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铁掺杂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发布时间:2020-04-18 13:56
【摘要】: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是一种新型2D层状半导体材料,其合适的能带宽度(2.7eV),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使其在光催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g-C_3N_4的比表面积比较小,其光吸收波长范围仅在450 nm以下,对可见光的利用率低,其光生电子-空穴容易复合等原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此,本论文拟通过铁元素的掺杂对g-C_3N_4进行修饰改性,以期调控g-C_3N_4的微观结构和电子结构,旨在提高其比表面积、光吸收效率,优化材料的电荷转运性质,促进光生电荷的传输,抑制其二次复合,以促进光催化性能的提升,为其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硝酸铁、三聚氰胺为原料,通过一步热聚法合成了铁元素掺杂g-C_3N_4样品,对其组成、晶体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样品(Fe/g-C_3N_4)中铁元素以Fe~(3+)的形式掺杂到g-C_3N_4的晶格中,Fe~(3+)的掺杂对其晶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导致g-C_3N_4的层间距变小,孔结构发生变化,比表面积提升至32.5 m~2/g,相对于纯g-C_3N_4提高121%(14.7 m~2/g);样品的热稳定性与纯g-C_3N_4相比有所下降,分解温度为510.6℃。(2)系统研究了Fe~(3+)的掺杂改性对g-C_3N_4电子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其光吸收性能的测试表明Fe~(3+)的掺杂使g-C_3N_4光吸收边发生红移,最大吸收波长为470 nm;通过计算得到样品的带隙宽度为2.35 eV,导带电势为-1.1 eV,表明Fe~(3+)的掺杂使得材料的电子结构发生了改变,更有利于光生电子的产生和转移;通过对其光致发光性能的测试表明样品的荧光强度减弱,说明Fe~(3+)的掺杂有效降低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3)利用合成的Fe/g-C_3N_4作为光催化剂探讨了其在可见光区域内光降解罗丹明B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在150 min内可完全降解罗丹明B,降解性能相对于纯g-C_3N_4光催化剂的性能提升了46%,表明Fe~(3+)的掺杂使得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的提高,催化位点增加;能带宽度减小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有效提高光催化效率。
【图文】:

示意图,空穴,半导体,电子


硕士学位论文子,这个自由电子被称为光生电子(Photogenerated electron,e-), 此时在价带会留下一个光生空穴(Photogenerated hole,h+)。这一过程就是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的过程。之后电子和空穴一部分由于扩散作用或电场作用会转移到半导体的表面,或是与吸附在半导体表明的分子结合或者两者在表面结合被损耗;由于电子和空穴对不稳定,另一部分内部结合会以热能或者发射光子的形式被消耗。光生电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空穴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半导体表面积累的电子或空穴会与 H2O 或者有机物分子结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7,8]。

光电化学,主要步骤,动力学,机理


(步骤 3)、界面电荷传输(步骤 4),其中光生载流子产生时间 级别,载流子捕获速度也十分迅速基本在 ps 或者 ns 量级,,载流合也十分迅速(ns 级别),而电荷的界面传输中速率就明显慢,了 ms 级别。由于载流子存在界面传输的过程中十分缓慢,而载复合很快,所以导致光生载流子复合的几率大大增加,这可能是光催化剂效率不高的普遍原因。因此,提高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效方面要增加载流子数量,另一方面则需考虑到载流子易复合这一。抑制载流子复合,促进载流子在催化剂表面更稳定地富集,是高效光催化活性的重要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O6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进,胡冰,胡承勇,卞松保,杨富华,郑厚植;利用Γ-X混合在Al As/Ga As异质结构实现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持久存储[J];人工晶体学报;2002年04期

2 刘守新,孙承林;担载Ag对TiO_2界面光生电子转移效率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3 夏云勇,刘凤山,庄思永;光生电子和由还原剂提供的电子在卤化银颗粒中性能的比较[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1996年04期

4 李明玉;赵倩;曾小龙;刁增辉;宋琳;;TiO_2光电催化中光生电子降解对苯醌的行为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5期

5 苏碧桃,陆蓉;催化研究中的泥浆电极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6 彭振生;王闻琦;;光与物质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张宏忠;徐泗蛟;王明花;张华林;;TiO_2光电催化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8期

8 冷文华,成少安,张鉴清,曹楚南;光电催化和光产生过氧化氢联合降解苯胺[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9 李平;李海金;涂文广;周勇;邹志刚;;Z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J];物理学报;2015年09期

10 付沙威;张晶莹;;碳纳米纤维与氧化锌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质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乃亮;翟锦;王丹;;利用二维石墨烯桥增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光生电子的传输[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黄泽皑;孙杰;邓克俭;吕康乐;;高能面TiO_2与g-C_3N_4复合的晶面效应:选(001)还是(101)[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3 雷鸣;王楠;朱丽华;唐和清;;CuO/TiO_2光催化还原降解多溴联苯醚[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4 李志君;栾云博;井立强;;无机酸修饰策略对半导体表面氧吸附及其光催化性能的改善机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5 杨秋玲;陈红;康诗钊;穆劲;;掺杂Cr对La_2Zr_2O_7光生电子行为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双影;李志君;井立强;;光生电子调控对纳米BiOBr光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7 顾春晖;贾传成;郭雪峰;;基于内发射选择性遂穿原理的太阳能电池[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8 胡林华;戴松元;王孔嘉;;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李文钊;刘鸿;;光(电)催化中光生电子、空穴的利用及电化学研究方法[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勇潮;;氧缺陷卤氧化铋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君;改善纳米半导体光(电)催化性能的策略探索及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2 周明华;介孔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达;基于SiC的优良新型可见光响应分解水催化材料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陈坤洋;TiO_2基光催化材料净化室内空气中苯和甲苯的性能[D];浙江大学;2014年

5 武大鹏;氧化物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甜;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陈晨;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电转换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刘超;基于层状钛(铌)化合物的新型可见光催化剂的研制[D];南京大学;2015年

9 辛柏福;铜和锡改性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三氟羧草醚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刘心娟;微波法合成高效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益辉;铁掺杂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2 张静;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罗昭培;光生电子介导两株特殊菌还原U(Ⅵ)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4 宗美荣;矿物光生电子介导微生物对铀价态转变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5 葛日月;结构新颖卟啉基复合物的制备、性能及光生电子转移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6 孙福洲;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生电子的提取及产量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刘军营;氧化铋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显群;缺位式SnO_2/g-C_3N_4的光生电子迁移特性与光解水产氢性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曾腾;磷酸铋薄膜的光电催化及影响因素[D];暨南大学;2015年

10 刘保顺;溅射法制备TiO_2薄膜的性能及其光催化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32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32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f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