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茶树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无损快速检测

发布时间:2020-02-14 22:04
【摘要】:叶片中类胡萝卜素是植被环境胁迫、光合能力和植被发育阶段的指示器。基于叶片的原位拉曼光谱响应特性对龙井43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定量模型。本文共对315个龙井43叶片样本进行了拉曼光谱采集和分光光度检测。为排除检测过程中受噪声、基线漂移等因素的干扰,运用和比较了五种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提取原始拉曼光谱中与茶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有关的有效信息。基于预处理后的数据建立了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模型,拉曼光谱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建模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17和0.786。为进一步研究类胡萝卜素的拉曼光谱响应机理,本文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优选了17个拉曼特征波数建立相应的特征波数模型,模型的建模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8和0.777。根据已建立的模型,探究了茶树四个不同叶位的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发现茶树叶片随着叶龄的增加,类胡萝卜素浓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第2位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以及探索了将该模型应用于茶树叶片树龄和叶位探测的可能性。采用拉曼光谱技术可以实现茶树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原位、无损、定量检测。
【图文】:

茶树叶


工浇水,实验时叶龄约为2年。材料1:用于建模的龙井43叶片315片,将叶片放入密封袋中、标号。对叶片进行拉曼光谱采集,采集后的叶片立即放入4℃冰箱内避光冷藏。光谱采集后剪取主叶脉两边的叶片约0.1g,,记录其湿重;然后将样品剪碎研磨后加入10mL色素提取液(95%酒精溶液),置于暗室保存约24h,用于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类胡萝卜素含量。材料2:用于验证模型的样本选用一株茶树上不同叶位的4片叶片,对样本进行拉曼光谱面扫描。叶片的叶位及形态如图1所示:顶芽附近第一片叶作为1号位叶,往下依次标记为第2、3、4叶。图1茶树叶位的选择图Fig.1Sketchmapofsamplepreparation1.1.2仪器本实验用到的拉曼光谱仪为雷尼绍共聚焦激光显微拉曼仪(RenishawinVia-Reflex532/XYZ)。激发波长532nm;激光强度50mW;积分时间1s;拉曼光谱检测波长范围为579~3062cm-1;分辨率0.2nm;选用放大倍数为5×的物镜。材料1:每个样本扫描叶片上中下三个点,取三条光谱的平均,用平均光谱作为样本的代表性拉曼光谱。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树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单位mg·g-1。材料2:4个样本分别进行拉曼面扫描,步长2μm,1,3和4号样本的面扫描区域一共包含221(17×13)个点,2号样本包含224(16×14)个点。本实验采用WIRE3.3对采集的拉曼光谱数据进行提取;用Unscrambler9.7和Matlab

特征波,茶叶,类胡萝卜素


图3茶叶类胡萝卜素的特征波数Fig.3TheoptimizedcharacteristicwavenumbersusingSPA为茶树叶片光谱的ν4(C—H)平面外摆动[12],1000cm-1为茶树叶片光谱的甲基ν3(C—H3)平面内摇摆振动,1160cm-1为茶树叶片光谱的ν1(C—C)伸缩振动[7]。其余特征归属见表3。结合图2来看,茶树叶片的C迨C双键和C—C单键的平面内伸缩振动拉曼谱峰强度较高,而甲基(CH3)的平面内摇摆振动稍弱之,这些峰都是可作为茶叶中类胡萝卜素检测的特征峰,说明了筛选出17个特征波数能够解释茶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特征波数的减少,简化了模型,而同时模型的拟合度、稳健性得以保留。提取后的特征波数推广能力强,可广泛用于回归建模,提高了光谱仪的扫描速度。为茶叶生产中茶叶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在线、实时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图4基于特征波数建立的PLS模型建模效果Fig.4PredictedconcentrationofcalibrationandpredictionusingPLS表3拉曼特征波数的化学归属Table3ChemicalassignmentsofcharacteristicRamanshiftsWavenumber/cm-1AssignmentReferenceWavenumber/cm-1AssignmentReference945ν4(C—H)平面外摆动[13]1515ν2(C迨C)平面内伸缩[7,12]1000ν3(C—H3)平面内摇摆振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军,胡继明;拉曼光谱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进展[J];分析化学;2000年06期

2 ;国际表面拉曼光谱会议在厦门大学举行[J];电化学;2000年04期

3 田中群;参加第18届国际拉曼光谱会议总结报告[J];光散射学报;2002年04期

4 徐怡庄,吴瑾光,孙文秀,陶栋梁,宋增福,翁诗甫,许振华,徐端夫,徐光宪;钕的电子拉曼光谱和一种新的拉曼增强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刘刚,张林,俞帆,刘剑虹,孙世中;低温冰箱冷冻对人体组织拉曼光谱的影响[J];光谱实验室;2004年05期

6 王吉有;王闵;刘玲;郝伟;;拉曼光谱在考古中的应用[J];光散射学报;2006年02期

7 田国辉;陈亚杰;冯清茂;;拉曼光谱的发展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8年01期

8 高卓;;中美科学家发明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新技术[J];化学分析计量;2010年03期

9 李自达;陈亮;孟令晶;刘军贤;王桂文;;拉曼光谱结合光学操控分选油脂酵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4期

10 杨丽萍;薛绍秀;;拉曼光谱在磷矿加工过程中的应用[J];矿冶;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安;任斌;田中群;;线聚焦模式提高拉曼光谱的检测灵敏度[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王红球;张丽;王璐;程广卫;叶光林;张士新;朱鹏;易裕民;;拉曼光谱在安检领域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凌宗成;;行星表面物质研究中的拉曼光谱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4 胡继明;沈爱国;谢微;;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任斌;刘郑;王翔;庄目德;曾智聪;王喜;田中群;;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建立及其在纳米间隔体系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6 庞然;吴德印;田中群;;水合离子簇的氢键作用和振动拉曼光谱[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谢黎明;凌曦;方源;张锦;刘忠范;;石墨烯作为共振拉曼光谱测量中的荧光抑制基底[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钰;徐抒平;唐彬;王烨;周吉;郑先亮;徐蔚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璐;张丽;王红球;易裕民;;拉曼光谱用于液态物品安检的方法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郭沫然;蔡红星;陈高;范雅;张喜和;;异硫氰基-孔雀石绿的拉曼光谱计算及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学锋;拉曼光谱传递与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及其工业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2 胡伟;金属界面分子构型的振动识别[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陈海平;化学气相输运合成层状材料及其拉曼光谱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董濵;纳米银增强基底制备及分子的拉曼光谱解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津蓉;拉曼光谱的数学解析及其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6 胡成旭;乳腺疾病的拉曼光谱检测及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刘峰名;硅的表面刻蚀、光学性能以及硅钴材料制备的激光拉曼光谱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刘天元;温度和压强对碳碳共轭分子拉曼光谱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9 李晟;基于局部策略的光谱异常检测与石油产品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刘莎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化学增强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濵;拉曼光谱数据库[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秋宝;基于拉曼光谱的易燃易爆品检测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俊平;拉曼光谱在三种镇痛类药物研究上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5年

4 王亚平;冲击压缩下液态硝基甲烷的拉曼光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徐瑛;拉曼光谱在淀粉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

6 刘瑜;基于拉曼散射光谱的塑化剂检测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胜利;应用近红外和拉曼技术鉴定药用原辅料[D];天津大学;2014年

8 吕金星;基于拉曼光谱聚氨酯预聚物合成过程的在线监测[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璐;二维二硒化铼晶体的制备及其各向异性光学性质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徐杰;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制备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79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79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2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