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磷化钼基催化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09 07:25
【摘要】:本文制备了负载型MoP/Al2O3催化剂和体相MoP催化剂,通过向磷化钼基催化剂中添加钾助剂,考察其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的反应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催化剂制备工艺及反应工艺条件,采用XRD、 H2-TPR、 LRS、 BET、 ESR和XPS等技术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组分结构方面的表征,讨论了催化剂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①对于负载型的MOP/Al2O3催化剂,钾助剂的添加量对催化剂的活性有较大影响,TPR谱图表明K助剂的添加对催化剂在H2还原过程中的还原温度和H2用量都造成极大影响,少量添钾的催化剂由于钾的加入削弱了钼物种与载体Al2O3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有利于Mo的还原,得到更多低价钼物种;大量添钾的催化剂表面有较多难还原的钼酸钾盐的生成,使得还原温度升高,还原量减少,还原后钼物种更加分散有利于催化活性的提高。LRS谱图检测到了硫化后的大量添钾的催化剂表面上有着大量Mo-S键出现,这些活泼硫物种较易与吸附在配位不饱和的低价Mo上的CO生成中间过渡的[COS]≠物种,[COS]≠物种继续和表面活泼氢物种反应生成甲硫醇,表明钾助剂的添加有利于催化剂表面形成活泼的钼硫物种,从而促进了甲硫醇的生成。XRD检测到的K2SO4晶体也间接说明了这点。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磷化钼基催化剂中添加钾助剂可有效提高催化剂活性。随着钾助剂含量的提高KxMoP/Al2O3催化剂的活性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表明适量添加钾助剂对反应有利,其中K2.5MOP/Al2O3催化剂有最好的催化活性,甲硫醇的选择性和一氧化碳转化率分别为:24.74%和29.05%。对催化剂制备的工艺条件中还原终温、磷含量、载体和添加剂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还原终温、磷含量、载体和有无添加剂对该反应中的催化剂均有较大影响,其中850℃还原终温、P:Mo=1:1的磷含量、以活性氧化铝为载体、500℃焙烧温度、有柠檬酸添加剂对该反应更加有利。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的合成反应工艺条件中的反应温度和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原料气中硫化氢含量对该反应中的催化剂均有较大影响,其中380℃反应温度和CO:H2:H2S=1:1:2的硫化氢含量对该反应更加有利。②对于体相的MoP催化剂,钾助剂的添加量对催化剂的活性有较大影响,XRD检测到的K2SO4晶体也说明了磷化钼催化剂在硫化后生成了大量的活泼硫物种有利甲硫醇的生成。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磷化钼基催化剂中添加钾助剂可有效提高催化剂活性。随着钾助剂含量的提高KxMoP催化剂的活性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表明适量添加钾助剂对反应有利,其中K1.5MoP催化剂有最好的催化活性,甲硫醇的选择性和一氧化碳转化率分别为:15.92%和15.53%。对催化剂制备的工艺条件中焙烧温度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该反应中的催化剂均有较大影响,其中500℃焙烧温度对该反应更加有利。对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的合成反应工艺条件中的气时空速和气态压力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气时空速和气态压力对该反应中的催化剂均有较大影响,其中GHSV为3000h-1的气态空速和0.2MPa的气态压力对该反应更加有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锦春;合成气化学技术新进展[J];天然气化工;2000年02期

2 赵华;;用天然气制合成气[J];适用技术市场;2000年06期

3 邢春发,冯俊,徐显明,郭继宁;天然气转化制备合成气工艺进展[J];江西化工;2002年01期

4 曾新习;合成气生产技术的改进[J];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08期

5 魏树权,周汉,李丽波,徐国林;天然气二氧化碳空气和水蒸汽制合成气的热力学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3年02期

6 魏树权,张光林,商永臣,徐国林;天然气、二氧化碳、空气和水蒸汽转化制备合成气的研究——原料气配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化学工程师;2003年04期

7 欧阳朝斌,宋学平,郭占成,段东平,于宪溥;天然气-煤共气化制备合成气新工艺[J];化工进展;2004年07期

8 宋学平,郭占成;移动床煤与天然气共气化制备合成气的工艺技术[J];化工学报;2005年02期

9 段明哲;张军民;;低成本合成气与合成气转化新技术[J];燃料与化工;2011年01期

10 徐恒泳;葛庆杰;李文钊;;合成气中枢[J];石油化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恒泳;葛庆杰;李文钊;;能源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合成气中枢及有关催化技术[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肖文德;袁渭康;;合成气化学的产品及反应路线优化[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周晓奇;;合成气净化催化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道安;季生福;郎宝;;模拟生物沼气制合成气催化反应工艺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振花;夏满银;王保伟;许根慧;;低温等离子体用于甲烷和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反应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铁军;常杰;崔小勤;张琦;付严;;生物质催化气化制取合成气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谭静;王乃继;肖翠微;周建明;李婷;;合成气甲烷化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8 朱德春;刘卫;陈初升;;甲烷制合成气透氧膜反应器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朱德春;刘卫;陈初升;;甲烷制合成气透氧膜反应器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10 何方;黄振;李海滨;;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合成气[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军;碳氢基合成气制燃油将实现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栗清振;共同研发煤制合成气转化新方法[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班健;壳牌参与研发合成气转化新方法[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记者 李东周;合成气深度净化让硫“微乎其微”[N];中国化工报;2014年

5 陈敬农 通讯员 杨晓萍;天然气制备合成气有了新工艺[N];科技日报;2003年

6 记者 秦京午;壳牌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签合作协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特约记者 杨春雨;让二氧化碳回收有利可图[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通讯员 谢文艳 刘秋雁;国内首套裂解焦油气化生产合成气装置试车成功[N];大庆日报;2012年

9 廖建国;制合成气装置用抗金属粉末化合金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10 记者 许可新;IGCC:驯化最脏的能源[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扬;合成气/空气贫燃层流预混火焰的传播和熄灭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2 王翰林;压力对合成气燃气轮机燃烧室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郭文文;合成气高效合成制取燃料乙醇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黄健;城市垃圾填埋气催化重整制合成气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5 姬涛;甲烷、二氧化碳和氧气催化氧化重整制合成气镍基催化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1年

6 成功;生物质催化气化定向制备合成气过程与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瑙莫汗;合成气制低碳醇碳化钼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郭建忠;镍基催化剂上甲烷临氧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祝星;化学链蒸汽重整制氢与合成气的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10 郭培卿;双旋流合成气非预混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芬;CH_4-合成气在连续式步阶反应器上直接合成C_(2+)含氧化物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奎爽;基于钨基载氧体制取合成气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张海龙;合成气微混合燃烧流动特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4 冯飞;基于串行流化床生物质催化气化及合成气甲烷化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周布康;高硫合成气制甲硫醇磷化钼基催化剂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6 颜锟;同步生物法沼气提纯与合成气利用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刘亚锋;合成气混合微生物厌氧发酵过程调控及机理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8 陈清军;煤高效制合成气装置的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迎;甲烷联合重整三重整制合成气的热力学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巧荣;多联产系统中利用不同原料制备合成气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18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418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3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