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金属-有机框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9-10-18 10:01
【摘要】:综述了金属-有机框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金属-有机框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用作锂电负极材料;2)用作锂电正极材料。同时总结了金属-有机框架做锂电电极材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可能途径。最后,展望了金属-有机框架在储能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图文】:

库伦,循环性能,电流密度,结构图


2015年,陈亮等[17]合成了双功能化的BMOF(Zn(IM)1.5(abIM)0.5),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充放电过程中,,MOFs的框架结构和配位环境均保持稳定,Li+在MOFs孔道中可逆地脱嵌,进而实现了稳定的电化学性质。在100mA/g电流200周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保持190mA·h/g;在400mA/g电流测试条件下循环200次后可逆容量近80mA·h/g(图1)。该材料以嵌入的方式储锂,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佐证。图1BMOF的结构图(a);BMOF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图(b)[17]Fig.1ThestructureoftheBMOF(a).ThecyclingperformanceandcoulombicefficiencyoftheelectrodesmadewiththeBMOF(b).Thedischargeprocesswascarriedoutatvariouscurrentdensitiesof100,200and400mA/g[17]MOFs的充放电过程机理可通过多种表征技术来进行研究。2016年,我们课题组[18]以4-羟基吡啶-2,6-二羧酸(H3L)为配体,合成了一维链结构的[Co1.5L(H2O)4]n,并研究了其作为锂电负极材料的性质。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电化学测试表明,金属和配体的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对容量均有贡献。在50mA/g,0.01~2.0V测试条件下循环50次后,可逆比容量431mA·h/g,库伦效率保持98.3%。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顺磁共振(EPR)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Co1.5L(H2O)4]n的充放电过程,钴离子和配体均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相符(图2)。金属-有机框架用作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如何解决导电性差、大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和循环寿命短等问题。导电性差是制约MOFs材料应用于锂电池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善MOFs的导电性,对MOFs掺杂导电剂是有效的方法之一[28]。?

循环性,性能图,倍率,恒电流


7,41]。通过MOF途径制备纳米储能材料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反应体系化学可调性高、反应产物组成和形貌均一等特点[8],已有大量MOF衍生纳米材料应用至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42-57]。2016年,我们课题组[53]基于MOFs的吸附性质将SnCl2吸附到HKUST-1孔道中,再经过煅烧等处理得到纳米SnO2@C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SnO2@C在0.01~3V电压范围,100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周后可逆比容量为900mA·h/g,循环200周后可逆比容量为880mA·h/g,且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图5)。图5SnO2@C合成示意图(a);恒电流充放电曲线(b);不同的SnO2@C的循环性质图(c);SnO2@C倍率性能图(d)[53]Fig.5TheillustrationofthepreparationofSnO2@C(a).Discharge/chargecurvesofSnO2@Cat100mA/g(b).CyclingperformanceofSnO2@Cat100mA/g(c).RateperformanceofSnO2@Celectrodeatdifferentcurrentdensitiesfrom100mA/gto1000mA/g(d)[53]同年,我们课题组[9]以MOF-74-Ni为前驱体制备了NiP2@C纳米材料。基于该材料的多孔结构,单分散的NiP2纳米粒子,具有导电活性的多孔碳以及强的磷碳界面偶合作用,该材料显示了优异的储锂性能和稳定性。NiP2@C作为锂电负极材料,在0.01~2.5V电压范围,倍率性能优异。在1A/g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仍可达到420mA·h/g,循环700周后容量为360mA·h/g(图6)。最近,王博等[32]已在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发表了题为“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EnergyStorage:Batteriesandsupercapacitors”的综述,庞欢等[58]在AdvancedEnergyMaterials发表了关于“Transition-Metal(Fe,Co,Ni)Based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Electr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622105,21421001)~~
【分类号】:O641.4;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大奎;锂离子电池国外近期进展专题报告会[J];化学世界;1996年04期

2 王鸿麟,田金玉,王英杰;锂离子电池[J];电信技术;1997年11期

3 周剑章;最新电化学技术应用文献索引[J];电化学;2003年03期

4 张升水,方世璧;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1994年10期

5 廖文明;戴永年;姚耀春;孙学磊;;两种不同的化成制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6 杨汉西,雷鸣,李升宪,艾新平;炭材料作为贮锂负极的研究[J];应用化学;1993年01期

7 马树华,景遐斌,王佛松;锂离子电池负极碳材料的表面改性与修饰 Ⅲ.人工施加的固体电解质膜对锂碳负极电池性能的改善[J];电化学;1997年03期

8 任旭梅,吴川,何国蓉,李汉军,吴锋,王国庆,陈实;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年04期

9 何则强;刘文萍;熊利芝;陈上;吴显明;樊绍兵;;锂离子电池用Li_4Ti_5O_(12)-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丁爱民,薛照明,邓崇海;一种新型有机硼酸锂配合物的合成[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金永成;颜文超;孙德业;;单颗粒微观电化学表征技术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2 吉维肖;钱江锋;曹余良;杨汉西;艾新平;;基于聚(3-辛基噻吩)的正温度系数电极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过热保护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3 李洪亮;王超;傅爱萍;王德贤;于茜;;高温自生压力反应在制备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4 章明;袁华堂;焦丽芳;王永梅;;铝掺杂对Li[Ni_(1/3)Mn_(1/3)Co_(1/3)]O_2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唐致远;焦延峰;;碳包覆LiFePO_4的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王力臻;王坤;张凯庆;;磷酸锰锂的制备及其电性能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武玉玲;李武;贾永忠;;层状LiNi_(1/3)Co_(1/3)Mn_(1/3)O_2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8 张自禄;卢嘉春;;磷酸亚铁锂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4分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金龙;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玉荣;锰基混合型金属氧化物孪生微纳结构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储锂性能[D];山东大学;2015年

3 陆君;锂离子电池正负极纳米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4 张建银;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5 方巍;锂离子电池负极钛酸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高海燕;聚阴离子型Li_2FeSiO_4合成与改性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7 王强;微/纳多级结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8 赵新宇;钼、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9 郝芹;锂钴氧电极材料的改性及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玄哲文;微纳结构MnO_2及CuO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2 高韶华;阳离子-π作用对基于碳纳米管的锂离子电池电压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张天宝;普鲁士蓝及其衍生物的结构调控及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危翔;硫化亚铁正极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在储锂/储钠方面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傅裕;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李茜;锂离子电池高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7 周冉冉;锂离子电池隔膜改性与电解液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8 冯丽华;锂离子电池复合型安全电解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胡飘;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的制备、改性及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张潞潞;结构可调复合型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51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51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5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