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新型荧光贵金属纳米簇的制备、表征及其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09 09:39
【摘要】:新型荧光贵金属纳米簇是由金、银和铂族(钌、铑、钯、锇、铱、铂)等贵金属元素组成。一般来说,荧光贵金属纳米簇按照金属元素组成分为三种类型,由几个到几十个单一贵金属原子组成单金属纳米簇;由一种贵金属与其它某种金属元素组合形成双金属纳米簇;由一种贵金属与其它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组合形成多金属纳米簇。贵金属纳米簇由于其良好的光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已经被应用于药物输送、基因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催化、活体生物成像等许多领域。但是,鉴于目前对荧光传感器和荧光比率传感器的需求以及贵金属纳米簇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新型荧光贵金属纳米簇在合成及传感器的制备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含:1.利用11-巯基十一烷酸(11-MUA)作为包裹剂和还原剂通过“一锅煮”的方法成功合成了荧光金纳米簇(Au-NCs)=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利用Eu3+作为荧光猝灭剂,即在pH为7.0的缓冲溶液中,Eu3+与11-MUA保护的Au-NCs通过Eu3+-O键结合,导致Au-NCs聚集,进而Au-NCs的荧光猝灭。同时,Eu3+又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对溶液中的磷酸根进行特异性识别,所以当我们把磷酸根引入到Eu3+-Au-NCs复合物体系中时,磷酸根与Eu3+发生更强的静电吸附作用,最终Eu3+从Au-NCs表面得以释放,Au-NCs的荧光强度恢复。基于上述Au-NCs的荧光“开-关-开”现象,我们制备了简单的磷酸根荧光传感器,并发现该传感器在柠檬酸根、Fe(CN)63-, SO42-, S2O82-, Cl-, HS-, Br-,醋酸根,NO2-, SCN-, C104-, HCO3-, N03-, Cd2+, Ba2+, Zn2+, Mg2+等离子存在时仍能够实现对磷酸根较好的选择性检测。因此,我们成功构建了基于Au-NCs荧光材料的磷酸根离子传感器,该传感器实现了对磷酸根宽线性范围(0.18-250μM)、低检测限(180 nM)、高选择性检测。2.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荧光寿命实验证明上述11-MUA包裹合成的Au-NCs所发的光为磷光。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表面带正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与表面带负电荷的Au-NCs之间的静电吸附作用可以使Au-NCs的磷光猝灭。肝素钠是一种表面带大量负电荷的有机分子化合物,它可以与表面带正电荷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故当我们把肝素钠引入到protamine-Au-NCs复合物体系中时,由于肝素钠与protamine之间具有更强的静电作用而使protamine从Au-NCs表面释放,最终使Au-NCs的磷光得以恢复。基于此,我们应用磷光Au-NCs作为磷光探针成功构建了一种简单的“开-关-开”肝素钠传感器。此外,该传感器检测肝素钠的线性范围达到了0.006-25.0 μgmL-1,检测限低至6 ng mL-1,并且我们在胎牛血清实样中检测肝素钠获得了较为满意的实验结果。3.我们首次通过“一锅煮”的水热方法成功合成了BSA-Er配合物调节的双激发、双金属(Au/Ag)合金纳米簇(BSA-Er/Au/Ag-NCs),制备、研究了基于BSA-Er/Au/Ag-NCs荧光材料的比率荧光传感器。该纳米簇在340 nm激发波长下激发所形成地发射光谱分别在400 nm和585 nm处出现发射峰,并且通过实验证明,400 nm处的发射峰归属于BSA-Er配合物,585 nm处的发射峰归属于双金属Au/Ag-NCs。更有趣的是,当硫离子加入后,该纳米簇在400 nm处的荧光强度增强,而585 nm处的荧光强度降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归因于在Au/Ag-NCs的表面生成的Ag2S层。Ag2S层不仅可以使Au/Ag-NCs的荧光猝灭,而且可以阻断BSA-Er配合物向Au/Ag-NCs的能量转移。进而最终使得两峰的荧光强度比(I400/I585)随着硫离子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从而增大了硫离子的检测灵敏度。基于以上机理,我们成功构建了硫离子比率型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硫离子的线性范围为0.02-180μM,检测限为6.0 nM,并且对硫离子有较好的选择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O6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满石清;樊耘;汤俊琪;;帽状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性质及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2年05期

