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乙炔加氢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15:20
【摘要】: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乙烯主要由石油工业中石油烃蒸汽裂解的方式制得,以该方法制得的乙烯产品通常含有少量的乙炔杂质。乙炔组分会降低聚合催化剂的活性,从而影响由乙烯为原料的聚合物生成过程。通过催化加氢法可以除去乙炔,将乙炔转化为乙烯。历史上,实现过工业应用的乙炔加氢催化剂主要有Pd系催化剂等,到目前为止,Pd系催化剂一直以其优良的性能在工业应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Pd的贵金属本质使得Pd系催化剂成本偏高,因此寻找低价格低毒性环境友好型催化剂成为了当务之急。同时,该反应除生成乙烯以外,还存在过度加氢生成乙烷以及聚合反应生成1,3-丁二烯等聚合物等副反应。为此,人们试图通过在钯催化剂中加入第二种组分作为助催化剂的方法,来改善Pd系催化剂的加氢选择性与抗积碳性能。本文首先对Pd和Pd_3Sn的三种低指数表面(分别为(111)、(100)、(211)表面)以及PdSn(010)上的乙炔、乙烯以及1,3丁二烯的吸附性能、乙炔加氢及碳碳耦合反应活性以及选择性进行了探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Sn的加入降低了吸附质的吸附强度,提高了乙烯的选择性。同时,在PdSn(010)面上绿油生成量相比于纯Pd催化剂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乙炔在催化剂表面的强吸附性能,探究吸附质的吸附能与覆盖度的关系就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详细探究了乙炔、乙烯和氢原子在Pd(111)和Pd_3Sn(111)面上的竞争吸附情况。通过建立单一物种的高覆盖度模型分别获得三种吸附质的吸附能与覆盖度的线性关系,结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计算得到乙炔、乙烯以及氢在实验条件下在催化剂表面的初始覆盖度。并基于此覆盖度的表面进一步探究乙炔加氢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发现Pd_3Sn(111)面的乙炔加氢活性高于Pd(111)面,这与低覆盖度模型的结果刚好相反,但与实验结果吻合。此外,本文还以Pd,Pt,Ir,Rh,Cu,Ag这6个具有代表性的过渡金属的(111)面作为计算模型,探究乙炔加氢反应性能。首先通过计算乙炔和1,3-丁二烯在各金属上的所有可能的吸附模式下的吸附能,从而确定其在金属上的稳定吸附位,明确吸附质在各金属上的吸附变化规律。接下来计算乙炔加氢过程中生成主产物乙烯、副产物乙烷和1,3-丁二烯的详细反应网络。通过生成乙烯的两步基元反应势垒的对比,确定可以描述生成乙烯活性的有效势垒,并将其与乙炔吸附能进行关联。通过计算生成1,3-丁二烯的三条反应路径的反应势垒,确定有效势垒最低的反应路径为优势路径,并以此路径的有效势垒描述绿油的生成情况。
【图文】:

表面能,点网络,吸附能,吸附质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on 展宽(宽度为 0.15eV),直至结构能量达到最低,可格参数时采用(13×13×13)的 k 点网络能的定义为:ads total gas slabE E E E吸附质的吸附能,totalE 是吸附体系的总能,slabE 是洁吸附质的能量。totalE ,,slabE 的计算均按照前述计算方法孤立的吸附质分子或者基团放在一个 14 ×15 ×16 用(1×1×1)的 k 点网络。由此定义可知,吸附能是过程。

侧视图,俯视图,原子,粉色


(b) Pd(100), (c) Pd(211), (d) PdSn(010), (e) Pd3Sn(111), (f)dPd, and (h) Pd3Sn(211)八种表面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其中原子,粉色球代表 Sn 原子p and side views of (a) Pd(111), (b) Pd(100), (c) Pd(211), (d)d3Sn(100)-PdSn, (g) Pd3Sn(100)-PdPd, and (h) Pd3Sn(211) mlls denote Pd and Sn atoms, respectively. This definition is uspaper.表3-2 各表面的k点设置和晶胞结构Table 3-2 k-points and unit cell structure of each surfaceK-points (111) 3×3×1 (100) 3×3×1 (211) 3×2×1 n(111) 3×3×1 00)-PdPd 3×3×1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O623.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宝;金秀华;肖杰;;2017年国内外乙烯工业发展态势分析[J];化学工业;2018年04期

2 曹杰;;第二十次全国乙烯年会综述——安全绿色环保彰显责任担当 提质增效升级实现持续发展[J];乙烯工业;2018年04期

3 王红秋;;我国乙烯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J];中国石化;2014年03期

4 钱伯章;;我国乙烯工业现状与发展前景[J];上海化工;2014年10期

5 曹勇;;世界乙烯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当代石油石化;2007年07期

6 ;《乙烯工业》编委会2007年工作会议召开[J];乙烯工业;2007年04期

7 罗博;刘元旭;;我国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急需科学规划[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年07期

8 安林红;;世界乙烯工业发展的新特点[J];当代石油石化;2006年05期

9 袁晴棠;;依靠技术创新 实现我国乙烯工业的有效发展[J];当代石油石化;2006年10期

10 黄立道;乙烯及乙烯工业现状[J];中国氯碱;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晴棠;;新世纪乙烯工业发展趋势[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哲;陈峰;;国内外乙烯工业发展简介[A];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创新发展——吉林省第八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毛连军;;盘锦乙烯装置16万t/a技术改造总结[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璐;乙烯:外贸总体保持平稳[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石景文;全球乙烯市场继续扩张[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全国政协委员 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建民;尽快取消乙烯进口关税[N];中国化工报;2014年

4 图建平;世界乙烯工业版图再生变[N];中国化工报;2015年

5 本报记者 杨晓宇;炼油与乙烯的未来之路[N];中国化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杨扬 通讯员 龚永强;乙烯:机遇大好仍需谨慎布局[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华化;环氧乙烷:挺过严冬就是春[N];中国化工报;2015年

8 山东神驰化工集团总经理 牛荣海;乙烯:利空云集 行情难翻转[N];中国化工报;2015年

9 新华社记者 彭卓;让乙烯工业跳动一颗“中国心”[N];辽宁日报;2017年

10 尹其浩;乙烯工业坦然应对入世[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秀丽;乙炔成对电催化合成乙烯和草酸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周玉梅;乙烯—乙烷分离用π络合吸附剂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3 韩永明;能效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在乙烯工业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九冰;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乙炔加氢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2 李顺;1,3,5-苯三四唑系列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其用于乙炔—乙烯分离的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3 梁娜;乙醇制乙烯催化剂制备与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4 李宝茹;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及其催化低温低浓度乙醇脱水制乙烯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孟凡录;盘锦乙烯工业公司技术改造决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6 蔡杰;上海石化乙烯发展战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张金萍;电与乙烯共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黄小栩;天然气分离乙烷制乙烯生命周期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周晓彤;天津石化公司乙烯厂合成树脂营销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郭栋;中国以及新疆与俄罗斯关于乙烯产业的对比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77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2677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