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浮选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lota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flotation reagents with collector as the cor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Infrared spectroscop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flotation reagents because of its high speed, low cost and no damag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infrared spectrum in this research is explained from the quantity and proportion of literature reports, and the infrared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flotation reagents are summarized. Finally, the infrared spectrum in collector and depressant is described respectively.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flotation reagents such as activators. The criteria of infrared spectrum used to judge the action of collector on mineral surface are summarized. If there is a new absorption peak on the surface of mineral after the action of collector, the collector has chemical reaction on mineral surface. If only the position of the absorption peak is shifted and the amount of movement exceeds the error range of the test equipment, the collector forms chemisorption on the mineral surface; Removing the movement of the new infrared characteristic absorption peaks and infrared characteristic peaks, and removing the collector molecules from the surface by repeated washing, the collector is physically adsorbed on the mineral surfac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two major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flotation, one is to confuse the chemical reaction and chemisorption mechanism between collector and mineral surface, the other is to ignore the 2~4cm-1 background error of absorption peak shift of infrared spectrometer.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flotation process, we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mixed use of many kinds of medicament on the surface of minerals. In this fiel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frared spectrum and the background error analysis of absorption peak shift in infrared spectrum are studied.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南昌工学院基础教学部;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项目(2013EG132088) 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12010402c187)资助
【分类号】:O657.33;T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小萍;红外光谱定性解析原则[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年06期
2 宋国胜;李琳;胡松青;;傅立叶红外光谱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10年04期
3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0年07期
4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0年10期
5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1期
6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2期
7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3期
8 ;《近红外光谱解析实用指南》[J];分析化学;2011年04期
9 韩润平,李建军,杨贯羽,鲍改玲;结合重金属前后浮萍的红外光谱比较[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4期
10 史永刚,冯新泸,李子存;近红外光谱在石油产品测试评定中的应用[J];化学通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梦章;;红外光谱解析程序[A];全国第六届分子振动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90年
2 崔继承;赵振武;丁东;唐玉国;;纳米自洁净玻璃近红外光谱特性分析[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吴婧;郁露;孙素琴;;栽培与野生丹参的红外光谱三级鉴定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梁逸曾;范伟;陈爱明;张志敏;;近红外光谱软件的设计和实现[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谭福元;李梦龙;冯晓瑜;张婧;;红外光谱谱构关系探讨[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杭义萍;王海水;;红外光谱:消除水溶液中水吸收峰干扰的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王海水;席时权;;红外光谱与长烃链化合物的结构[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8 谢狄霖;;红外光谱信息管理系统[A];全国第13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邱江;潘红春;叶勤;张嗣良;;红外光谱监测糖化酶发酵过程[A];全国第10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孙宁邦;;气相色谱或放出气体分析与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的模块式接口[A];全国第五届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文集[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犁;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云南物联站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晓康;电化学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应用与发展[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杜国荣;复杂体系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3 郝勇;近红外光谱微量分析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程旺兴;醌类中药小分子电子转移机理研究—红外光谱电化学循环伏吸法和导数伏吸法[D];安徽大学;2012年
5 王金意;钯、镍及其非金属合金电极的表面红外光谱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单瑞峰;近红外光谱建模方法及温度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7 严彦刚;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在铂族电极上的拓展及应用[D];复旦大学;2007年
8 黄正国;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和量化计算研究金属原子与甲醇及乙炔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9 周志有;原位快速时间分辨显微FTIRS的建立及其对Pt微电极表面动态过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10 刘智超;复杂信号解析与建模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沙沙;双边夹原理在红外光谱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明地;红外光谱结合计算机解析技术对青海枸杞的鉴别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3 彭惜媛;12种种子类药材多级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定[D];佳木斯大学;2015年
4 王昱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生鲜猪、牛、羊肉识别方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祥辉;近红外光谱在食品检验及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6 尹嵩杰;基于Matlab平台开发红外光谱建模工具包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7 龚小林;双三唑烷烃类MOFs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8 屈丽莉;偏离郎伯—比尔定律体系的红外光谱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程思思;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天然纤维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肖驰;三明治型酞菁及卟啉—四氮杂大环配合物的合成探究及性质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15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315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