏血酸/二价铁离子和过氧化氢/二价铁离子是常用的羟自由基产生体系,二者对类手枪脱氧核酶无作用,表明该脱氧核酶氧化断裂反应与羟自由基不直接相关。在邻苯三酚、核黄素或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存在时,类手枪脱氧核酶发生断裂反应,而这三者可产生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提示脱氧核酶断裂与之密切相关。此外,过氧化氢酶抑制该脱氧核酶催化作用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促进作用也提供了有效的辅助信息。综合有关实验现象和数据,我们提出类手枪脱氧核酶催化机制为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介导的DNA氧化断裂反应。随后,我们对类手枪脱氧核酶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行研究。对该脱氧核酶催化核心15个脱氧核苷酸进行饱和单点突变(56个突变体),在4组辅因子(抗坏血酸/铜离子、谷胱甘肽/铜离子、邻苯三酚/铜离子和羟胺/铜离子)条件下分别鉴定突变体活性变化,发现高度保守脱氧核苷酸A4和C5,其他13个脱氧核苷酸的保守性与辅因子种类有关,在谷胱甘肽/铜离子组,脱氧核苷酸保守性最弱,而在羟胺/铜离子组,保守性最强,表明在不同辅因子存在时,类手枪脱氧核酶脱氧核苷酸保守性具有漂移性,并发现突变体T8G存在单链构象多态性现象。对高活性突变体T3G做进一步酶学性质表征,发现在优化反应条件下,还原性辅酶(II)单独使用就可使类手枪脱氧核酶发生氧化断裂反应,为该脱氧核酶催化机制增添了更多的实验证据。最后,基于类手枪脱氧核酶断裂活性与谷胱甘肽/铜离子浓度关系以及该脱氧核酶二级结构特点,我们构建了一种荧光型铜离子传感器PL-Cu 1.0。该传感器对铜离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专一性,检测下限为21.1 n M,铜离子浓度在80 n M-30μM内,荧光信号与浓度对数成线性关系,样品中其他金属离子(例如钙、镁离子)浓度是铜离子浓度1000倍时不干扰检测结果。我们利用该传感器对自来水和瓶装水进行了铜离子含量检测与分析。在PLCu 1.0传感器基础上,我们做了进一步改良优化,选用类手枪脱氧核酶高活性突变体T3G、强荧光分子Texas-Red以及价格低廉的巯基乙醇,设计了一种改进型铜离子传感器PL-Cu2.0。该传感器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检测下限可达3.2 n M,抗钙、镁等离子干扰浓度提升到10000倍,对铜制炊具内水中铜离子含量变化进行了较为精密的检测。该部分研究表明类手枪脱氧核酶作为一种生物材料适合构建DNA分子传感器,为相关脱氧核酶传感器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本论文中,我们发现了类手枪脱氧核酶多种类型辅因子,研究探讨了其催化机制,分析明确了催化核心内脱氧核苷酸与活性关系,并基于该脱氧核酶酶学性质和结构特点构建了2种荧光型铜离子传感器。这些研究丰富了脱氧核酶研究内容,拓展了脱氧核酶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酶学研究价值以及较佳的酶工程应用效益。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629.8;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其友;张云波;赵朝成;赵东风;;脱氧核酶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年08期
2 李慧;孔德明;;脱氧核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13年12期
3 周国燕;李炫辰;王爱民;蓝浩;邢华;;微量热法研究10-23脱氧核酶切割反应的热动力学[J];食品科学;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仑泉;;新型基因抑制工具:脱氧核酶的发现与应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肿瘤和免疫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周娟;杨锡强;蒋利萍;王莉佳;崔玉霞;;特异性脱氧核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体内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姜大志;盛永杰;张今;;关键残基嫁接实现锤头核酶转换脱氧核酶[A];第九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暨邹承鲁诞辰85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彬;王雪丽;张华利;张今;李正强;;一种在生理条件下简便、快速的测定脱氧核酶切割RNA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的方法[A];第七届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温晓玉;牛俊奇;王峰;田梅梅;;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脱氧核酶体外切割活性的初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6 蒋利萍;方平;王莉佳;;脱氧核酶抑制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体外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李慧;蒋利萍;解元元;李秋;方平;王莉佳;杨锡强;;“10-23”脱氧核酶细胞内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复制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于倩;刘奇峰;刘闺男;;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特异脱氧核酶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裴仁军;;基于脱氧核酶的生物网络模块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牛淑妍;姜禹;张书圣;;基于17E脱氧核酶特异性荧光检测Pb~(2+)[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长安;脱氧核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效应的体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2 姜大志;关键残基嫁接产生新型脱氧核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廉国利;脱氧核酶在小鼠体内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效应[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4 刘彬;基于茎—环结构构建精确识别和切割底物的脱氧核酶[D];吉林大学;2007年
5 于乐成;脱氧核酶抗丙型肝炎病毒活性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6 张迪;基于10-23脱氧核酶催化结构域的新型化学修饰策略与高效脱氧核酶的发现及催化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0年
7 周娟;广谱脱氧核酶抗不同免疫功能小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8 盛永杰;酶编码酶:脱氧核酶→核酶→肽酶[D];吉林大学;2006年
9 邵晓珊;脱氧核酶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效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潘秀颉;内皮素-1 10-23脱氧核酶的构建及其抗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克难;天然脱氧核酶的探索[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程程;类手枪脱氧核酶在糖传感器中的设计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3 姜莹;I-R3脱氧核酶酶学性质与构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任松磊;基于脱氧核酶的新型重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魏玲;脱氧核酶对鸭甲肝病毒IRES元件的靶向抑制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6 王世瑾;类手枪脱氧核酶酶学及其对铜离子检测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7 孙宇;脱氧核酶的温度依赖异构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孙妍红;环状10-23结构脱氧核酶的体内外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冯俊奎;顺式天然脱氧核酶的探索[D];吉林大学;2015年
10 许家翠;通过合理设计获得新型脱氧核酶—锤头脱氧核酶[D];吉林大学;2006年
,
本文编号:
229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