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硒化镉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0-03-21 13:20
【摘要】:本文采用水相热回流法合成了水溶性CdSe及CdSe@ZnSe核壳型量子点,采用直接滴涂法或层层组装法将其修饰到电极上,制备了相应的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合成了不同回流时间下的水溶性CdSe量子点溶液,对其进行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进行一系列表征。随着反应时间的不断延长,量子点的吸收峰位置发生了明显的红移,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荧光寿命时间长,得到了具有优异荧光性能的CdSe量子点溶液。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合成了水溶性CdSe@ZnSe核壳型量子点,CdSe@ZnSe核壳型量子点与单核量子点CdSe相比,紫外吸收峰与荧光发射峰明显红移,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荧光寿命延长,说明当在CdSe量子点表面包覆一层ZnSe后,钝化了CdSe量子点表面缺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量子点表面上的缺陷,具有更好的荧光性能。以金电极为工作电极,将CdSe量子点固定在金电极表面,制备了CdSe修饰电极,研究了CdSe修饰电极在含有鲁米诺的磷酸缓冲溶液的阳极电化学发光(ECL)性质。在碱性条件下,CdSe量子点可以使该体系的ECL强度值增强,当向新体系中加入叶酸后,其ECL强度又明显增强,基于此可以成功实现对叶酸的定量检测。ECL实验中优化了缓冲溶液的pH、鲁米诺的浓度和扫描速度。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叶酸的浓度1.0×10~(-6)~1.1×10~(-4) mol L~(-1)范围内与ΔEC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S/N=3)为3.3×10~(-7) mol L~(-1)。采用层层组装法制备了GO-CdSe/GOx阳极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以紫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对修饰电极的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该ECL传感器的ECL性能。当向底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时,ECL信号值明显升高,通过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产生了H_2O_2,而H_2O_2可以增敏鲁米诺体系的ECL强度,由此建立了一种检测葡萄糖含量的新方法采用超声混合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硒化镉(TiO_2-CdSe)复合物,将其直接滴涂在金电极表面,制得了TiO_2-CdSe/GE修饰电极。并以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对该修饰电极的性能进行表征。在含有鲁米诺溶液的磷酸缓冲溶液中研究其ECL性质,由于TiO_2本身有一定的发光性能,因此其ECL信号值要高于单独的CdSe的ECL信号值,当向底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Eu~(3+)时,该ECL体系的ECL强度值明显升高,由此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铕离子含量的新方法。以联吡啶钌(Ru(bpy)_3~(2+))为发光试剂,以PVP膜为固定膜。以层层组装法制备了Ru(bpy)_3~(2+)-PVP-CdSe@ZnSe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了CdSe@ZnSe的ECL性质。结果表明CdSe@ZnSe可以使Ru(bpy)_3~(2+)-TprA体系的ECL信号值明显升高。当向含有0.01 mol L~(-1) TprA的磷酸缓冲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白杨素时,ECL信号值却明显降低,说明白杨素对该体系的ECL具有明显的猝灭作用,据此建立一种定量检测白杨素的新方法。实验对聚合物膜、pH、PVP膜的用量和TprA的浓度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白杨素的浓度(C_(ChR))在1×10~(-7)~1.4×10~(-6) mol L~(-1)浓度范围内与相对电致发光强度(ΔECL)呈现着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S/N=3)为3.3×10~(-8) mol L~(-1)。
【图文】:

对比图,日光灯,紫外灯,对比图


400 500 6000.0aWavelength (nm)450 500 550 6000Wavelength (nm)图 2.5 CdSe QDs 在不同回流时间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左) 荧光光谱图 (右)a~e: 2 h, 4 h, 6 h, 8 h,10 h2. 日光灯与紫外灯下 CdSe 对照实验图 2.6 为不同回流时间下(2 ~ 10 h)CdSe 在日光灯和在紫外灯激发下的对比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日光灯下观察时,CdSe 溶液的颜色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而逐步加深。当将不同时间的 CdSe 溶液在紫外灯下照射时,溶液的颜色由浅粉色逐渐变为浅绿色,经由公式可推出量子点的粒径增大(粒径大小范围为 1.94 ~ 2.41nm),得到了不同粒径大小的 QDs,验证了发射峰发生红移的结论[103]。