2 ;世界首次利用金属纳米结构的光纳米成像技术[J];吉林农业农村经济信息;2006年02期

3 孟庆平,戎咏华,徐祖耀;金属纳米晶的相稳定性[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2年04期

4 黄川;宋晓艳;魏君;韩清超;;金属纳米晶热稳定性的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研究[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8年03期

5 李志远;李家方;;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J];科学通报;2011年32期

6 金翼水;刘辅庭;;高功能性金属纳米纤维的制造及其性能评估[J];合成纤维;2011年10期

7 杨国桢;;评《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调控和利用》[J];科学通报;2012年Z1期

8 黄敏;杨修春;赵建富;顾幸勇;梁华银;钱士雄;;银铜双金属纳米晶玻璃复合材料光学三阶非线性的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2年05期

9 张治平;张亚文;;可控形貌的双金属纳米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大学化学;2013年05期

10 于伟泳,刘漫红,刘汉范,张云;高分子稳定钌金属纳米簇的制备与表征[J];电子显微学报;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仲珏;;金属纳米变质技术新进展[A];2010年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0年

2 李志远;;金属纳米微结构和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黄川;宋晓艳;魏君;韩清超;;金属纳米晶热稳定性的计算机仿真与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李亚栋;;金属纳米催化[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李亚栋;;金属纳米催化[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宋晓艳;张久兴;李乃苗;高金萍;杨克勇;刘雪梅;;金属纳米晶和纳米粒子材料热力学特性的模拟计算与实验研究[A];2005年全国计算材料、模拟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树林;李生娟;杜妍辰;徐波;李来强;朱岩;;金属纳米结构的干法室温大规模制备[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吴炳辉;陈光需;代燕;郑南峰;;贵金属纳米晶的表界面调控[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郭霞;张巧;叶伟;谢芳;赵清;杨剑;;金基纳米棒的选择性腐蚀制备新颖多金属纳米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10 童明良;刘俊良;冷际东;郭鹏虎;;系列4f/3d-4f金属纳米分子磁体的组装与磁-构关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危丽琼;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1+1>2”[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张巍巍;美开发出高度控制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毛黎;碳纳米管与金属纳米导线成功连接[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斐;异常一维金属纳米结构弹性及塑性的分子动力学模似表征[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李楠庭;石墨烯负载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南京大学;2015年

3 宋玮;多肽/金属纳米簇的制备及其用于生物分析检测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4 伍铁生;基于金属纳米结构的光传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王超;Ir基贵金属纳米晶制备及其催化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武振楠;基于金属纳米点的超薄二维组装结构构筑[D];吉林大学;2016年

7 吴菲菲;金属纳米结构的构筑及其在传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程毅;液相基底表面金属纳米结构形成机理的计算机模拟[D];浙江大学;2016年

9 夏良平;基于金属纳米结构的纳光子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10 古杨;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金属纳米结构折射率传感[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媛;贵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热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杨荣;贵金属纳米晶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光菊;基于Au十面体构筑贵金属纳米结构及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4 张姝;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的电化学葡萄糖生物传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徐志华;各向异性金属纳米结构等离激元光学特性及在方向探针和极化信息加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6年

6 林卓清;铂基双金属纳米晶的可控制制备及其甲醇氧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张先涛;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超衍射极限聚焦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8 随燕燕;金属纳米簇参与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冯媛娇;金属纳米簇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6年

10 杨正铭;具有深紫外表面等离子特性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55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455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e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