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苯酰亚胺结构对PET阻燃抗熔滴及抑烟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9-01-23 15:48
【摘要】:通过本体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侧链含苯酰亚胺结构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共聚酯.研究发现,苯酰亚胺单元的引入不仅提高了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和高温成炭性,并且大大降低了共聚酯高温下的热分解速率.随着苯酰亚胺含量的增加,共聚酯表现出更高的氧指数(LOI)值和更好的阻燃抗熔滴效果.锥形量热测试结果表明,苯酰亚胺结构的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共聚酯的峰值热释放速率(p-HRR)、峰值烟释放速率(p-RSR)和总烟释放量(TSR).通过对纯PET和共聚酯燃烧测试后残炭的结构和形貌分析,发现苯酰亚胺结构有助于共聚酯形成石墨化程度更高的致密炭层,这些炭层起到隔热隔氧和抑制有机可燃烟气挥发的作用,在不引入传统阻燃剂的情况下,赋予共聚酯很好的本征阻燃性及抑烟性.
[Abstract]:A series of side chain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copolyester containing phenylimide structure were synthesized by bulk polymer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phenylimide unit not only increases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T _ p _ g)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carbonization property of the copolyester, but also greatly reduces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rate of the copolyester at high temperature. With the increase of phenylimide content, the copolyester showed higher oxygen index (LOI) and better flame retardancy and droplet resistance. The results of cone calorimetry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phenylimide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eak heat release rate (p-HRR), peak smoke release rate (p-RSR) and total smoke emission (TSR).) of Copolyesters.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carbon residue after combustion test of pure PET and copolyest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phenylimide was helpful to form a dense carbon layer with higher graphitization degree. These carbon layers can insulate and insulate oxygen and inhibit the volatilization of organic combustible flue gas. Without introducing traditional flame retardants, these carbon layers endow the copolyester with good intrinsic flame retardancy and smoke suppress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21634006) 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号IRT.1026)资助
【分类号】:O63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海泉;姚海波;马晓野;邱雪鹏;高连勋;;含嘧啶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粘结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5年03期

2 郭德明;敬新柯;吴嘉宁;欧影轻;翟飞玉;陈力;王玉忠;;一种新型阻燃抗熔滴共聚酯的合成及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建武;王朝生;江振林;徐慧玲;王华平;;含磷阻燃剂结构对阻燃共聚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合成纤维工业;2017年03期

2 陈琳;吴嘉宁;倪延朋;付腾;吴志正;汪秀丽;王玉忠;;苯酰亚胺结构对PET阻燃抗熔滴及抑烟的贡献[J];高分子学报;2017年07期

3 薛宝霞;牛梅;李京京;杨雅茹;戴晋明;;MWNTs/CMSs/PET阻燃材料的结构及阻燃机理[J];材料研究学报;2016年08期

4 黄璐;王朝生;王春雨;王华平;;含磷硅阻燃PET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2016年02期

5 郭海泉;马晓野;金日哲;康传清;邱雪鹏;高连勋;;基于氟碳表面活性剂插层水滑石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年02期

6 尹红;郭粟;袁慎峰;陈志荣;;2,2-二[4-(2-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在正丁醚中的合成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7 赵春霞;彭钢;刘白玲;;SDS-LDH与CTAB-MMT协同APP阻燃P(BA-VAc)的对比分析[J];高分子学报;2013年09期

8 王金立;代芳;吕召胜;赵志鸿;;2012年我国热塑性工程塑料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3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范福庭;朱小华;沈晓成;;直接法聚酰亚胺覆铜箔的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7期

2 程曾汉;王鑫宇;张清华;;含苯并咪唑单元可溶性聚酰亚胺的合成和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2年08期

3 徐一丁;沈志豪;范星河;周其凤;;聚苯乙烯-b-聚2(5)-乙烯基对(间)苯二甲酸二钠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对PET结晶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2011年09期

4 夏爱香;吕光华;邱雪鹏;丁孟贤;高连勋;;基于2,5-二(4-氨基苯)嘧啶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7年03期

5 王玉忠,,郑长义,吴大诚;聚苯基膦酸二苯砜酯对PET凝聚相阻燃作用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文定;;聚异酰亚胺[J];化工新型材料;1986年11期

2 赵育;聚异酰亚胺[J];化工新型材料;1996年07期

3 黄卫,颜德岳,路庆华;高度可溶聚傒酰亚胺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0期

4 蔡克林;张再兴;杨潇;徐建军;叶光斗;;含酰亚胺官能团二羧酸单体的合成[J];化学试剂;2010年08期

5 ;萘二甲酰亚胺氧化重排反应温度的优选[J];天津化工;1973年06期

6 单于;人造糖精的新发展[J];化学世界;1964年11期

7 王文福;;硫化调节剂N-(氨基硫代)酰亚胺[J];橡胶参考资料;1977年12期

8 刘振海,丁孟贤,陈仲庆;测定铵盐酰亚胺化程度的热分析方法[J];高分子通讯;1981年06期

9 涂君mp;刘桂兰;邓润华;李月萍;;酰亚胺及磺酰苯酰亚胺的氰甲基化新方法[J];有机化学;1985年02期

10 吕恩雄;;邻磺酰苯酰亚胺的制法[J];广东化工;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赫扬;曹X;姚臻;李伯耿;胡国华;;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酰亚胺化产物热性能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杨海霞;刘金刚;陈建升;范琳;杨士勇;;苯乙炔基封端热固性聚(吡咙-酰亚胺)基体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3 张美林;范宇;杨杰;;可溶性聚芳硫醚酰亚胺的合成与初步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4 李翠英;王艳飞;庞世崇;陈华;李小六;;微波促进合成含反应基团的俘精酰亚胺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张全元;李文木;张所波;;高性能聚胺酰亚胺的制备及表征[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6 王福玲;唐建国;刘继宪;王瑶;牛琳;;树枝状卟啉-傒酰亚胺分子阵列的合成及性能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解增旗;马於光;;傒酰亚胺界面材料及其在光伏器件中的应用[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8 王朝晖;;基于稠环芳酰亚胺的高性能有机半导体[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6分会:π-共轭材料[C];2014年

9 杨子博;王克让;李小六;;不对称傒酰亚胺-糖类化合物自组装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10 陈红征;;氟取代基对傒酰亚胺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柳元;含烷基酰亚胺的新型共轭有机材料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许泽军;水溶性傒酰亚胺的合成及其生物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3 赵振博;含酰亚胺稠环芳烃类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Lodrick Makokha Wangatia;笼形倍半硅氧烷键接傒酰亚胺及湾位取代衍生物:合成,自组装行为和电化学性质[D];东华大学;2014年

5 施敏敏;氟代傒酰亚胺电子传输材料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刘峙嵘;酰亚胺类萃取剂的合成、表征及萃取性能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魏颖;N-卤代酰亚胺与羧酸或DBU组合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熊逸文;磷酰亚胺亲核加成反应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莫雄;傒类衍生物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王福玲;新型卟啉—傒酰亚胺分子阵列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严君;海湾部位修饰的多萘嵌苯酰亚胺荧光染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屈博扬;2,5-二溴-N-正辛基-3,4-噻吩二甲酰亚胺的合成及应用[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程伟琴;新型傒二酰亚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质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方坤;噻吩桥联傒酰亚胺聚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鲍林;含电子给体单元傒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许留群;氟代傒酰亚胺二聚体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7 胡晓霞;基于傒酰亚胺的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张卫光;傒湾取代傒酰亚胺衍生物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吴佩跃;1,7湾位取代傒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10 赵航;湾位功能化傒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3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413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