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特定形貌钛酸锶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9:01
【摘要】: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反应条件温和的多功能绿色技术,在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钙钛矿型钛酸锶(SrTiO_3)材料具有较大的非线性光学系数、所耗成本少、反应效率高、持久的光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是最好的N型半导体光催化剂之一。本论文主要围绕SrTiO_3可见光吸收能力差和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高这两个问题开展研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形貌的SrTiO_3材料,有效提高了SrTiO_3材料的光催化性能。首先,利用一种简易的同形转化方法制备了一维SrTiO_3纳米管。以质子化的钛酸盐纳米管为前驱体和模板,在水热条件下合成SrTiO_3纳米管。该纳米管的管壁呈现出连续的多层结构,内外管径分别为8.0 nm和13.0 nm。通过对SrTiO_3纳米管形成机理的探究发现,SrTiO_3纳米管的形成包括Sr~(2+)取代钛酸盐纳米管中H~+和SrTiO_3纳米晶的原位生长两个过程。此外,我们还发现Sr~(2+)的浓度在SrTiO_3纳米管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最后,我们对制备的SrTiO_3纳米管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rTiO_3纳米管具有较高的光催化还原Cr(Ⅵ)效率,在模拟太阳光下,6 h光催化还原Cr(Ⅵ)效率达到100%。其次,以乙二醇为封盖剂,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出二维Cr掺杂SrTiO_3纳米片。该纳米片的平面长度大约是100 nm,厚度是20 nm;并且,该纳米片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此外,我们考察了不同Cr掺杂量对SrTiO_3纳米片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Cr掺杂可拓展SrTiO_3纳米片的光吸收范围至可见光区域,加强其对可见光的利用率;在所有的Cr掺杂SrTiO_3纳米片样品中,Cr掺杂量为0.9 wt.%的SrTiO_3纳米片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还原Cr(Ⅵ)效率,在可见光照射下,3.5 h可还原Cr(Ⅵ)效率达到92.0%。第三,通过新颖的方法制备出三维多孔的SrTiO_3微球。首先通过水热法得到类花状的钛酸盐前驱体,通过简单的煅烧前驱体得到三维多孔的SrTiO_3微球。该方法制备的微球,大小均匀,直径大约是5μm左右;微球的表面和内部都有很多蠕虫状的孔且SrTiO_3微球是由钛酸锶纳米晶组成。通过对制备的SrTiO_3微球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多孔SrTiO_3微球表现出较高的光催化还原Cr(Ⅵ)效率,在模拟太阳光下,4 h光催化还原Cr(Ⅵ)效率达到98.8%。本论文不仅为合成特定形貌的SrTiO_3材料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催化活性、高稳定性的光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图文】:

半导体光催化,机理


前言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化石燃料的日渐枯竭和气体引起的温室效应等问题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1]。2015 年的一份计评论报告指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仍然是全球的主要燃料。为些问题,我们必须寻找太阳能、风能、核能和地热能等可以有效替燃料的可再生能源[2]。根据英国石油公司 2016 年世界能源统计评源提供了全球约 6.7%的电力[2]。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最环保的能源。因此,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决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2]。并且,前期也印证了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污水处理、自清洁、空气净化、光解氧化碳还原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这一事实。光催化原理

形貌,三维材料,二维材料,零维


图 1-2(a)零维材料;(b)一维材料;(c)二维材料;(d)三维材料2 (a) Zero dimensional materials; (b) one dimensional materials; (c) two dimmaterials and (d) three dimensional materials.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形貌、尺寸和结构是影响光催化性形貌的改变会导致光催化剂的粒子尺寸、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等催化剂对光的利用率和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7-9]。纳米材料维材料、一维材料、二维材料和三维材料。材料(图 1-2a),如纳米颗粒;在光催化的前期研究中,主为主。但由于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易团聚,不易回收利用,究相对较少。材料(图 1-2b),如纳米纤维、纳米线和纳米棒等。由于其具传输距离和沿着轴向传递的方向,,从而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构引起了广泛关注。Jiang[10]等通过采用简易的低温水热法, TiO2纳米管光催化剂,该纳米管光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热稳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43.36;O6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素华,杨萍,龚红宇;液相法制备钛酸锶铅粉的研究[J];陶瓷;1998年04期

2 祖庸,卫志贤;钛酸锶的制造技术[J];钛工业进展;1996年04期

3 方惠会,王开毅;高纯超细钛酸锶粉中锶钛的快速测定[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5年06期

4 王耀明;;高纯超细钛酸锶粉体研制[J];河北陶瓷;1987年03期

5 周世平;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钛酸锶粉末[J];电子元件与材料;1989年05期

6 周世平;胡宗民;;钛酸锶粉末的改性及性能评价[J];硅酸盐通报;1989年06期

7 高栋河;石有振;;高纯超细钛酸锶的研制[J];河北冶金;1989年01期

8 何崇斌;施云斌;赵丽丽;张志勇;;锶铅比对钛酸锶抂材料性能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沈志刚,陈建峰,Jimmy Yun;超细钛酸锶系列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及进展[J];无机盐工业;2004年03期

10 雷建恒;;高纯超细钛酸锶的研制[J];无机盐工业;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振伟;阎秋生;童和平;周旭光;;钛酸锶瓷片超精密加工实验[A];第六届全国电磁流变液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蔡玉平;宁如云;韩代朝;;钛酸锶低温时的介电性[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文秀;张霄;贾爱忠;王延吉;;钛酸锶光催化剂多级孔结构的构建研究[A];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A会场:分子筛及多孔材料的制备新方法、新原理及新技术[C];2017年

4 刘剑;苗鸿雁;谈国强;贺中亮;;钛酸锶功能陶瓷薄膜的液相自组装制备及表征[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5 李锐星;唐清;殷澍;佐藤次雄;;大块高性能掺杂钛酸锶钙的研制及在CO_2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8年

6 谢丹;潘伟;任天令;张志刚;刘理天;;Ba~(2+)掺杂钛酸锶铋铁电陶瓷及其介电行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04年

7 曾新华;姚忻;秦奋;;液相外延法制备弛豫铁电PZNT膜[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8 周蔚;苏付海;王欣;;纳米钛酸锶的高压拉曼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9 曾新华;姚忻;秦奋;;液相外延法制备弛豫铁电PZNT膜[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韩跃新;印万忠;王泽红;;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矿物材料工业的发展[A];第九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掺杂钛酸锶和掺杂镧锰氧巨磁阻器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聚;量子顺电体钛酸锶的多铁性诱导及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2 孙涛;钛酸锶能带结构调制及光催化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顾铭强;钙钛矿超晶格的界面设计与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史武军;掺杂对钛酸锶光催化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吴庆松;几种钙钛矿族铁电材料的低温液相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周杰;微纳结构TiO_2纳米管基异质结的制备、光催化及生物活性[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王芳;二氧化钛纳米结构材料的修饰和光电化学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晓燕;特定形貌钛酸锶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孙仲玉;表面量子阱效应钛酸锶纳米立方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张艳玲;四方相钛酸钡的Fe~(3+)磁性掺杂及其电磁协同响应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李广辉;钛酸锶材料阻变存储性能的缺陷调控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5 尹沛羊;钛酸钡基纳米管薄膜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6 何飞;SrTiO_3及其复合材料催化净化NO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年

7 何鹏;氩离子轰击钛酸锶表面的持续光电流现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8 刘哲廷;钛酸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刘婉露;钛酸钡基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8年

10 张凯;铜电子浆料的制备及其在钛酸锶压敏电阻器上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9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69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