对比图,日光灯,紫外灯,对比图


490 560 63001AbsoWavelength (nm)400 500 6000200FLWavelength (nm)图 3.2 不同回流时间的 CdSe@ZnSe 紫外-吸收光谱(左)与荧光光谱(右)叠加图2. 日光灯与紫外灯下 CdSe@ZnSe 量子点对照实验图 3.3 为不同回流时间下(2 ~10 h)CdSe 量子点与 CdSe@ZnSe 量子点在日光灯和在紫外灯激发下的对比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将不同时间的 CdSe 量子点溶液放在紫外灯下照射时,溶液的颜色由浅粉色逐渐变为亮绿色,,由此可知通过控制时间,可以制得不同粒径大小的量子点,验证了发射峰发生红移的结论。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57.1;TP21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哲一;韩超峰;宋启军;;电化学发光-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海洛因检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4年06期

2 刘媛;龙梅;谢孟峡;;白杨素与不同构型人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12期

3 陈慧娟;朱建君;余萌;;葡萄糖氧化酶在石墨烯-纳米氧化锌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及对葡萄糖的生物传感[J];分析化学;2013年08期

4 杨冉;曾华金;睢国慧;郭城;李建军;屈凌波;;利用CdTe量子点增敏鲁米诺-过氧化氢化学发光体系测定水环境中的对苯二酚[J];发光学报;2013年01期

5 章晶晶;黄武;易清风;;Ni-Co/Ti催化剂制备及其对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J];材料导报;2011年24期

6 李彦青;高文燕;李利军;程昊;蓝苏梅;;联吡啶钌体系电致化学发光测定盐酸苯海索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年07期

7 李利军;蓝苏梅;程昊;蔡卓;程龙军;;多壁纳米碳管/二氧化硅复合膜中的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氧氟沙星的研究与应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9年11期

8 杨洋;孙世国;刘凤玉;樊江莉;彭孝军;;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机理及改善其强度的途径[J];化学通报;2009年09期

9 混旭;章竹君;;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利军;陈昌东;程昊;蔡卓;钟亮;李斯光;吴健玲;;盐酸氯丙嗪-联吡啶钌体系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及盐酸氯丙嗪的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康;电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新策略及其在动物疾病检测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2 娄方明;基于鲁米诺及其功能化纳米材料的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3 邬洪源;纳米二氧化钛基复合纤维的制备及气敏性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 张婷婷;污染物基因毒性的微纳米基电化学发光传感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鹏;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及近红外量子点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6 任醒;新型功能化水溶性荧光量子点探针在乳腺癌靶向成像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李超;量子点在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8 刘思宇;新型水溶性Ⅰ-Ⅲ-Ⅵ型铜铟硫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9 王艳芹;基于量子点与金纳米簇的荧光探针及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D];南开大学;2013年

10 韦秀华;增敏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用于活性氧流动注射检测中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强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葡萄糖传感器上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吴亚珍;电化学—溶胶凝胶法直接制备Cu_2O/CuO/Cu-SiO_2复合薄膜[D];重庆大学;2016年

3 李念露;功能化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应用[D];聊城大学;2016年

4 宋国龙;水溶性CdTe量子点的合成及其用作生物荧光指示剂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琳琳;基于量子点构建的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体系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春燕;氮掺杂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7 丁兆强;基于CdTe量子点的多功能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识别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5年

8 王蓓蓓;水溶性多色量子点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荧光探针在蛋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9 刘相明;水相CdTe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0 饶海英;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93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593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f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