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修饰代谢组学的绿茶中糖苷类品质成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23:46
【摘要】:茶叶中的糖苷类化合物对茶叶的滋味、香气和生物活性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糖苷类化合物根据苷元部分是否具有挥发性,可分为非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NVs)和挥发性成分糖苷结合物(GBVs)。受以往分析手段的限制,茶叶中只有小部分含量较高的糖苷类化合物被发现与鉴定,对其它中低含量的糖苷类化合物缺乏关注。为了对茶叶中糖苷类化合物进行大规模和特异性的检测,考察这些糖苷类化合物对绿茶品质的影响,本课题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并得出了相关的结果与结论:1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建立了一种基于源内碰撞诱导裂解(ISCID)的修饰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大规模和特异性检测茶叶中的糖苷类化合物。对10个茶树品种鲜叶中的糖苷类化合物进行分析,共初步检测到118个糖苷类化合物(92个GBNVs和26个GBVs),其中27个糖苷类化合物(16个GBNVs和11个GBVs)经过标准品验证。2以龙井43为原料,利用建立的糖基化修饰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绿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这些糖苷类化合物在绿茶的杀青和干燥阶段变化最大,尤其是GBVs在绿茶的杀青阶段增加了1.12-4.46倍,相关的挥发性成分在杀青阶段减少了2%-20%,葡萄糖在杀青阶段也有了显著的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GBVs与对应的挥发性成分和葡萄糖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8,P0.05)。模型实验显示在绿茶杀青过程中,鲜叶中挥发性成分和糖在酶促条件下合成了GBVs,促进了GBVs在茶叶中的增加,说明GBVs对绿茶香气没有明显贡献或者贡献很小。3发现并结构鉴定了一种名为N-1-脱氧-D-果糖酰茶氨酸的Amadori化合物。LC-MS分析发现该化合物主要在绿茶的干燥阶段形成,低浓度时具有鲜味,高浓度时呈现酸味,呈味阈值较高(22.32 mmol L~(-1)),对绿茶的滋味没有明显贡献。分别在60、70、80、90和100°C下对该化合物进行热解反应,利用HS-SPME-GC-MS分析热解产物,共发现66种挥发性产物,主要包括吡嗪类、呋喃类和吡咯类等,对绿茶的烘烤香、焦糖香和坚果香具有潜在贡献。
【图文】:

流程图,代谢组学,流程,茶学


对于化合物的检测得到提高,因此促进了对非定。目前在茶学中应用较多的非定向代谢组学技术为代谢轮有核磁共振仪(NMR)、LC-MS 和 GC-MS(Fraser et al 201析策略见图 1(Rubert et al 2015),,其中差异化合物的结构鉴瓶颈。

绿茶,步骤,代谢组学,糖苷类


图 2 绿茶的加工步骤Fig. 2 The manufacturing procedures of green tea.2 实验方法.2.1 基于修饰代谢组学的茶叶中糖苷类化合物 LC-MS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S272.51;O657.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健轩;蒋文峰;蒋文欣;;杀青方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年03期

2 李俊;蔡滔;周雪丽;郭晓关;杜楠;袁旭;王震;庞宏宇;刘凯;胡胜;杨亚;;贵州绿茶品质分析研究[J];中国茶叶;2017年07期

3 木樨;;福建绿茶为何进不了“贵”圈?[J];茶道;2016年05期

4 周艮平;袁乐成;揭桂元;陈江涛;;桃源绿茶品质问题及对策[J];茶叶通讯;2010年01期

5 ;一种快速客观的绿茶品质鉴定方法[J];蚕桑茶叶通讯;2010年02期

6 陈常颂;;工艺措施改善夏暑绿茶品质[J];茶叶科学技术;2009年04期

7 刘湘鸣;关于提高我省绿茶品质的技术途径[J];茶叶通讯;2005年03期

8 林刚;松久次雄;;以测色评定日本绿茶品质的研究[J];中国茶叶;1987年01期

9 阮宇成;王月根;;绿茶滋味品质的化学鉴定及定级标准[J];中国茶叶;1987年06期

10 汪德滋;;研制绿茶名茶的几个问题[J];茶业通报;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常颂;王秀萍;游小妹;;摊凉(萎凋)方法对绿茶品质影响的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常硕其;;提高夏秋绿茶品质技术研究[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新超;马春雷;姚明哲;陈亮;杨亚军;;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4 林河通;林娇芬;瓮红利;陈莲;赵云峰;;萎凋工艺对柿叶绿茶品质改进的影响[A];2005年全国农产品加工、食品和包装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谢文钢;黄福涛;韩楠;李敏

本文编号:2632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32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